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争议的甘棠港确实在福安(证据补遗)
福建争议的甘棠港确实在福安
(证据补遗)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福建,其中原福安县的甘棠港(黄岐港)是启航码头之一,这在历史志书《福建通志》《福宁府志》《福安县志》上均有记录。但近年来,随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走红,在溯源和确认“甘棠港(黄岐港)”的具体位置上,由于涉及到相关利益,某些人却节外生枝撰文争夺这一历史地标。有作者甚至只带随从到福安,在不知“甘棠港(黄岐港)”具体内涵的情况下在甘棠镇走一圈,当天回省城后,就草率撰文“甘棠港(黄岐港)不在福安”了,实为可笑!
笔者是福安老百姓,前阵子在相继查阅一些历史志书和通过几次深入“甘棠港(黄岐港)”区域实地了解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福安甘棠港(黄岐港)曾经的史实。
闽东属丘陵地区,历史上来往于福宁府的官员,多选择水路交通。据《甘棠镇志》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七月,时任县令杨维城曾于甘棠建设上司公馆,将下白石上司公馆迁至甘棠,并建本县行馆,委县尹驻扎,应付上司及往来使客。数年后,因步行道路峻远,又恢复水路行差,公馆迁回下白石。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白马河东岸从苏阳到林炉的大部分村庄,还隶属于甘棠管辖。而过去的湾坞隶属于黄岐镇(今下白石)管辖,故甘棠在白马河中下游区域有着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此,历史上的“甘棠港(黄岐港)”,并非狭义指“甘棠港口”,也非指原名“黄岐镇”的下白石港口,而是指官井洋北部“白马门至交溪、穆溪船只能到达的所有水道”。古往今来,东海西岸东冲口内世界级天然的深水避风良港三都澳和官井洋,为甘棠港(黄岐港)的闻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1、天然深港三都澳
2、黄金水道白马门
2、纵深良港甘棠港
二、福安甘棠港(黄岐港)的自然地标。
笔者认为,作为海洋边的良“港”,首先应有平安避风、适合停靠大量各种船只的功能;其次应有较大的便于物资集散的纵深腹地,以发挥其良“港”的功能与作用。为什么历史上的福建甘棠港(黄岐港)所指在福安?因为福安的甘棠港(黄岐港),其地理位置和纵深腹地,是长乐、连江相关港口望尘莫及且无法比拟的。
大家可以再看看下图,虽然福建沿海的个别地方也有叫“黄岐”的,但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与福安的“甘棠港(黄岐港)”相比,能否称称得上“良港”就一目了然了:
三、福安甘棠港(黄岐港)的物证补遗。
笔者前阵子深入历史上甘棠港(黄岐港)区域内的下白石镇区和现在的湾坞镇境内,均已发现了相关的历史物证,现补遗说明如下:
1、这是地图上随时可以搜到的位于湾坞镇境内的“甘棠屿”,原是个甘棠港(黄岐港)东岸海滩上的小岛,后经围塘造田,现在已成陆地。图上还可以看到古时的六屿岛(六印):
2、经网友提供的线索,笔者深入湾坞镇前房村探寻古时黄岐镇的历史遗迹,据群众指点,该村原有记录黄岐镇的一碑刻,现在还在公路边。由于当时逆光,无法拍到碑刻内容:
3、而梅洋村内的另一记录黄岐镇的碑刻,现位于该村公园里,其碑刻内容依稀可见:
4、这是一直沿用至今的福安“下白石镇黄岐居委会”名称及其办公楼:
5、这是下白石镇区一直沿用至今的“黄岐路”名称:
6、这是下白石黄岐居委会大门前的一批历史旧碑刻,据说是前阵子该镇区某处搞建设时,从一口古井中挖出土。由于该碑刻太重,笔者未经物主首肯,也无法去搬动,其中的碑文,可能深藏不少有历史价值的内容,有待政府相关部门作进一步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