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争权夺利之际,南方在干什么?

五代十国的历史,表面上很乱,其实很简单。

五代历史说得简单点,就是北方的五省争霸,在李克用一系火并了朱温一系之后,李克用一系的军方大佬轮流坐庄。

李存勖的干哥哥李嗣源抢了李存勖的皇位。

李嗣源的干儿子李从珂,抢了李嗣源亲儿子李从厚的皇位。

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抢了李嗣源干儿子李从珂的皇位。

石敬瑭的亲密助手刘知远,建立了后汉帝国。

刘知远的亲密助手郭威,抢了刘知远儿子的皇位。

郭威的养子柴荣继承了郭威的皇位。

柴荣的亲密助手赵匡胤,抢了柴荣孤儿寡母的皇位。

所谓十国是怎么回事呢?主要就是江南七省割据。

四川军阀建立蜀国;湖北军阀建立荆国;湖南军阀建立楚国;江苏军阀建立吴国;浙江军阀建立越国;福建军阀建立闽国;广东军阀建立汉国。

这些国家其实很好记,因为这些国家的国号,其实与这些省的简称大都似曾相识。

既然是七省割据,为什么会有十国的说法呢?

因为王建在四川建立的蜀国,被唐庄宗李存勖灭掉后,让孟知祥当西川节度使。后来孟知祥通过一系列运作,让四川再度独立,又建立了蜀国。

这两个蜀国的皇帝,一个是王氏,一个是孟氏,通常是按两个国家记述的,史称前蜀后蜀。

这样一来,七省割据,就有八个国家了。

还有江苏杨行密建立吴国,后来被徐氏篡权改国号为唐,通常也被记述两个国家。

这样一来,七省割据,就有九个国家了。

剩下一个国家,就是山西军阀在山西建立的北汉,也被算入十国。这个比较特殊,我们后面有详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在此前,由于江南的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开发出来,所以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军事上讲,沿江一线省份(江苏、安徽、湖北)都占有绝对优势,所以通常而言,江南是三分天下:

以江苏安徽为中心的统一东部地区;

以湖北为中心的统一中部地区;

川蜀自成一系割据西部地区。

放到三国时代,就是孙权占东部地区、刘表占中部地区、刘璋占西部地区的格局。在当时,南部地区的实力派,或者是不堪一击,只能臣服沿江省份的统治;即使偶尔独立,也没有人会多在意他们。

因为类似的原因,看此前的南方历史,人们容易感觉比较简单,因为最多就是三四个需要记住的政治集团。

到了五代时期,由于南部地区的经济得到开发,沿江省份的优势已经不太明显了,至少沿江的省份,想征服南部的省份,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是无法实现了。

在这种背景下,江南就分裂成七个版块了。这样一来,人们学习这段历史时,顿时感觉太复杂了。第一、江南的政治集团增多了;第二、他们都还妄自尊大的开国立号,各种帝王将相太多。

如果我们对五代历史不是太熟悉,这些割据政权,其实没有必要强行记忆它。等我们把这段历史的框架理顺了,再记忆它们、了解它们那是非常简单的事。

如果我们连这段历史的基本框架都理不顺,强行记忆他们,无非是让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变得更加混乱,最后连最基本的历史框架都看不清了。

在十国之中,割据四川的政权(前蜀、后蜀),我们前面详细介绍过了。

接下来,只是简单介绍一下沿江割据的两个政权。它们分别是割据湖北的荆国、割据江苏的吴国。因为这两个政权,与中原王朝联系还比较多;其它江南政权,与中原王朝其实就没有多少关系了。

湖北的荆南国大约相当于三国时刘表的地盘。

但是,荆南国的地盘比三国时刘表的地盘,那可小的太多了。三国时的刘表,占据着整个湖北、湖南;而五代时的荆南国只占据着湖北省的一小部分地区。

这个政权其实是中原王朝(五代)、蜀、吴、楚四个政权的缓冲区。所以这个政权的统治者高季兴父子,在许多时候都非常牛,却也非常无赖。他对谁都叫大哥,也对谁都敢招惹,于是后来大家都亲切的称他为高赖子。

荆南地狭兵弱,介于吴、楚,为小国。自吴称帝,而南汉、闽、楚皆奉梁正朔,岁时贡奉,皆假道荆南。季兴、从诲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而诸道以书责诮,或发兵加讨,即复还之而无愧。其后南汉与闽、蜀皆称帝,从诲所向称臣,盖利其赐予。俚俗语谓夺攘苟得无愧耻者为赖子,犹言无赖也,故诸国皆目为“高赖子”。

在欧洲历史上,最经典的缓冲区国家就是瑞士。

瑞士位于法、德、意三个欧洲大国交界之处,而且地缘位置极为重要,所以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敢兼并它。因为哪个强国兼并了它,周边国家也会丧失安全感的。

现在的国际战略上,最经典的这种缓冲区其实是朝鲜。

朝鲜位于美、日、中、俄四个国际强国的力量交界处,谁控制了朝鲜,其它几个大国也会缺乏安全感的,所以如果有一个国家敢兼并朝鲜,哪怕只是试图,世界马上就会风云突变。

荆南国虽小,所占地区却极为敏感。如果中原王朝得到这块地方,那川蜀会害怕,江东也会害怕,湘楚更会害怕。

所以,中原王朝还真不敢大举进攻这种地方。因为这样一来,就等于把南方各大实力派的麻筋都给挑动了,到时中原王朝的南线恐怕就没有安宁的时候了。

所以这种地方,只能由高赖子那种小实力派控制,只有他控制这种地方,川蜀、江东、中原、湘楚都会有安全感。

当然了,因为类似的原因,江东地区也不敢争夺这种地区,因为江东一旦兼并了这种地区,中原、川蜀、湘楚也会害怕。

当然了,川蜀敢争夺这里,结果也是一样的;湘楚敢争夺这里,也是如此的。

总的来说,只要你不怕成为众矢之的,看到这个国家非常小,而且还敢没完没了地招惹你,你就去收拾他。

你只要不怕成为众矢之的,看到高赖子招惹你,你就去兼并他。问题是,只要你敢大举进攻高赖子。高赖子肯定是四处寻找救兵,而且四处的救兵也会很快过来。

你这样折腾一下,肯定会发现,这种大爷还真是招惹不起。

甚至而言,就是高赖子啥话也不说,周边大国也会纷纷介入的,因为这种地方,真让你占据了,周边国家以后还怎么睡安稳觉?

所以你不用付之行动,只要简单推演一下,就可以知道这种后果,是你绝对承担不起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高季兴父子占据的地盘虽然很小,而且四面全是强敌,但是高季兴一系在这种地方存在了四五十年。

从某种意义上,只要你认为统一天下的时机已成熟,再奢谈灭亡这种国家吧,否则,你没事想灭这种国家,只是没事给自己惹麻烦。

江南无法统一,有这样一个缓冲区的存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因为江南各大实力派,连横在家门口的小小荆南国都灭不了,何谈统一江南呢?

在杨行密时代,徐温的地位并不是很高。至少与他地位相当、甚至比他地位更高的大佬有好几个。当年杨行密三十六个老兄打天下,徐温虽然也是其中之一,但是他的地位排的非常靠后。

徐温,字敦美,海州朐山人也,少以贩盐为盗,行密起合淝,隶帐下。行密所与起事刘威、陶雅之徒,号三十六英雄,独温未尝有战功。

徐温的主要优势,就是他一直在权力中枢工作,所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了。

而当时中枢工作的人,还有一个叫张颢的人与徐温地位相当;张颢是秦宗权旧部、后来投靠了杨行密。他们分别担任左右牙指挥使。

杨行密死后,徐温张颢对杨行密的长子不满意,于是就把他灭掉了。

淮南左牙指挥使张颢、右牙指挥使徐温专制军政,弘农威王心不能平,欲去之而未能。二人不自安,共谋弑王,分其地以臣于梁。戊寅,颢遣其党纪祥等弑王于寝室,诈云暴薨。

灭掉杨行密的长子后,张颢一度野心勃勃地想取代杨氏。有人就劝他,与你地位相当的大哥多的去了,你自信能让他们臣服于你?

所以,现在最好的方法,就是继续拥戴杨行密的小儿子,然后大家一块联合执政。

可求曰:“刘威、陶雅、李遇、李简皆先王之等夷,公今自立,此曹肯为公下乎?不若立幼主辅之,诸将孰敢不从!”颢然久之。

拥戴一个弱势的君主(甚至是一个傀儡君主),下面众多大佬联合执政,这是标准的多头格局,所以它的不稳定是必然的。

在这种背景下,徐温与张颢先展开了大火并,最后,徐温把张颢火并出局。

泰章闻之喜,密结壮士三十人,夜,刺血相饮为誓;丁亥旦,直入斩颢于牙堂,并其亲近。温始暴颢弑君之罪,纪祥等于市。

徐温火并张颢出局后,等于独控中央政府。在这种背景下,杨行密时代的大哥们,都纷纷表示不服。李遇更公然表示,徐温算什么东西,他有什么资格主管中央政府?

吴镇南节度使刘威,歙州观察使陶雅,宣州观察使李遇,常州刺史李简,皆武忠王旧将,有大功,以徐温自牙将秉政,内不能平;李遇尤甚,常言:“徐温何人,吾未尝识面,一旦乃当国邪!”

有人劝李遇说,您应该到中央政府报个道,否则,人们会认为你有反叛的心思。李遇当时就火了,我不到中央政府报道,人们就会认为我有反叛的心思?他徐温火并杨行密的长子,把杨行密的幼子当傀儡玩,人们反而认为他是忠臣。这世上还有天理没有了?

馆驿使徐使于吴越,道过宣州,温使说遇入见新王,遇初许之;曰:“公不尔,人谓公反。”遇怒曰:“君言遇反,杀侍中者非反邪!”侍中,谓威王也。

看到李遇如此不服,徐温就代表中央政府对李遇进行人事调动,李遇自然表示拒绝。

温怒,以淮南节度副使王檀为宣州制置使,数遇不入朝之罪,遣都指挥使柴再用帅、润、池、歙兵纳檀于宣州,州副使徐知诰为之副。遇不受代。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火并自然是难以避免了。徐温派军攻打李遇,在关键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徐温把李遇的幼子押到城下,让他劝李遇投降:您要是不投降,我估计是活不了了。看到幼子的哀号,李遇当时就决定投降了。

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遇最爱之,徐温执之,至宣州城下示之,其子啼号求生,遇由是不忍战。

结果呢?徐温把李遇全家给杀了。

遇乃开门请降,温使柴再用斩之,夷其族,于是诸将始畏温,莫敢违其命。

李遇的失败,多少有点莫名其妙。一个人敢叛乱,本身就意味着拿全家的人头赌大小,更是拿无数小弟的人头去赌大小。一个人没有这种决心、觉悟,还造什么反呢?

当然了,李遇当时投降,主要是大势已去,他儿子的哀号,不过是最后一个压垮他的小筹码。

灭掉李遇后,徐温独控中央政府的格局,已成为定局。

但是,杨行密时代的大佬,显然都不会轻易选择臣服徐温的,在这种背景下,徐温只能建立一个众多大佬共同执政的格局。

所以,徐温对杨行密时代的几个大佬,都有极尽礼遇之能,并且承认他们对地方政府的实际控制权。

陶雅闻李遇败,亦惧,与威偕诣广陵,温待之甚恭,如事武忠王之礼,优加官爵,雅等悦服,由是人皆重温……温遣威、雅还镇。

这段历史的时间轴,是与朱温时代并行的。

后来,经过大约20年时间。徐温的养子李昪,在徐温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削藩,终于可以篡位了。这段历史在时间轴上,与李存勖、李嗣源时代并行。

李昪篡位后,就把杨氏皇族全部软禁。

李昪并没有对杨氏皇族斩尽杀绝。但是杨氏皇族被软禁许多年,让人想一想,也感觉残酷到了极点。因为据说,杨行密全家被软禁久了,与外界隔绝,最后只能自行内部婚配。

升元六年,李昪迁其子孙于海陵,号永宁宫,严兵守之,绝不通人。久而男女自为匹偶,吴人多哀怜之。显德三年,世宗征淮南,下诏抚安杨氏子孙,而李景闻之,遣人尽杀其族。周先锋都部署刘重进得其玉砚、马脑碗、翡翠瓶以献,杨氏遂绝。

看到这段历史,让我不禁想起王莽篡位后软禁的小皇帝。王莽篡位后,把小皇帝软禁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小皇帝长大了,跟个白痴一样。因为没有人教他文化,更主要的是,就没有人和他说话。

以大鸿胪府为定安公第;皆置门卫使者监领。敕阿乳母不得与婴语,常在四壁中,至于长大,不能名六畜。

因为他们虽然活了下来,但是这种生存的环境,想一想也叫人毛骨悚然;因为这就不是正常人类的生存环境啊。

后来,柴世宗攻打南唐时,就拿杨氏皇族大作文章,李昪一系就是乱臣贼子,我们要替杨氏皇族讨回公道。

皇帝高高在上,就是大家一块行使帝国权力。你再牛,大家也是同事关系,只是座次不同。

当然了,如果拥有了首席的位置,就容易拥有主动权,在这种背景下,你可以玩一系列削藩的把戏,玩到最后,自然可以让自己的权力,越来越明显的高于其它大佬,这样玩的时间久了,你儿子、孙子想让你从前的同事下跪,自然就可以做到了。

因为你利用首席的位置,可以不断分化瓦解、逐个削弱、击破与你分庭抗礼的大哥级人物。这样玩得久了,你的职务、爵位就会不断提高;你儿子的职务、爵位就会不断提高;这样玩的久了,那些从前与你分庭抗礼的大哥,与你的职务、爵位越差越大。

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建立一个众多股东联合控制的公司;而你利用总经理、大股东的权力,可以不断把这个公司掏空,把这个公司的资产不断转移到你的名下。这样玩得久了,这个公司就变成你家的了。

当然了,这一切说起来很简单,毕竟权臣与皇位看起来只有一线之隔,但是这一线之隔,常常是你怎么努力也无法跨过去的;你强行跨越的时候,常常会把全家都掉进万丈深渊的。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徐温有好几个儿子,却只能让自己养子的地位越来越高。

因为在那种大佬争雄的格局中,权力斗争就是一种高难度的技术活,并不是谁也能胜任的;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徐温有好几个亲儿子,但是他的养子地位却越来越高。

因为徐温知道,一味依靠自己的亲儿子,恐怕无法保有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而在这种位置上,你失败不起,因为一次重大的失败,有可能就是全家人头落地。

杨行密奋斗一生,爬上了王位;但是子孙后代的生存状态,看一看都让人觉得可怜;徐温连王位都无法爬上去,在这种背景下,他哪能失败得起呢?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徐温也知道,这样玩下去,恐怕真不知道是为谁辛苦为谁甜,但是也没有办法拒绝。毕竟他的养子,无论从哪个角度,也比他的亲儿子能干得太多。

虽然一段时间,徐温试图让自己亲儿子取代养子李昪的地位,但是终于无力做到。

温行军司马徐玠数劝温以己子代昪,温遣子知询入广陵,谋代昪秉政。会温病卒,知询奔还金陵,玠反为昪谋,诬知询以罪,斩其客将周廷望,以知询为右统军。

最后的结果,就是徐温的一生努力,最后让他的养子继承了。当然了,徐温的养子,对徐氏也算够意思,虽然他恢复了从前的姓氏,不再姓徐了,但是也承认徐温诸子作为诸王的待遇。

奉徐温为义父,徐氏子孙皆封王、公,女封郡、县主。

李昪就是南唐开国皇帝,虽说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但是大多数读史者对他并不熟悉。

这主要是因为五代十国的历史,开国皇帝太多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人太多了。李昪的光芒,有意无意的淹没在了这种混乱的时代背景里。

简单的看,李昪实在没有英雄气。

因为李昪坐拥南唐广阔的地区,竟然从来一直奉行保境安民的政策。以至他的一个助手都说,李昪满脑子都是农民意识,所以坐拥南唐广阔的地区,却没有一点开疆扩土的意图。

昪客冯延巳好论兵大言,尝诮昪曰:“田舍翁安能成大事!”而昪志在守吴旧地而已,无复经营之略也,然吴人亦赖以休息。

李昪十二三岁开始,就在乱世中打拼了,而且还是以一个乱世孤儿的身份出现。

李昪对于自己保境安民的政策是这样解释的,我一生经历的战乱太多,看到因为战乱产生的人间惨剧太多;总而言之,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古枯。所以能避免战争,还是避免战争的好。

其实呢,南唐当时根本就看不到扩张的机会。

李昪死后,他的儿子让南唐疆域不断扩张。但是,南唐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强大,因为很快面对中原王朝的压力,渐渐进退失据了。

我们通常说的南唐李后主、千古词帝李煜,就是李昪的孙子,南唐最后一位皇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