科普|可以帮你管理知识的「双向链接」是什么?它真的适合你吗?

近一年来笔记行业发展迅猛,「双向链接」这一概念受到很多知识管理爱好者的追捧,也有很多人清醒地认识到双向链接没有那么神奇,甚至存在很多问题。经过了一年多的实践,我从双链软件中获益许多,于是也在不断地思考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如此依赖双链,我们在哪些场景下最需要双向链接,以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双向链接呢?

什么是双向链接?

双向链接(bi-directional link)的概念其实非常简单,也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参照 Maggie Appleton 绘制的示意图来看,假定我们在 A 文档中设置了关于 B 文档的超链接,我们可以在阅读 A 文档的时候通过超链接一键阅读 B 文档,但我们在阅读 B 文档的时候并不能知道A文档曾经关联过 B,这种只有A到B的链接就是单向链接,也是我们很熟悉的超链接的模式。如果我们在阅读B文档时也可以直观地看到 A 文档曾经提及过 B,我们就构建了一个双向链接,包括了从 A 到 B 和从 B 到 A。假定从 A 到 B 是正向链接,那么从 B 到 A 可以称为反向链接,反之亦然。
图 1 单链双链示意图(来源:https://maggieappleton.com/bidirectionals)

单向链接和双向链接

互联网时代,我们其实早已习惯了(单向)超链接的使用,我们可以轻松地通过一个链接从某个网页进入一个新网页。一个经常被提及的例子就是维基百科,比如说我们可以从关于维基百科的介绍的网页一步步点开链接,在了解什么是维基百科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了解关于 Alexa Internet、San Francisco、西班牙语、罗曼语系、Jimmy Wales、College-preparatory school 的相关内容。从方向上来看,这是一种单向从 A 到 B 的链接,我们可以顺着 Wikipedia 一路从 Alexa Internet 读到 San Francisco,读到 Spanish language,然后读到 Romance languages,我们甚至可以继续点开新的链接读下去。
图 2  维基百科层层链接示意图
但是,当我们沉浸在阅读关于罗曼语系的介绍时,我们可能会忽然意识到自己的本义并不是来看关于罗曼语系的介绍。我刚刚是在做什么?我怎么读到了这里?如果我们没有每次都打开新窗口,或我们习惯随手关闭读完的网页,我们可能不得不花点工夫回溯一下这个过程,而网页本身并没有给我们提供相关信息。而在一个有双向链接的系统里,如果我们可以从「西班牙语」页点进「罗曼语系」页,那么在「罗曼语系」页就一定会提示我们它是可以从「西班牙语」页链接过来的。一个有效的双向链接系统则可以帮助我们简化回溯这个过程,如下图所示,Andy Matuschak 的个人网页提供了双向链接,我们在读关于「Evergreen note titles are like APIs」这条笔记时,可以从下面的 links to this note 得知「Evergreen notes should be atomic」这条笔记可能是其中一个链接来源。
图 3  Andy 网站中双链展示

双向链接并非新概念

事实上,双向链接并非什么新概念。一方面,双向链接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在尝试应用。Maggie 的文章 A Short History of Bi-Directional Links 介绍了双向链接的发展过程。这里我们摘录一些重要节点。双向链接的概念早在 1945 年就被提出,Vannevar Bush 在 The Atlantic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As We May Think 的文章,提出关于互联网建设的构想,但很遗憾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实践。1965年,Ted Nelson 提出了「超链接」的概念,并试图在 Project Xanadu 系统中实施。但由于技术限制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考虑,我们现在仍然没有看到全网双链系统(当然,或许也并没有这个必要)。当下含双向链接的笔记软件不如说是将 Xanadu Project 等相关设想放到个人知识管理层面的尝试。
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其实我们已经有丰富的双链使用经验。比如说,我们在写学术论文查阅文献资料时,既会关注一篇文章的引用信息,也会关注被引信息。若我们把引用信息看作正向链接,被引信息则可以看作一种反向链接。
图 4  知网文献节点信息展示
再比如说我们手写笔记时在笔记 A 旁写下「见笔记 B」,构建了一个从 A 到 B 的单向链接。如果我们又在笔记 B 旁写下了「见笔记 A」,我们就手动建立了一个双向链接。
图 5  手写笔记双链效果展示
简单来说,双向链接相比单向链接显然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含双链功能的软件免除了我们手动制作双链的过程。但我们需要问的问题是,在个人知识管理和记笔记的过程中,我们真的需要这些额外信息吗?如果需要,我们什么时候最需要呢?我们又该如何用好这些信息呢?

双链的使用逻辑:为以后服务

我们使用单链和使用双链的场景和需求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单链的思维是希望当下的思考得到之前储备知识的支持,而双链更多是希望当下的思考在将来的某个时刻被看见,零散在各处的关于某个主题的思考可以集中被看见。维基百科式的单链笔记系统更适合输入性学习知识的过程,而重度使用双链的笔记系统更匹配输出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再以维基百科为例,假设我在构想一篇关于双链的文章,于是我决定去读一下关于维基百科的介绍,阅读过程中看到了 Jimmy Wales 这个名字,想了解他的生平,我可以轻松一键点进关于 Jimmy 的页面,当我读到关于 college-preparatory school 的部分,可以继续通过链接点进相关页面了解。这条单链系统非常顺畅,我不仅了解了很多关于维基百科的基本知识,还了解到了其他的信息。
图 6  维基索引线索示例
但是,假定最近我同时也在准备一篇关于教育体系的文章,我发现我之前主题词检索到的材料里没有关于 college-preparatory school(之后简称为CPS)的内容,但我目前并不打算继续阅读关于教育体系的其他内容,我只希望关于这个词条的笔记可以在之后我整理关于教育体系的内容时轻松找到,到时再读即可,这就是所谓的「为以后服务」。
由于我们关心的话题总不是单一的,当我们的知识体系越来越复杂的时候,总会发现不同的话题间总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我们在钻研一个问题的时候难免思维会发散出去,意识到当下观察到的现象或想到的问题可能还对其他什么课题有关系。首先,我们需要记下这些关联信息;但是,我们也需要控制自己的发散思维,让自己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当下要处理的问题上。也就是说,让我们当下一瞬的灵感可以在日后被拾起,再进行深入探索。于是,我们期待的是一个当下可以迅速标记、同时以后可以方便查阅的系统,而日后方便查阅就主要来自「反向链接」的帮助。
以下图我的一条笔记为例,当时的场景是我在观看何雪清在葫芦研究所 直播视频,她的主体笔记的使用启发我反思自己的项目笔记设计,但是当下我希望继续看完视频,了解她讲解的其他内容,而不是停下来去思考关于项目笔记的东西(甚至或许我看完视频当天或之后几天都没有时间去想这个问题),那么我当下最需要的是记下这个线索,日后可以依靠反向链接提醒我二者间的关联。即几日后我准备写一些关于项目笔记的东西,打开相关页面即可看到之前看视频时关于何雪清讲到的「主体笔记」的相关信息,这时候我可以专心来思考她的主体笔记和我之前的项目笔记有什么异同,我可以如何调整我的设计等等。
图 7  个人笔记场景展示
「为以后服务」的思想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常常用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程和项目管理。我们常常要在当下记下某个未来时间点要做的事情,当下要做的只是记录,而到了既定的时间我们会再次看到这条记录,而我们是在再次看到的记录时候着手处理,而非记录的当下处理。
简单说来,我为什么特别依赖双链系统呢?因为我记笔记过程中非常频繁地发现当下问题与其他问题间的关系,但又不能现在处理,期待之后处理课题时可以看到现在写的东西。因此,如果你的知识管理体系中对这方面的需求较多,强烈推荐使用一款含有双向链接功能的笔记软件(除了 Roam Research 以外,还有很多选择)。但如果类似的需求较少,或许双链对你的作用就不是很大了。

我们需要双链软件吗?

上一节提到,我记笔记的过程中双链的典型使用场景是--我认为当下写的 A 会对 B 有用,我现在想专注于 A 不想跳到 B,但是希望以后处理 B 的时候可以看到我因为在处理 A 时想到的对 B 有用的灵感。因此,从纸笔记录笔记到电子笔记软件,我期待的功能有:
  1. 不打破当下写 A 的思路, 而反向链接可以自动建立并显示;
  2. 我可能在很多场景下都会有关于 B 的灵感,希望写在不同地方的灵感可以自动汇总;
  3. 在处理 B 的时候不仅看到几个观点,也可以同时看到在什么样的语境下我想到了这个观点,A 和 B 是怎样关联起来的。

那么现有大多数含双链的笔记软件都可以非常好地解决前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个人使用经历来看各个软件差异较大,目前看来Roam Research使用体验更符合我的需求。

轻松制作链接

我们接着以 CPS 为例。
在双链软件出现前,如果我在读到维基百科上关于 CPS 的介绍想加进关于教育体系相关笔记中,我可能会打开与教育体系相关的笔记,把这条信息摘录进去。这一过程看似并不麻烦,但试想,如果你相关的笔记并没有很容易检索到,就不仅会打断当下的思路,也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情。
再试想,如果我认为这个材料还和其他三个课题相关,我可能需要再分别打开三个文档,把相关内容分别摘录进去。再往后想一步,如果之后某一天我思考教育体系问题时对 CPS 的笔记内容做了一些调整,那其他三处如何同步更新?是否需要再次打开另三个文档再次修订?我如何有效地提醒自己另三篇文档里也涉及这部分内容需要更新?或许我们可以单独将 CPS 内容做成一个独立文档,然后在教育体系笔记和其他三篇笔记中分别设置超链接而非直接粘贴文本,这样我们只需更新 CPS 文档即可。这一操作实际上就和卢曼教授纸笔卡片盒的操作类似,每一个笔记都原子化、彼此独立,但又有效地建立起相互关联,可以实现我们的需求,但如果每一个笔记都如此操作未免太麻烦了(实际上我几年前曾分别使用 Microsoft 和 LaTeX 编辑器尝试过,但都因为过于繁琐没能坚持超过一个月……),而且我们的文件系统会越来越庞杂琐碎难以检索。
图 8  Word中模拟制作反向链接展示
含双链功能的软件有效地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说,我们以 Roam Research 为例,只需要在文字的某个部分提及其他话题的相关页面,CPS 的相关内容即会同步在不同话题下以反向链接的形式呈现,之后我们无论浏览哪个话题都可以看到这段从维基百科摘录的关于 CPS 的介绍。而实现这一效果,我们不再需要上述手动制作链接的繁复过程。(除了 Roam Research 以外,目前大多数双链笔记软件都可以实现这一功能。至于如何更美观有效地提及不同话题,如何适配自己的笔记体系,各人会有各人的设计。)同时,在 Roam 里,反向链接是以块嵌套(block embedding)的形式呈现的,因此我们在图中展示的五条笔记中任意一个页面对这部分做改动,其他部分均会同步更新。既不需要手动更新,也不必打开多个页面,省去的额外步骤减少了我们记笔记过程中的各种阻力,也就减少了许多对注意力的干扰,让我们可以更专注在思考问题本身。
图 9  Roam Research中反向链接效果展示

自动汇总反向链接

含双链的笔记软件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帮助我们自动汇总所有相关反向链接。
再以上面我手写笔记里「对 14/05/2021 讨论有用」的索引指示为例,这一天笔记里提到的问题成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思考的问题,开始几天或一两周可能集中思考解决这个问题,之后通常会进入一个平台期难有大突破,于是我会转向集中思考另一个问题,但是在之后思考别的问题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反哺这个问题的灵感,那么我的笔记本里会出现许多零散的「对 14/05/2021 讨论有用」的指引,如果没有做更明确的标示(如贴一些便利贴),之后查找依然费时费力,如果做了一些标示,我的笔记本可能就要被各种各样的便利贴贴满,依然不是优化的方案。但是如下图所示,在双链笔记软件中,散落在各处的关于「教育体系讨论」的笔记都会自动汇总在一起,方便查看。而且很多软件还会提供筛选和排序功能,更加方便我们进一步检索、整理、阅读。
图 10  Roam Research中反向链接汇总效果说明

更丰富的语境信息

知识不是孤立的,灵感也不是无缘无故就产生的。Andy 在 Tags are an ineffective association structure 一文中提到,一个有效的标签系统最好可以标记我们为什么设置这个标签,记录标签与文件间紧密程度的差异等等。当下许多可以行内打标签的笔记软件已经可以充分实现这一需求,有效记录设置标签的场景。笔记间的关联也是同样的道理(再想一下,在 Roam Research 里标签和内容页是同质的),如果可以更充分仔细地记录下我们为什么认为两条笔记有关联,在日后我们处理新笔记时得到的信息也就越完整。同时,因为我们得到的反向链接可能不止一条,详细的语境记录也可以更有效地帮助我们筛选信息。下图展示了我的一条笔记下反向链接的显示效果。
图 11  个人笔记展示
一篇题为《双向链接真的是创新吗?》的文章中,作者以丰富的例子展示了双向链接的存在并没有帮助信息流动,一些软件中双链的效果与创建新页面无异。笔者非常同意该文作者的观点,如果笔记软件不能为反向链接提供更多的语境信息,那么反向链接的作用在该软件中没有得到充分作用。但我认为,一个可以为反向链接提供更多语境信息的双链软件则可以为我们带来许多额外的收益。下面两款软件反向链接的不同呈现效果的对比充分展现了语境信息对我们设计和使用自己笔记系统带来的差异。
我们从两条 Daily Notes 开始看起。假定 4 月 30 日上午 10 点我读论文 xx 的时候受文章内容启发,计划第二天 5 月 1 日去查找某条文献 yyy2021。
图 12 Daily Notes对比展示
当我们看 5 月 1 日下的反向链接提示时就会发现两款软件的明显差异。右侧图例里只提及了查文献这个任务,而左侧图例里不仅提示了任务,还提供了为什么安排这个任务,换句话说就是我去查这条文献为了什么。或许时隔一天我们记忆还比较深刻,若是一个安排在一周之后甚至更久的其他任务,如果上下文语境信息更丰富,提示效果显然更好。
图 13 Daily Notes反向链接效果对比展示
同时,上图左侧图例里 checkbox 可以同时显示出来,于是这款软件可以方便的同时作为我的任务管理软件。如下图所示,我的笔记系统里有一个周计划页面,每周在周计划页面做一周安排。每天的任务则可以每天在 Daily Notes 里通过反向链接查看、勾选。同时由于反向链接部分是块嵌套结构,我可以直接在这里进行每日任务的调整,周计划页也会同时自动更新,那么我做每周回顾时可以直接在周计划页看到更新后的任务一览。日程管理就很自然地融入了笔记系统中。但如果反向链接呈现的信息有限(如右图),这些操作则无法实现。
图 14 周计划对比展示
图 15 周计划到日待办对比展示
或许我们没有必要把日程管理和笔记管理放在一个软件里进行,但上下文语境信息的差异对我们记笔记想问题的影响其实也很大,而这可能是我们设计笔记系统时最需要关注的部分。比如我 5 月 3 日早上继续思考之前想的一个问题,意识到 4 月 30 日的想法 2 有问题,我做了记录、设置了链接。
图 16 思考记录对比展示
但当我们点进问题 xxxx 页面来查看的时候,左侧图例中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我可以直接看到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景下发现 4 月 30 日的想法有问题(真实情况下的笔记会比截图展示的信息丰富许多),无须点回当日笔记页面。又如我记录了一条待办,想和玛丽讨论这个问题,如果反向链接提供了如左侧图例中展示的信息,我可以更好地回忆起我为什么认为需要和玛丽讨论这个问题,我准备 meeting 材料的时候可以回看哪些东西。这些信息在右侧图例里都是缺失的,于是,反向链接的作用难以得到更好的展现。
图 17 问题思考反向链接对比展示
总体说来,为什么我依赖双链笔记软件?首先,电子化笔记软件相对纸笔笔记在检索、自动汇总等方面有巨大优势(尽管手写纸笔笔记依然在我的日常工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次,含双链的笔记软件比传统单链笔记软件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更适合我常常需要「以后查阅」的需求。那么我更期待什么样的与双链相关的功能呢?一是可以在反向链接提供充分的语境信息,二是有笔记文档有更高的操作颗粒度。第二点本文不做更多说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看《卡片笔记法、Roam Research 与个人笔记体系的建立——拯救「写过就忘」》一文「笔记原子化与块结构软件」一节的讨论。

双链软件和他们没有必然联系

文章最后想简单提及几点可能存在的关于双向链接的误区。很多介绍双链软件的文章或视频都会或多或少提及卡片盒笔记法、非层级结构、图谱可视化等内容,尽管很多人会同时使用,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理解时不必将它们绑定在一起。

不要绑定双链与 Roam Research

首先,我们不要绑定双向链接和 Roam Research。前文提到,Maggie 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双向链接发展过程,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实施已有数十年了。Roam Research 的贡献在于把这一思想应用到个人知识管理软件中来了。但并不是没有离了 Roam 就没有双向链接了。且不论当下新兴的许多笔记软件都有较好的双链功能,我们刚刚提到的 Andy Matuschak 和 Maggie Appleton 的个人网页都提供了反向链接索引,但他们的个人主页都是独立于 Roam 的。「轻松制作链接」一节我们也提到,纸笔手写链接,传统文档都是可以手动制作双向链接的,甚至我们可能早已实践许久,当下的双链笔记软件只是让这个过程操作起来更简单了。

不要绑定双链与知识图谱

第二,我们也不要绑定双链和知识图谱。是否没有双链就没有知识图谱?非也,有单链就可以制作图谱了。Roam Research 的图谱好吗?不好。我平时用吗?不用。那 Roam 的图谱到底有没有用,因人而异。王树义老师很早就在《如何交互可视化 Roam Research 局部笔记网络?》一文中指出了 Roam Research 全局图谱存在的问题,并尝试设计插件提出解决方案。那网络图谱到底有没有用?笔者认为还是有用的。比如说,即便下图这个全局图谱几乎无法提供什么信息,我除了写文章做截图也几乎从来不会看,但它依然可以让我对我的整个笔记网的错综复杂的情况有个直观感受。大小各异的圆圈或多或少提供了关于笔记链接强弱的展示。
图 18  我的 graph view 截图
另外,Roam 除了全局图谱外,每个节点都提供简单的中观图谱展示。尽管展示的信息有限,也勉强可以提供一些信息。
图 19  Roam中观图谱展示
这里我想介绍两个我非常受益的中观图谱的用法。
第一个是雪小豹关于如何使用双链软件葫芦笔记做研究的展示,视频里演示了做从日常阅读到发现问题到搜集材料到展开研究的完整过程(《雪小豹:研究的技术——如何用葫芦笔记做研究》)。视频中提到,在查看中观图谱的过程中发现研究课题「食物浪费」竟然和远端一条关于「城市化」的笔记可以联系起来。二者间的关联是她之前整理所有材料时都没有看到的,而这个关联很可能就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现象。那么,首先,这个关联是在查看图谱的时候才被发现的。其次,二者如何真正关联上,中间节点,比如说「便利」很可能就可以搭起一座桥梁。雪小豹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好用的图谱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我们没有发现的关联,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图 20  雪小豹视频截图
宋爽(《Tour | 如何用Obsidian图谱构建你的知识网络》)充分利用了笔记软件 Obsidian 里图谱的自定义颜色系统。他将不同阶段的笔记归档在不同文件夹里,不同文件夹里的内容用不同颜色显示,因此,网中每个节点所对应的阶段一目了然,方便我们采取下一步行动。比如说灰色阶段代表创建了页面但是没有写内容的笔记,红色和黄色都是完成度较高的笔记,那么他很可能会选择完善左侧圆圈里的灰色笔记。蓝色笔记在他的系统里代表一个要讨论的问题,右侧圆圈里的蓝色节点已经与多个完成度较高的笔记相关联,那么他也很可能近期会去完善这条笔记。宋爽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更丰富更自主化的使用方案。
图 21  宋爽视频截图
目前很多新兴的双链软件都在完善图谱上下了很大功夫,我极其期待笔记软件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好的组织和呈现方式,让图谱不再可有可无或仅仅是一个补充,而真正成为笔记体系里重要的一环。

不要绑定双链与卡片盒笔记法

第三,不要绑定双链软件和卡片笔记法。How to take smart notes 一书受到很多知识管理爱好者的喜爱,近期该书的中文版也刚刚出版。书中详细介绍了德国社会学家 Luhmann 教授的卡片盒笔记法。尽管包括 Roam Research 开发团队在内的许多双链软件使用者同时也是卡片盒笔记法的忠实拥趸,但二者并无必然联系。(关于对部分Roam及卡片盒笔记法的介绍性文章中绑定二者存在的逻辑谬误的讨论请见 yuchen_lea 的文章《请不要神化双链笔记》)
首先,在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一书英文版中,作者介绍了两款卡片盒软件,Windows 系统下的 Zettelkasten3 和 MacOS 系统下的 The Archive。两款软件的一个亮点在于可以通过双方括号直接建立链接,但是这两个软件中都没有双向链接的功能。而且,双方括号建立链接也绝非这两款软件首创,这一功能 OneNote 早已有之(尽管 OneNote 中直接通过双方括号建立链接的体验并不好)。该书中文版里,作者修订了软件推荐部分的内容,这才增加了关于双链笔记软件的相关信息。
其次,我们不必在双链软件中使用卡片盒笔记法。首先,双链软件中也不存在对应于任何一类卡片的设计,如何设计自己的笔记体系完全由个人决定。卡片盒笔记法的核心要点在于,一方面,写作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写作工作流,通过写笔记来思考,让记下来的笔记成为之后写文章的基础。另一方面,知识不是孤立的,我们要关注思考的关联。但至于笔记的载体是什么,每个人的体系到底包括哪些类型的笔记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板。很多知识工作者也在吸收卢曼教授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更适合自己的方案,比如说 Andy Matschak 的长青笔记(Evergreen notes)系统,Maggie Appleton 的数字花园(Digital garden)设计,Joel Chan 关于 知识综合体系 的设计等。另外,虽然很多软件设计的初衷是做笔记软件,但我们也看到很多 tour 视频把双链软件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做任务管理,可以做菜谱和购物清单管理,可以做个人提升或社交管理等等。
那为什么卡片盒笔记法和双链总是高频共现呢?或许因为卡片盒笔记法强调要时刻关注建立卡片与卡片之间的链接,前文已反复提到建立笔记间关联的方法很多,只是双链软件可能更加便利。如果我们愿意实践卡片盒笔记法,重视建立笔记间的关联,体会到编制知识网的复利,那双链软件似乎也是必然的选择。但强调链接只是卡片盒笔记法的一个要点而已,其他的要点与双链软件,甚至与是否使用软件都没有必然的联系,本文不再做更多说明和讨论。在充分理解了构建笔记间链接之后我们的笔记系统还需要什么,我们期待更多的探讨,也期待更好的软件的辅助。

不要绑定双链与非树状结构

最后,我们不要绑定双链软件和非树状结构。
确实,Zettelkasten3,The Archive,还有 Roam Research 都取消了结构化的文件夹体系,提倡直接建立笔记与笔记之间的联系。在 《贴标签是信息管理的有效方式吗?》中讨论到,我们做分类的第一要义是好找,副产品是相关的东西放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关联激发灵感。我们在传统文档中就已经习惯了通过单向超链接建立文件与文件间的联系,试图直接建立文件间的联系与双链无直接关系。笔记软件做出的不分类的尝试并非从双链软件开始,Bear 就已经取消了文件夹系统,全部依靠标签;传统笔记软件代表印象笔记纵使有树状分类,但允许的层级极少,因此其实印象笔记的树状层级功能也是非常受限的。超链接为非线性组织笔记提供了基础,不分类结构的实现与搜索功能的不断强大相关联的,并非双链的出现。
我们的笔记系统真的不需要树状结构吗?需要。尽管很多人都高呼取消层级结构带来了多大的便利,让写笔记停不下来,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大多数 Roam 深度用户都自己建立了树状的索引笔记,我自己也有若干个索引页面。卢曼教授的卡片盒系统也提倡不要提前分类,但是他依然会在笔记卡片围绕某个主题呈现一定聚集后制作索引卡片,索引卡片则通常是树状、线性的。显然,有一个清晰的线性索引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知识树有良好的把握,也可以方便我们定位笔记。
图 22  我的一条树状索引展示
其实,以 Roam 为例所谓的取消了结构树,只不过是当你第一天开始使用的时候,你不需要先考虑我要创建几个文件夹,什么笔记放在哪个文件夹里。这种设计给了我们一个缓冲地带,当我们对分类标准还并不清晰的时候可以先写,让结构慢慢浮现出来,当我们记了一定数量的笔记、对某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之后再建立结构,不要在记录之处先考虑结构问题。同时,在我们对问题深入还不够深入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最难分类、梳理结构的时候(请参考少楠《从目标到工具再到方法,十年产品人的知识管理体系》),这个时候就更需要软件提供一个可以不必强行分类的机会。

结语

自去年年初学习了卡片盒笔记法之后,我开始不断思考如何优化自己的笔记体系和工作流。使用双链笔记一年多来,反向链接无疑推动了我的笔记体系的迭代,解决了我多年的痛点。作为一个知识工作者,我从含反向链接和块结构操作的笔记软件中受益良多,对工具的探索也让我对知识生产和知识管理本身有了更多认识。但是,工具终究还是辅助性的。一款适合的软件可以优化我们的工作流让我们更方便地记下我们的灵感、更好地专注于当下的思考、更便利地提供参考材料,但它代替不了思考和写作本身。勤于思考、勤于写作才是第一要义。
(0)

相关推荐

  • #读书笔记《卡片笔记写作法》——每天写3...

    #读书笔记 <卡片笔记写作法>--每天写3张卡片,半年以后再来回头看 卢曼的卡片盒里大约有9万条笔记,听起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但这仅仅意味着,从他开始使用卡片盒进行工作的那天起,直到他 ...

  • 朵l《卡片笔记写作法》分享五

    书籍:<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作者:[德]申克·阿伦斯 笔记:临摹阿翔老师

  • 朵|《卡片笔记写作法》分享六

    书籍:<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作者:[德]申克·阿伦斯 笔记:临摹阿翔老师

  • 激发阅读、写作深度的笔记法,告别无效摘抄

    ‍‍‍‍‍‍‍‍‍‍‍‍‍ 做書按:在上周发布<卡片笔记写作法>后,我们收到了大量的读者好评.很多读者激情购买后,期待着用卡片笔记实现自己的思想跃升. 本文来自一位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博士生朋 ...

  • 7款好用的知识管理软件推荐

    Notion Notion 是一款当下非常流行的笔记工具,由于其独特和灵活的使用方式,它很适合作为知识管理软件.和传统的笔记软件不同,Notion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每个段落都是一个独立的区块,可以自 ...

  • Roam Research 到底好在哪儿?

    说 Roam Research 是一款笔记应用,可能是低估它了. 疑惑 长期的等待之后,Roam Research 终于允许新用户注册了. 看看这位用户激动的样子: 也难怪,天天听别人说一款工具好用, ...

  • obsidian为什么是一款好笔记软件和插件介绍

    抱歉,好久没有更新了. 过去的3个月发生了很多事情.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成住坏空.过去的3个月里,房产和信贷政策巨变. 房产1月份上海出了房产新政,各地的政策也不少.3月底三部委发文,银行对于经营贷 ...

  • 30年写了58本书,这个方法让你的写作更高效

    这是知树堂的第217篇文章,文章长度4392字,需要阅读时间5-8分钟. 导读荐语 森克·阿伦斯(Sönke Ahrens)博士是一名学者兼作家,他在本书中探究了写作的意义,讨论了如何利用" ...

  • 学用系列|巧用wolai的双链功能,构建自己的教学资料库

    假期整理教学资料,最痛苦的是要查找某一类资料需要打开一个个word找自己需要的内容,不仅费时费力,还难免有疏漏.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everything或者tagX等软件建立索引或是文件标签方式来搜索相 ...

  • 朵|《卡片笔记写做法》分享二

    书籍:<卡片笔记写做法,如何实现阅读到写作> 作者:「德」申克·阿伦斯 笔记:临摹阿翔老师 第二章:有效写作的四个原则

  • 双链笔记软件从入门到精通

    对知识管理感兴趣的朋友知道,2020年是双链笔记元年,也是蓬勃发展的一年,国内外涌现出几十家以双链为卖点的笔记软件. 第一个开发出双链功能的 Roam research(后文简称Roam),就像一条鲶 ...

  • 打造你的卡片笔记赚钱系统

    开放报名:写作训练营.发圈训练营(VIP 1对1学徒制).创业合伙人计划(合作制).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每月名额仅:3人/营. 咨询预约请添加绿豆老师微信 lvdoux . 越是复杂的事物,越容易构成 ...

  • 如何利用读书笔记?

    金句: 看完书后,我就会翻阅我的笔记,并思考这些笔记与卡片盒里已经写好的笔记有什么关联. 作者:申克·阿伦斯 书名:<卡片笔记写作法> 我的理解: 我们可以准备一个笔记卡片盒,也可以是电子 ...

  • 推荐一款笔记软件:Obsidian(内附关于高价值笔记方法的思考)

    (1) 近来,整理笔记时,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 积攒了那么多年的笔记,并没有什么卵用. 如何判断自己的笔记有没有用呢? 只要回答一个问题:除了对内容的收藏之外,在工作生活中,是否有用到过自己记录的那些 ...

  • 玩转 Obsidian | 打造知识循环利器

    Matrix 精选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 ...

  • 卡片笔记法、Roam Research 与个人笔记体系的建立——拯救「写过就忘」

    编注:本文是少数派 2020 年度征文活动 的入围文章. 今年,我和 Struggle with me 的小伙伴们重点关注了读论文时如何更好地写笔记的问题.年初,经朋友推荐,我们读了<How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