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野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的建构
多维视野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的建构
1 2 王辉 2 李晓庆 2 熊琪 2 琚四化
( 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2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南京,210038)
摘要
特殊教育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必须制定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与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本研究在背景分析以及对“职业”、“素质”、“职业素质”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四个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借鉴、分析已有研究,基于多维的视角,从知识、能力、人格三个维度和专业性、基础性两个层面构建了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两模块—七要素”模型,并对其内涵进行分析,以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不断完善及资格考试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与考核提供参照。
关键词
多维视野
特殊教育教师
职业素质模型
“两模块—七要素”模型
1引言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则进一步提出“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自十七大以来,我国特殊教育逐渐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规划、推进和落实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200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强调“鼓励从事特殊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质量”;2009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八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随后教育部等部门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2010 年,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中残联等十三个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强调要“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 》中专门辟出第十章制定特殊教育的发展规划; 2012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提升专业化水平为重点,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健全特殊教育教师管理制度”;2014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2014 - 2016 年) 》的通知,强调“扩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力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等。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旨在加快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之一还在于“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必须制定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因为,特殊教育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专门职业; 具有专业性[1]。他们直接面对身心差异极大且有各种不同特殊教育需求的特殊儿童,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才能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然而,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哪些职业素质才能满足特殊儿童的多样化的特殊教育需求,这些职业素质呈现了何种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本文试图通过对职业素质与特殊教育职业素质的概念内涵进行分析,从多维的视角建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以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资格考试标准的制定以及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提供依据。
2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概念辨析
2.1 职业素质
要探讨职业素质的内涵,就要对职业和素质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2.1.1 职业与素质
职业一词耳熟能详,根据《高级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它是指“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但是,职业既不等同于工作,又不是简单的工作。
第一,职业具有价值意义。它不仅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更能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第二,职业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意味着专门从事某项事务,对知识和能力具有特定的需求,具有专业性;
它体现的是一种精神追求,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个人价值不断得以实现、精神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它是一种社会活动,包含着从业者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社会性[2]。
因此,职业的内涵比专业的内涵更广,它包含了专业又超出了专业。
在职业素质中,素质一词也为人们所熟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全民素质教育手册》等对素质都做了相应的解释。尽管不同的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认为素质是人与生俱来的,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为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通过后天培养、塑造、锻炼而获得的身体上和人格上的性质特点。素质是人们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其基本要素是知识和能力。能力是素质的核心,是素质的外显形式,它体现在各种活动中。离开能力,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记录和验证。素质不仅强调人的先天禀赋,更强调后天的教育、塑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3]。因此,素质具有心理性、遗传性、综合性等属性。
根据素质与职业关联的紧密程度来分,素质可以分为基本素质和特殊素质。基本素质是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构成特殊素质的基础; 而特殊素质则是指对一个社会职业人而言,除了具备基本素质之外,还必须具备的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质[4],即专业性素质。职业素质不仅涵盖了职业的基本素质,还包含了职业的特殊素质,即专业素质。
2.1.2 职业素质的内涵
素质是职业的基础,职业是素质的表现。成功的职业生涯既是个体素质的展现过程,更是个体素质不断成长的过程。职业和素质密不可分,构成职业素质。故,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这些基本品质与具体职业相关,对现代职业活动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职业素质要素中除了包括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还应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较好的专业智能和创新潜能等[5]。
尽管不同专业的研究者对职业素质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认为职业素质具有整体性、内在性、稳定性、职业性和发展性等特征[6]。首先,职业素质不仅涵盖从事具体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还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研究与创新能力等,涉及了所从事职业的方方面面,且这些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 其次,职业素质是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以及教育、培训等活动将职业的伦理、道德、知识、技能等内容内化为个人内隐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特质,这些内隐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特质体现出内在性、职业性、稳定性; 再者,随着科技的进步、行业的发展,职业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因而职业素质的内涵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培训、实践、自我修炼等活动的开展而向前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性特征。
2.2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
1966 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这种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并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7],以此确认了教师的职业属性。我国1993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职业的性质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第十四条界定“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由上述可知,特殊教育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专门职业。
特殊教育教师既然是一种职业,那么就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如何界定? 基于上述职业、素质及职业素质概念的分析以及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界定。第一,需要涵盖具备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所需的生理和心理条件; 第二,需要包含具有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所需的人格特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第三,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培养和培训,形成和发展起在特殊教育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这些品质具有整体性、内在性、稳定性、职业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3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的建构
所谓素质模型( Competency Model) ) 就是个体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应具备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8]。美国学者莱尔. M. 斯潘塞在其所著的《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中,将素质划分为知识与技能水平、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五个方面,并据此提出素质冰山模型( 见图1) 概念,认为一名员工就像一座水上的冰山,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往往只有冰山的1 /8,而有7 /8 则被隐藏在水下,人们无法看到其真容。对员工而言,水上的1 /8 是其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水下的7 /8 则是其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构成的基石。要让员工形成称职或优秀的职业素质,就要重视这些隐性素质的作用,以及其对1 /8 的显性素质的影响。员工素质的“水上部分”是显性素质,随时可见、可用,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改变和发展,易于培养培训,但很难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莱尔.M.斯潘塞对素质要素的划分以及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概念,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基础性的职业素质组成要素,强调了职业素质中隐性素质的作用。但是,职业素质中不仅包含基础性的素质还包含专业性的素质,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它们与职业的综合性素质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这些在该模型中都没有表示出来。事实上,不同的工作对于不同的素质要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特殊教育教师而言,其面对的对象是儿童,且是有各种不同特殊教育需要、差异极大的特殊儿童,特殊教育教师仅具有基础性的职业素质远不能应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服务需求。因而,特殊教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础性的职业素质,还需要具有专业性的职业素质才能满足特殊儿童的不同需求。
3.1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建构
诸多研究[9 - 15]指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需具备三个要素,即: 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人格要素。这三个要素将基础性与专业性的素质要求进行了有机融合。因此,以此为落脚点,借鉴冰山模型等素质模型研究的经验,在前期综述、目标确定、调查、事件访谈等的基础上,基于多维视角,从三个维度( 知识、能力与人格) 、两个层面( 基础性、专业性) 构建了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模型,也可称为“两模块—七要素”模型( 见图2) 。
所谓多维视角,即在模型构建时,为了保证所建模型具有生命力,需要从多视角考虑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的构建。首先,从生态学的视角考虑,构建的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模型需适应所处的环境,如: 特殊儿童的现状及需求、特殊教育学校与融合教育的现状及需求、社会文化和经济水平等,模型中的各要素可随环境的变化而灵活调整,具有生态性、适应性; 其次,从特殊教育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角度考虑,随着理念、知识、方法与技术等的更新发展,构成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模型的各要素的内涵也可以随之调整,具有前沿性、动态性和科学性; 再次,从职业素质所具有的共性特征的视角考虑,构建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需能反映其整体性、内在性、稳定性、职业性和发展性特征。构建“两模块—七要素”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旨在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资格考试标准的制定以及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供依据。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由“大海”和一座“冰山”构成。模型中阴影部分是“海平面”,代表一个分界面; 立体三角形O - P'K'C'代表特殊教育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所需具备的整体素质( 包括职业的基本素质和特殊教育的专业素质) ,像坐落在大海中的一座冰山,这座冰山在环境的影响下将会越来越高大,向上伸展向下延伸,也即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累积和不断的学习与实践,特教教师的职业素质将越来越高大。模型中露出海平面的部分O - PKC 代表了特教教师职业素质中专业性的素质,其中的知识、技能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 海水中的立方体PKC - P'K'C' 则代表特教教师职业素质中基础性的素质,这些素质是潜在的、深层次的,它们既是特教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础,也提供了其专业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3.2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的内涵
3.2.1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的构成要素
图2 中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的构成包含了两个模块、七个要素,故称为“两模块—七要素”模型。两个模块一是指外显性、专业性模块,即O - PKC,二是指内隐性、基础性模块,即PKC - P'K'C'。七个要素是指专业性模块中的显性人格P( personality) 、知识K( knowledge) 与能力C( Capability) ,基础性模块中的隐性人格P,、知识K,与能力C,以及通过外显性行为表现出来的职业性的综合知识与技能O( occupation) 。
在“两模块—七要素”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中,七个要素代表着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整体内涵。专业性模块O - PKC 中的P 代表了特殊教育教师应具有的职业人格,包括: 职业态度、职业认知、职业道德等; K 则代表了特殊教育教师应具有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发展知识、综合性知识等,包括学生发展知识、教育诊断与评估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康复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 C 代表了特殊教育教师应具有的一般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包括: 环境创设与利用的能力、教育诊断与评估的能力、个别化教育计划( IEP) 制订的能力、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课堂组织与学生行为管理的能力、沟通、社交与合作的能力、研究能力、学习、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等。基础性模块PKC - P'K'C'中的人格P'代表了特殊教育教师须具备的基础性的人格特征,如自我认知、个体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气质、价值观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等个性特征; K'则代表了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具备的基础性知识、通识性知识、工具性知识等,如听、说、读、写、计算、沟通、社交等知识; C'代表了作为特殊教育教师需具有的一般能力和潜在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考、判断、推理、问题解决、概念获得、语言等认知能力以及社交与沟通、动作、创造、学习、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与潜能。O - PKC 与O - P'K'C'中共同的顶点也即“冰山”的顶点O 则代表了特殊教育教师表现出来的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既包括专业性的也包括基础性的,既包括知识、能力,也包括人格。这就是特殊教育教师这个职业应具有的综合性的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
这七个要素都具有开放性、动态性,随着环境的变化、教育和学习的影响,七个要素各自的内涵可以随之变化———补充、加深、删减或调整等,从而保证和突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前沿性、生态性、适宜性特点,以及其整体性、内在性、稳定性、职业性和发展性特征。
3.2.2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构成要素的关
在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中,两个模块、七个要素之间密切相关。外显的专业性模块O - PKC 与内隐的基础性模块PKC - P'K'C' 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与转化。O - PKC 中专业性的人格、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使潜在的人格、知识与能力发生同化与顺应的作用,从而促进其发展; 反之,基础性的素质的提高又可以为专业性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因此,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专业性素质的提升,也包括其基础性素质的发展,两者互相影响、相互促进与转化。当然,无论是专业性素质还是基础性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环境的作用,教育、培训和特殊教育教师的自我学习、实践与反思是促使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提升的根本途径。
同样,在这个“两模块—七要素”模型中,七个要素之间也两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把外在环境的影响内化为个体的综合素质。无论是专业性素质模块还是基础性素质模块,它们自身的各个要素之间互相转化、互相促进。
基础性模块中,个体的人格、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之间相互影响。人格是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独特性,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它一方面是指个体外在的行为、言语表现出来的特点,即个体外在的人格品质; 另一方面是指个体外在表现背后的真实自我,即个体内在的人格特点。人格具有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特性与共同性[16]。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即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的正确认识及对正确认识的合理运用与组合的总和[17]。知识有两种: 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前者指“是什么”,后者指“如何做”。能力则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具体地说就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生命中的积极力量[18]。因此,从人格、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的涵义中可知,人格是稳定的,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又是可以改变的。良好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努力地去实践,从而获得更多、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 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可以有效地转化为能力,促进个体能力的提升; 能力是个体调节认识活动的心理活动的概括化体系,它不仅包含了个体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个体具有的潜力,能力的高低会影响知识掌握的程度与知识获得的多少。同样,个体知识不断的累积、能力的提升又可以促进其良好人格的养成。基础性模块中的人格、知识与能力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根基,这三者既有先天遗传的影响又有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它们随着个体的成长而逐步形成、发展,其中有些是具象的、有些是潜在的,它们既是特教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础又是其职业素质进一步提升的潜能,它们支撑起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模块这个大厦。也就是说,要成为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基础性素质,否则,将难以适应需要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工作。
专业性模块中,个体的人格、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的内涵更突出特殊教育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这里的人格主要指显性的职业态度、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包括: 对特殊教育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对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特教教师个人的修养与行为等。良好的职业人格是特教教师在对所从事职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境界,也是特殊教育教师从事专业活动的不竭动力。因而,良好的职业人格不仅可以促使特殊教育教师积极主动地去获得新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累积实践知识; 也可以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这里的专业知识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的从事特殊教育专业工作所要求的基本知识,是特教教师进行专业活动的基础,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两个维度,主要包括: 学生发展知识、教育诊断与评估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康复知识、工具性知识、通识性知识等。这些专业知识是特殊教育教师形成和发展专业能力的前提与基础,当这些知识被成功用于解决特殊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时,这些专业知识就转化为特教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储备的越充分专业能力提升的可能性就越大。这里的专业能力是指特教教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取得教育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是特教教师必须具备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越强个体获得新的专业知识的途径越广,同化与顺应越好,获得的专业知识越多,新的专业知识很快又会转化为新的专业能力。同样,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良好的专业能力又可以促使特殊教育教师养成更好的职业人格。因此,专业性素质中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人格要素三者互相促进,随着实践经验的累积,知识、技能的表现日趋专业化,从而促使个人的专业态度、专业认知、专业道德和专业情感得到同步的发展。2015 年9 月1 日教育部发布了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该标准正是从这三个维度对我国从事和即将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特教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基本要求。
此外,基础性和专业性两个模块的对应要素之间也两两相关,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基础人格与职业人格之间、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基础能力与专业能力之间互为基础、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O( occupation) 与其余六个要素之间存在总体与部分的关系,特教教师职业素质O 随着六个要素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随着基础性和专业性模块中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人格的养成与发展,模型中的冰山会越来越高大,根基会越来越深,露出海平面的部分会越来越多,表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越来越高。
3.2.3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的特点
与大多数职业相比,特殊教育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所面对的对象不是机器、不是物,而是有生命的人,是有特殊需要的、发展中的儿童。因而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也有别于其它职业,有其特殊性。因此,与其它职业素质模型相比,“两模块—七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模型除了具有一般的职业素质所应具有的整体性、内在性、稳定性、职业性和发展性特征以外,突出了以下特点。
第一,具有开放性特点。“两模块—七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模型是一个闭合性模型,但模型中两个模块和七个要素的内涵却并非封闭、一成不变,而是开放性的。它们既相对稳定又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部分改变。教育、培训、学习、反思与实践等因素的作用都可以促使特殊教育教师个体或群体的职业素质发生变化,向前发展。
第二,具有前沿性特点。正因为“两模块—七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模型具有开放性特点,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等的进步和变化,该模型也可以随时反映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内涵的变化,确保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内涵的适时适宜的演进,体现出时代性、前沿性。
第三,具有动态性特点。“两模块—七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模型中的两个模块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既相对稳定,又会在环境的作用下发生动态变化。两个模块和七个要素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既可以反映特殊教育教师这一职业的素质内涵的变化,也可以反映特殊教育教师个体和群体的职业素质的提升。
第四,具有生态性特点。“两模块—七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模型可以及时反映环境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内涵的影响。宏观环境、外观环境的变化可以引发特殊教育教师这种职业的素质内涵的变革,而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变化则可促使特殊教育教师群体或个体的职业素质的变化。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引发素质内涵发生变化的特点是“两模块—七要素”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五,具有适宜性特点。“两模块—七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模型的开放性、动态性、生态性特点,可以使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内涵适应时代、适应环境、适应经济与科技发展等的变革,随之变革,与时俱进,从而凸显出其适宜性的特点,这也是“两模块—七要素”模型的又一重要特点。
结语
职业素质不仅需要具有先天基础条件,还需要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以及教育、培训等途径才能形成,特殊教育教师也不例外。由于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有各种障碍或特殊需求的特殊学生,一般的教育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因此,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与专业性。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同时具备这个职业的基础性素质和专业性素质才能满足特殊学生的教育需求,怎样才能使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具备这两个素质? “两模块—七要素”模型可以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选拔、培养、培训和考核提供实践性依据。
一是,要重视职前特殊教育教师的选拔与考察。要通过各种途径筛选有良好的基础性素质的人选作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对象,依据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标准设置通识性课程、社会人文课程等,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与实践,提升其作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基础性素质。
二是,要重视职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职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需要依据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需求或专业标准设置相关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其从事特殊教育这个职业所需具备的专业性的人格、知识与能力,并加强针对性的、专业性的评估与考核。
三是,要重视在职特殊教育教师综合性职业素质的培训与考核。对于已经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在职特殊教育教师,需要评估其实际具备的职业素质的情况,了解其存在的实际问题与需求,对其进行针对性、专业性的培训与指导,以提高其综合性的职业素质,便于其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总之,要提高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不仅要重视筛选、选拔具有良好的基础性素质的人选,更要重视后天的专业性培养与培训。同时,还可以根据“两模块—七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模型,立足我国特殊儿童的现状与需求以及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所处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不断完善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明确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方向和标准,并依此制定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11 王辉,熊琪,李晓庆. 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国特殊教育,2012,( 6) :56 - 62
2 3 5 谭满益,李敏,宋刚勇等. 职业素质的新模型及其内涵剖析. 职教论坛,2009,( 2 下) : 48 - 51
4 王坤庆. 教育哲学新编.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78
6 吴松,辛香玲. 职业素质本位: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总体构划. 中国成人教育,2014( 8) ,79 - 81
7 钟启泉. 现代教育学基础.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443
8 刘喜萍,王希俊,刘兆红. 企业人才素质模型构建的研究. 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2006,( 6) : 47 - 48
9 李晓娟,王辉.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要素与特征. 现代特殊教育,2014,( 5) : 29 - 31
10 张茂林,王辉. 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现况调查与分析. 中国特殊教育,2015,( 7) : 70 - 75
12 刘全礼. 培智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2015,( 5) : 61 - 66
13 盛永进. 视障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分析. 现代特殊教育,2015,( 2) : 62 - 67
14 刘全礼. 盲校教师的专业素养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2014,( 12) : 73 - 78
15 刘全礼. 聋校教师的专业素质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2010,( 10) : 44 - 50
16 兰继军. 心理学概论.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198
17 孙恒志. 从已有知识定义的缺陷看知识定义的科学整合.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9) : 15 - 17
18 吴晓义,杜晓颖. 能力概念的多维透视.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4) : 1 - 5
小贴士
* 本研究得到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多维视野下中国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研究”( 项目批准号: 11YJA880100) 的资助。
王辉,教授,研究方向: 特殊儿童评估,特殊儿童情绪与行为管理,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课程与教育康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
E - mail: wangh102102@ aliyun.com
文章发表于《中国特殊教育》2015 年第11 期( 总第18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