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害往来》

司马迁在《史记·货值列传》里面写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把天下人们对“货值”的追求写得淋漓尽致。不要回避人们对“钱”追求这样的话题;司马迁认为追求财富是人们的天性,而属于人们天性的东西,本身就无可厚非。

韩非在其《外储说左上》中也对此有着详细地描述,曰:“人为婴兒也,父母养之简,子长人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父母怒而诮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易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尽巧而正畦陌畦畤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此其养功力,有父子之泽矣,而心调于用者,皆挟自为心也。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此段翻译过来意思是说,人在婴儿之时,父母如果对他扶养不力,则孩子长大后必定就会埋怨父母;等有朝一日孩子也长大成人了,他们如果对父母的赡养不够,则父母同意也会怒责子女。父子本是至亲骨肉,但还尚且这样有时怒责有时埋怨的,之所以会这样,都是因为彼此间都怀着一颗相互依赖对方的心理,且又怀疑对方不能周到地照顾自己所致。再比如主人在雇用农工为自家播种耕耘时,必定会花费家财准备美食,挑选布币去交换钱币以便给予农工报酬;主人的这些作为,其实并不表明主人喜欢雇工,而是说主人这样做了,目的只是想让农工为他家做工时能够兢兢业业,把地耕得深一些,把草锄得净一些。而站在雇工的角度上,他们之所以卖力地为主家耘田耕地,使出浑身解数地整理畦埂,其目的也并不是因为他们爱主家,而是因为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从主家那里得到更丰美的饭菜以及更为丰厚的钱币报酬。总而言之是主家与雇工各得好处;主人供养雇工,爱惜劳力,雇工专心一意地为主家做事,其实都是怀着为自己而打算的。所以,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为了趋利,再疏远的人也容易和好;为了避害,再亲近的人,纵使父子亲情最终也会分离并相互埋怨。

一位大家曾这样总结过儒法两家:他说法家往往作的是“利害判断”;而儒家经常作的是“是非判断”。很精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