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精神与“未来”调侃
本来对“七夕”节兴趣不浓。
但看了某些学者和专家说“七夕”不是中国的“情人节”,并还要认真的考证中国的“情人节”究竟是哪天,便不由得哑然失笑了!
又看到一些商家,最好天天是节日,这次当然也不放过“七夕”节,在大肆招徕顾客。包括那些做自媒体营销的,也“营造”出许多稀奇古怪的推销商品。这就见怪不怪了!
当然,网络上免不了有许多诠释“七夕”节由来的帖子。其中,比较推崇的是“孔孟之乡”的“牛郎织女的故乡在山东沂源”。还有一则幽默诙谐的漫画帖子“未来”,谈论分析当今社会婚姻爱情的现象。
由此,对“七夕”节想到了几个问题,包括“七夕”节传说的起源,尤其是有无“七夕”精神?如果有,这三个内容是否属于?
美丽传说。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在哪个年代哪个故乡?
话说这《牛郎织女》最早是来自星辰崇拜:《诗经·小雅》中的《大东篇》云:
在汉代,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已经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一首: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玄宗在宫中曾建一座高过百尺可容纳数十人的乞巧楼。
到了宋代,便有著名词人秦观的《鹊桥仙》闻名遐迩: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孔孟之乡》的帖子称::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山东淄博沂源。在山东民间戏曲《天河配》的剧目中曾提到过牛郎名叫孙守义,住在牛郎官村。姓孙的这个家族,在沂源县牛郎官村世代居住,自然而然和这个传说相吻合。牛郎官村里的牛郎庙,初建于明万历九年,清嘉兴二十年重修,殿内为牛郎和子女的塑像,旁卧金牛,墙上画着牛郎织女的完整传说,因遭破坏,牛郎庙仅存石碑与地基。2009年得以重建,恢复旧制,并拓有孙氏宗祠。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申报的牛郎织女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勤劳产生爱情。
牛郎织女反映了农耕文明时期的故事。据说很久以前,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深深地相爱着。王母娘娘却坚决反对这门婚事,硬要将他们拆散。牵牛星被逐出天界。来到人间,每天给哥哥放牛,所以被人们称为牛郎。
牛郎每天在三亩靠山地和一头老牛一起辛勤劳动,虽不愁衣食,却每日思念心爱的织女。后在老牛的指点下,第二天到众仙女下凡瑶池洗浴的地方,拿到织女的红衣白素裙。织女答应了牛郎到人间成婚的请求。织女跟随牛郎来到人间,由老牛做媒证,终于与牛郎结为夫妻。不像现代人,靠财富或权势能捧得佳人归。
反映了农耕文明淳朴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牛郎织女在人间已圆满婚姻,膝下儿女,尽享天伦之乐。王母娘娘后闻得织女已到下界与牛郎结婚,心中大怒,即刻派金甲二神到人间将她捉拿归天。牛郎带着儿女追到天庭,被王母娘娘拔下神簪,挥手一划,只见一条天河在牛郎织女之间。
从此,滔滔天河将一家骨肉隔在两边,使他们始终不能相聚。牛郎织女的爱情感动了世间万物,为使牛郎与织女能再次相会,七夕之夜成千上万只喜鹊飞来,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鹊桥”。牛郎与织女通过“鹊桥”才得以再次相会。
从此,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晚上,便是牛郎织女全家团聚的时候。这个美丽传说最感人的就在于,只要精诚所至,总会金石为开,喜鹊搭桥。回想现代社会中,郑州的洪水和南京的疫情,那些各级官吏或者消极等待,或者就是愚昧独权,骨子里缺乏为人民服务的精诚之心。于是,会得到上天的惩罚。
人为的新一波严重疫情使得中国大陆较多地方成为中高风险区,只能大多宅在家里迎接“七夕”节。于是,一则“未来”帖子反映特殊的节日人们心情,便传遍网络。
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人们只能通过自嘲,反映了积重难返的“躺平”或“内卷”现象。这与“十四五”时期,要建设引领区、共同富裕区、示范区等的上头期待,是有很大差距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靠媒体发文“打鸡血”,而没有实际的决策和执行机制的改革,只会停留在叶公好龙或南辕北辙的境况。
缺乏勤劳发奋、精诚所至精神,何来喜鹊为你搭桥的美丽传说(中国梦)?
特殊的“七夕”节,别一样的感受!
2021年8月14日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