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庄子说了2句话,却意外泄露了天机!读懂了便可称高人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文学家中,庄子可以说是最独特的一个了。他的文章内容奇幻诡谲,跳跃极大。但又富有诗意,颇具浪漫气息。
不论是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庄周梦蝶”,还是关于鱼是否快乐的“濠梁之辩”,亦或是刀法高超的“庖丁解牛”。
没有哪个中国人敢说,自己没有读过庄子的文章,读过它的人便会明白庄子的高超之处,他的思想,即便是在现代,也无人能及。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最浪漫的是庄子,最难懂的也是庄子。后世之所以把他和老子都归类到道家流派,就是因为庄子向世人传达着“道”的逻辑。
相比于老子宣传的“人与人”的道,庄子更多的是讲述“人与自然”的道。那么,庄子的自然的道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从庄子临死前说的两句话,便能窥见天机,读懂的人,便可明白什么叫做“道”。
庄子死前的2句话,泄露了天机
庄子快死了,他的弟子们想要给他办个隆重的葬礼。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我用天地做棺材,用日月做双璧,星辰做珍珠宝石,万物做陪葬,我的葬具难道不是最完备的吗?为什么还要搞隆重的葬礼呢?
弟子们说:我们是怕飞鸟把您的尸体给吃光了。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庄子反驳道:放在地上被飞鸟吃掉尸体,埋在地下被蚂蚁吃掉尸体。把我从鸟雀的嘴里夺下来喂蚂蚁,你们怎么这么偏心?
短短的两句话,便展现出了庄子超然豁达的生死观,道明了生与死的天机。
他认为,我们身处在人世间,生与死是逃脱不掉的,只有勇敢面对死亡,才能不畏惧死亡。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人们早已知晓生命从诞生到消亡的全过程,面对生离死别时,也难有真正的超脱者。
在庄子的心中,生命的到来不必大喜,离去亦不必大悲,万事万物皆有其道,人的生命和自然的演变并无二致,要以达观的态度面对。
庄子的超脱,不仅仅在于生死,更充满的他的整个人生。
同时代的孔子从老家出发,周游列国,经过“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东门丧家犬”“脚印被铲掉”处处不得意,为了政治地位杀害少正卯,但是却混的步履维艰。
而庄子不慕权贵,垂钓于濮水时,三言两语就拒绝了楚国的总理聘书,自称“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给世人留下了潇洒的背影。
孔子日日夜夜辗转反侧思而不得的权力和地位,庄子却果断拒绝。
天下没有人不慕名利,庄子之所以能如此潇洒地决绝楚国宰相之位,是因为他深知人性之复杂、深谙官场之黑暗、早已领悟天道之运转,知道一旦自己步入官场,那便是要处处小心谨慎、时时如履薄冰,这样一来如何还能逍遥自在呢?
为了让更多人能学到“逍遥”,看清功名利禄背后无尽的深渊,庄子将自己的智慧全部都凝练成《庄子》一书,并影响了后世2000余年。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庄子散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在文学上,庄子的独特风格常常成为启发后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思想源泉。
在哲学上,庄子直接激发了魏晋玄学及禅宗的思辨。
在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上,庄子对时代的灾难有痛切的体会,对知识分子的命运有敏锐的感受,正因如此,他的声音直到今天还能得到普世的肯定和日久恒新的共鸣。
读《庄子》,我们能发现生活的真相:世间的一切不如意,我们唯有接受。只有我们接受了不如意,我们才有可能去做出改变。等到我们主导生活后,我们才能明白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读了《庄子》,我们能明白“齐物”“逍遥”,然后才能在繁华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避免被各种眼花缭乱的欲望冲昏头脑,利令智昏。只有放下自身的欲望,才能真正地逍遥。
很多人苦于《庄子》深奥的故事和晦涩的语言,无法尽兴阅读。
现在有了全译全注的图解版本的《庄子全书》。不仅对原文进行了白话翻译,更对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
《庄子全书》共有600余幅精美图片,与缥缈奇幻的文章、精妙奇巧的寓言故事交融,将阅读变成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带领读者轻松进入庄子的精彩世界,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锁线硬壳装帧的《庄子全书》,不掉页、更结实,让略读更加随心所欲,更加“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