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食物属性,更益于养生!
祖国医学的食物疗养方法,早在《本经》和《内经》中就有记载,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方书本草中的食疗方法,丰富多彩,俯拾即是。
食疗方法经济实惠,简便易行,符合面向大众,方便群众的原则。接下来我们来谈谈食疗的起源及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食物疗养方法的起源和发展
自古医食同源,早在《本经》中就列有葱白、食盐、赤小豆、干姜、山药、大枣、蜂蜜、龙眼肉、莲子等许多食物治疗疾病的记载。《内经》七方,四乌贼骨一藘茹丸即居其一。
《内经》还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而合服之,以补精益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除了药物祛邪治病外,还必须利用谷肉果菜等食物补精益气,营养身体,可见食物与医疗的关系,至为密切。
因此,食疗一门在祖国医学中,得到了不断发展。
1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在桂枝汤、小建中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和甘麦大枣汤等方中,就有生姜、大枣、羊肉、小麦等食物,治疗伤寒中风、里虚腹痛及妇人脏躁等疾病。
唐代《千金方》对食疗也很重视,它指出“为医者,当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至金元时的张从正,则更强调“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指出“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以这样明确的语言强调食补的重要,在历史上还是少见的。
明代张景岳对食物疗法也经常运用,而陈念祖攻击他“为厨中一好手,为医中一坏手也”。这种看法,实是一种偏见。
2
论食物专书,则唐有孟诜《食疗本草》,南唐有陈士良《食性本草》,元有忽思慧《饮膳正要》,明有宁原《食鉴本草》和卢和、汪颖同撰的《食物本草》,清有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
论方书,则唐有《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备载昆布、海藻、海带、羊靥(羊的甲状腺)治瘿,动物肝脏治夜盲,谷皮煮汤和粥吃以防治脚气病等食疗诸方。
在清代温病学派中,运用食物治疗疾病,又有新的发展,如吴鞠通治温病口渴的五汁饮,王孟英预防时疫喉症的青龙白虎汤,叶天士用甘麦大枣汤治疗癫痫等。
而散布在民间的食疗方法,更是丰富多彩,到处都有。
今天,我们必须不断对这一份宝贵遗产进行发掘,使之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和发展。
食物属性的分类
病有寒热虚实之分,药有温凉补泻之异,食物疗病,亦必须根据其性味功用,因证而施。现将日常食物分类列表于下:
清补:鸭、甲鱼、乌龟、墨鱼、海带、海蜇、蚌肉、白木耳、猪肉、猪肝、豆腐、小麦、甘蔗、梨、百合、桑葚子、苋菜、莲藕、柿饼、薏米、菠菜、白菜、赤小豆、鸭蛋等等
温补:鸡、鸽、羊肉、狗肉、鲫鱼、鳝鱼、海参、龙眼肉、荔枝、胡桃、大枣、韭子、扁豆、红糖、饴糖、糯米、红萝卜、南瓜等等
平补:牛奶、牛肉、鸡蛋、猪胰子、猪腰子、鲤鱼、粳米、高粱、山药、黑芝磨、白蜜、黑木耳、芡实、荞麦、番薯、花生、蚕豆、莲子、香菰、苹果、冰糖等等
辛散:胡椒、生姜、大蒜、葱、薤白、韭菜、桂皮、芫荽、芥菜、淡豆豉、橘饼、白酒等等
清解:苦瓜、西瓜、冬瓜、丝瓜、萝卜、橄榄(青果)、山楂、荸荠、绿豆、苦菜、醋、清茶、各种胆、鸡肫皮(鸡内金)等等
1
上列诸品,根据食物性能,分为清补、温补、平补、辛散和和清解五大类,从而可见食物与药物—样,也有四性之分。
其中清补以阴虚者较适宜;
温补以阳虚者较适宜;
而一般气血虚弱者均可采用平补的方法;
辛散则适用于六淫在表、气滞血凝、寒邪内积等证;
清解则适用于湿热内积、盛夏中暑、饮食停滞等证。
可见食物在功用上仍和《内经》“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等治疗方法密切相关。
2
食性各有异同,同一补性的食物,有其共同性,又各有其特殊性。
如同属温补的羊肉、狗肉和胡桃,均有温肾作用。
而羊肉功能温肾补精,适用于肾虚精少,狗肉温而带燥,适用于阳虚怕冷,胡桃温肾而纳气,适用于肾虚气喘;
至于其他的食物,如温中食物,大枣温中健脾,饴糖温中缓急止痛,扁豆温中而利湿;其中鸡肉更为温肝补血之佳品,产后血虚最为适宜。
同为清补食品,虽均具有滋阴作用,但甲鱼功能软坚,鸭肉兼能行水,海带常可消瘿,海蜇长于化痰,蚌肉善止消渴,小麦清心,百合润肺,苡仁、赤小豆却能清利湿热。
同一平补,芡实、莲子补而固肾健脾,白蜜、芝麻补而润肺通便,鲤鱼补而利水消肿。
同一辛散的食物,葱豉解表祛邪,椒姜温中散寒,大蒜和中杀菌,芫荽透疹,白酒行血,均各有特点。
同一清解之物,苦瓜清热解毒,西瓜、绿豆解暑止渴,胆类泻火明目,清茶、萝卜、山楂消食散积解油腻,醋和鸡肫皮开胃醒脾,其作用均互有出入。
而且,一种食物又可具有几方面的作用,如胡桃既可温肾纳气,又能排石通淋,白蜜既可润肠滋阴,又能解乌头毒等等。
本文节选自《杨志一医论医案集》,本书由杨扶国整理,1981年12月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