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 打造绿色安徽
中国绿色时报 2021年8月16日星期一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 打造绿色安徽作者:安徽省林业局
合肥市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
六安市霍山县诸佛庵镇林长制改革竹产业优化升级示范区 雷威摄
宣城市广德县林下种植白芨
安庆市林长制市级示范村—宜秀区杨亭村
滁州市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安徽省林业局安庆市:党建引领 探索制度创新安庆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林长制改革,以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为路径,全面建立四级林长组织、责任、科技、金融、法治等7项制度体系。经过“四年四步走”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一个规划、两个平台、三项保障的“六个一”林长制改革模式,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稳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建立总林长牵头抓总、林长制成员单位横向联动、上下协同的林长组织体系。全市划分林长网格3314个,设立林长7026名,构建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实现林长责任区域和基层护林组织体系全覆盖。市、县建立林长制统筹推进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包保、调度、督察、考核与执纪问责机制,强化责任传导。不仅建立林长巡林、履职公示公开制度,还出台森林防火“防打保”12条和松材线虫病防控“防治保”9条措施。重点工程项目实施月调度、季评价、年考核,督促各级林长依法履职,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安庆市委托国家林草局规划院等编制林长制“1+2+3”规划体系,出台《安庆市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行动方案》,从林长制实施、“五绿”协同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考核评价体系、林业治理创新,提供科学的规划引领。为夯实法治基础,安庆市出台全国首部林长制地方性法规《安庆市实施林长制条例》,进一步明确各级林长、部门及经营主体的权责边界,将“五绿并进”体制机制纳入法治化轨道。创新探索“林长+检察长”依法治林新模式,加强检察监督,推动管林治林长效常治。通过出台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促进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1+N”政策体系,2017年以来,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1.2亿元,撬动金融及社会资本42.5亿元。全市高效林业基地、新增林权流转面积、林业经营主体数量均较改革前有所增长,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效能日益显现。安庆市与国家农业发展银行深度合作,开展与林业生产周期相适应的林长制贷款试点,获批中长期贷款41.4亿元。其中龙成集团获贷2.9亿元,成为该行直接为林业经营主体贷款试点“全国第一单”。安庆市还与中国林科院等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共建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战略成果转化、战略咨询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广泛务实合作。目前,开展产学研合作40项,发布科技成果30项。合肥市:以林长制促林长治 夯实绿色基础合肥市自2017年在全省率先推行林长制改革以来,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着力推进“五绿”任务探索创新,以林长制促林长治,加快夯实绿色基础,打造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合肥样板”。近年来,合肥市将组织体系建设作为推进林长制的首要前提,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负责制的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组织体系,让各级领导干部当起“林长”,共设立各级林长4584名。建立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和护林组织体系,组建护林组织1527个,落实护林员3969名。同时,着力探索社区林长、民间林长等基层林长履责形式,深化“一长三员”巡林护林模式,推动林业资源网格化管理。建立林长制项目调度、林长会议、督查督导、技术服务、信息公开等5项配套制度,不断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在夯实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合肥市坚持林长制改革项目化思路,用一个个实实在在、与百姓切身相关的项目推进林长制,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仅高标准编制《合肥市林长制实施规划》《合肥市林长制重点项目实施规划》,还在国家及省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廊道、城市大型绿地等重要生态区域谋划确定林长制重点项目。截至2020年底,209个重点项目三年建设任务,已完成192个,完成总投资达110亿元。曾经13年来困扰合肥植物园扩建项目的规划、土地、城中村拆迁及资金等问题在林长统一协调下得以解决。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管湾湿地公园、巢南国有林场等重要项目加快提质。合肥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适时组织党员干部下基层,向群众宣传林业政策,并积极开展最美生态护林员评选活动,加大基层林长、护林员先进事迹宣传力度。坚持党员带头并带动群众参与国土绿化和全民义务植树,2020年全市人工造林10万亩,新建义务植树基地63个,直接参加义务植树活动38.15万人次。在巩固传统产业,做大做强苗木花卉产业的同时,合肥市还大力发展薄壳山核桃等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快富民增收。其中,长丰县青峰岭村、庐江县三冲村入选《全国森林旅游扶贫典型案例》。通过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目前,合肥市46万亩重点公益林全部投保,实现了重点公益林保险全覆盖。社会资本投入涉及500多个项目100多亿元。全市各类林业产业经营面积200余万亩,林业产业产值达到138亿元。2017年3月,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责任制体系。目前,安徽省林长制组织体系全面建成,宣城市、合肥市、安庆市、六安市、滁州市等地协同推进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宣城市:党建激活集体林改 培育林业新动能近年来,宣城市林业局强化政治引领,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等专题学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向史而新,立足本职工作,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契机,持续推动林业改革发展创新示范。在第十六届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上,宣城市居中国“绿都”综合评价第八位,先后荣获“2018-2019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第三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示范点”称号,为推动全市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作为首批全国林业综合改革实验示范区之一,宣城市不断深化集体林业综合改革,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林业和林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组建林权收储担保中心,有效突破了林权融资瓶颈。坚持产业东联、产品东进、投融资东引、森林旅游消费群体东来,与上海市林业总站联建共建交流平台,牵头召开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南京“绿色共保”会议,推进“一地六县”涉林政策一体化,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宣城市实现林业总产值678亿元,有19项改革创新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3个典型案例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典型案例》。凭借优异的林业改革成绩,2021年5月1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批复宣城市为全国6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之一,成为安徽省唯一一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宣城市坚持把林下经济作为推深做实林长制、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培育林业发展新动能。通过创新林业融资贷款方式,推进金融支持林业。全市各县(市、区)均成立了林权收储担保中心,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4.1亿元,贷款余额17.5 亿元,有效调动了社会资本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促进了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宣城市发展林下经济总面积308 万亩,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30% ,其中林下种植41.2万亩、林下养殖13.2万亩、林下采集加工135.6万亩、森林旅游涉及林地118.2万亩,带动就业40.8万人。2020年,宣城市实现林下经济产值75亿元,有力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六安市:“红色林长”推动绿色发展六安市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红四方面军发祥地,走出了108位开国将军,被誉为“将军摇篮”和“红军故乡”。近年来,六安市持续发扬大别山精神,聚焦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创建,推深做实林长制,构建以绿色发展为理念,生态资源为依托,党组织覆盖为基础,党员干部发力为核心的林长制改革工作新格局。六安市建立健全权责明确,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市、县、乡、村四级林长组织体系,同时利用国家生态扶贫政策落实“第五级林长”生态护林员7118人。市委、市政府还创新谋划特色功能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构建形成了独具六安特色的林长、督察长、功能区林长和生态护林员的综合组织体系。由基层党组织配合执法队伍,大力开展“守护餐桌行动”“守护平安春雷行动”“昆仑”“护航行动”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破坏林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行为,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在森林防火期关键时间节点、关键地段,由各级领导带班子、机关带中队、党员带群众,严格落实森林防火网格化、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四化”管理责任。近年来,全市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和受害率明显下降,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逐年降低、防治率持续增高,自然保护区森林督察实现零违法。各级党员干部结合法制宣传日、重要节庆假日走家入户,向群众宣传防火、防虫等知识,普及《森林法》《野生动植物法》等法律法规,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群众保护古树名木、野生动植物的积极性,及时劝阻随意采摘和肆意盗伐甚至贩卖野生植物的行为,映山红、兰草等本地珍稀野生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六安市还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搭建党组织与群众的无障碍沟通平台,加强“五绿”示范工程建设,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大金融帮扶力度,开展“送贷上门”活动,帮助90家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推动“志昌竹木”等12家林业龙头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2021年第一季度已向林业企业发放“五绿兴林贷”2600万元。在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竹木、林下经济和苗木花卉等林业特色产业的同时,还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和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体育”“森林+康养”“林业产业+旅游”等新兴业态,打造省级森林城镇57个、省级森林村庄693个。2020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577亿元,位居全省前列。滁州市:党建结合林改 打造示范先行区近年来,滁州市积极探索“党建+林长制”模式,大力发展“三树一苗”特色产业,坚定不移打造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李志兵是皇甫山国有林场一名普普通通的护林员,也是一名普通党员,20多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他每天至少步行20公里山路,哪里的树被风刮倒了,哪片树林有病虫害了,哪棵树上有什么记号,他都了然于胸。近年来,全市林业系统涌现了许多像李志兵这样的先进典型,为林业改革发展等提供强有力保障。滁州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寻找“皖东林业好人”活动,已推选53人。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开展“百名党员送林业技术下乡”活动,引导党员为林企林农服务500余次。在党员带领下,全市完成造林7.58万亩,杨树更新改造3.2万亩,栽植薄壳山核桃、榉树等优质树种200余万株。以林长制改革为抓手,以薄壳山核桃、麻栎、杜仲“三树”和精品苗木“一苗”产业为突破口,滁州市探索出一条生态惠民、产业富民新路。2020年,全市新增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4家、市级示范区5家,省级示范合作社5家,示范家庭林场3家。带动林区群众用工220万人次,林农劳务性收入超3亿元。全椒县从2014年开始大规模种植薄壳山核桃,目前已发展至6.7万亩,居华东地区县级规模之首,造林公司和大户达62家。2020年,全椒县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碧根果之都”称号。南谯区部分乡镇地处江淮丘陵,麻栎是该区推广造林的一个重要树种,目前全区人工麻栎林种植近30万亩,种植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年产值突破10亿元。来安县绿泉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优质苗木、推广先进技术,吸纳贫困人口32人参与就业,年人均工资达2.4万元。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安徽省林业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