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的前世今生
在线参考字典维基百科渡过了它的20岁生日。
没有哪个词典像维基百科那样获得如此之多的阅读。
发达国家中的人们平均每月浏览Wikipedia上的九篇文章。
2001年1月15日,维基百科共同创始人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键入”Hello World“,开启了这个互联网历史上最重要的非商业在线服务。
因开放而走向光明之途
吉米·威尔士来自美国南部,大学毕业后和两个合伙人在1996年创立了Bomis公司,维护类似Yahoo那样的网络目录,同时还包含清凉着装女性的搜索引擎 The Babe Engine。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后,威尔士就开始着手建立在线小辞典的工作计划。他的初衷是做一个传统的搬到网络上的百科辞典,威尔士最早为自己的小百科辞典起名为“ Nupedia”。2000年,威尔士聘请桑格(Larry Sanger)为总编辑。因为Nupedia公布的词条需要各领域专家通过同行评审(七层评审)才能发布,成本昂贵,效率非常低下,据称第一年只发表了21个词条。2001年1月桑格结合维基百科网站合作核心之“Wiki”以及具有百科全书“encyclopedia”提议搭建一个在线百科平台,为之取名为“Wikipedia”,和Nupedia项目并行运行。
从事过维基百科研究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多布施(Leonhard Dobusch)表示,建立Wikipedia最初只是为了在网上收集百科信息集合。“然而很快大家都开始发现,这个信息集合就像一个挖掘不完的宝藏一样,令人兴奋。虽然威尔士最初计划的Nupedia计划很快就失败了,但Wikipedia平台项目却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志愿者和官方义务工作者,并且在数周之内就已经公开发表了数千篇词条。”
300种语言,5500万个词条
桑格于2003年初离开Wikipedia,他在一次采访中说,他对“巨魔”和“无政府主义”感到厌倦,“反对有人拥有别人没有的任何权力”。然而维基词典的边界工作仍就呈现猛增趋势。直到维基百科基金会成立20年后的今天,已有无数志愿者用使用近300种语言编写了超过5500万个词条。
最初的传统百科大全都没有把维基百科放在眼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维基百科已经将很多大名鼎鼎的词典远远地甩到后面。《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商在其建立244年后于2012年宣布,将仅以数字形式出现。两年后,布罗克豪斯(Brockhaus)百科全书也随之效仿。
另一方面,维基百科的收入相对较小:维基媒体基金会为在线词典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并向100多位程序员付款,每年收到的捐款超过1.2亿美元。Wikimedia德国部拥有8万多名会员,年度预算约为1800万欧元。
维基百科德国版
维基百科的共同创始人威尔士褒赞对德语社区的作用,他说“我们创办德语维基百科的时间不长,然而事实证明,德国人与维基百科思想有着特殊的联系。 德语在全球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中仅排在第13位,而德语的维基百科所有版本中排名第四!’’ 如果仅计算人工作者的文章,则德语Wikipedia仅居于第一名的英语之后。但是瑞典约翰逊(Lars Sverker Johansson)的软件机器人版本中菲律宾的宿务(Cebuano)语排在第二位,瑞典语排第三。
德语社区也为Wikipedia摒弃商业化的想法做出了重大贡献。维基百科的常年内部人士里希特(Pavel Richter)曾在2011年至2014年担任德国维基媒体支持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兼董事总经理。他说,“没有人想通过编写维基百科的词条成为亿万富翁,德语区没有广告。”
维基百科的缺憾
和所有媒体项目一样,维基百科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出现过错误。例如几年后才发现莱茵河的长度不是1320公里,而是1230公里。另外还有一个错误的表述,20万波兰人在华沙的一个德国集中营中被使用了毒气死亡。虽然华沙集中营的确存在,但它并不是灭绝营,维基百科的英语版本却保留这个错误长达15年之久。维基百科研究员多布施认为,小词条相对大主题的错误风险更高:“当我使用维基百科时,我意识到,主题(词条)越受欢迎,越重要,维基百科就越值得信赖。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感兴趣,所以更多的人阅读了这些文字,仔细阅读,找出错误并纠正错误。”
联合创始人威尔士经常强调,维基百科社区的正常运作是保证质量的前提:“一个互相尊重和友好的社区是向各个宗教,性别,政治倾向和社会血统的人们开放的社区。”维基百科多年来一直没有对此挑战感到困惑。然而维基百科大约90%的作者是男性,其中大多数来自西方工业国家。为此不少人认为Wikipedia社区中的参与文化还需要更大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