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整本书与吃整顿饭

读整本书与吃整顿饭

渐新堂

读整本书在推出新概念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似乎又将掀起一场革命性的大潮,可以依此进行有效的市场运作。

杂志报纸有了新栏目,会议有了新内容,社会有了新运动,商场有了新专柜,最高兴的莫过于出版界,有了相当大的营销抓手。

但是,整本书有内涵吗,有质量界定吗,诲淫诲盗的书,负能量的书,小人书绘本书,是否也可以算作提倡之列的书呢?为什么读书就不行,非得要加上“整”和“本”字呢?如果我们吃饭,把概念一换,在全国提出,21世纪了,应该提倡吃整顿饭,说整句话,看整幅画,唱整首歌,是否就是一种进步,一种革命性的变化,一种与时俱进的科学呢?为什么读书不能够替代读整本书,就像吃饭不能够替代吃整顿饭,做题不能够替代做整道题,非得要扭曲着高调着说出了21世纪学者的新发现新创造呢?

提出读整本书的者们在彻底批判“半部论语治天下“”吗,在蔑视语录体的《论语》或者文集选集而非论著吗?经典荟萃的书是否可以算作非整本书,是否是因为不是论著或者一整本长篇小说就没有了阅读的价值?读名篇经典就不能够适应当今世界了呢?

整本书相对的是什么书,非整本书。缺封皮少页码的书,的确不算整本书。但是,我们的不少研究者们,不正是从残本书的研究中获得学术上的新发现新成果的吗?

现在的书商鼓吹读书到了过分的地步。似乎读了大半本书都是没有读书,有些艰涩的书,是一辈子都难以读完的,是不是一开始就不读呢,或者读不懂一辈子也需要继续下去呢?

书是需要读的,尤其是青少年时代,也尤其是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的时代。但是,读书不是一切,读书是有阶段性的,人可以不上班成天读书吗?现在的一些书商以及受利益驱动的表演者,除了得到书商的书来装点书架外,包括一些得到书商资助的读书推广人,自己又在读书吗?即使读了又值得到处炫耀吗?

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让多少时代的多少读书人明白了一些硬道理:“尽信书不如无书”。有多少人被书坑死,清代的《儒林外史》里所描写的教训还不血腥吗?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早已经深入骨髓,今天我们只强调读,能够蒙到多少购书的金钱呢?

因此,周恩来南开读书时提出的“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几十年来越来越成为大家的一种自勉与共识。除了老祖宗留下的“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之外,面对实践进行思考琢磨研究,也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工作生活的一种深刻的感悟。

不同的阶段需要读不同的书,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好恶与发展在主流的读书之外读一些杂书,做一些面向实际的实践与思考。

需要警惕的是,我们的学校,本来就是读书的地方,也在跟着瞎起哄,掀起读书活动,给人的感觉学校已经堕落,没有读书了,或者读书已经不是学校的正事了。当然,一些地方的学校已经没有怎么读书了,把读书的事情都转嫁给家庭转嫁给校外教辅机构了,也是很可悲的事情。

在学校去掀起读书活动,犹如在酒店掀起吃饭活动,给人很滑稽很荒唐的感觉。

读整本书与吃整顿饭,这些口号不知道用脚趾头能够想清楚的口号,能够流行多久?

长按或扫描此码方便继续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