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Ai如何“肝”出一个高尔基体?


前言

科研示意图的分类大致是三种,2D、2.5D、3D。

2D图即平面示意图,图像呈现的是扁平化风格,画起来最简单。其本质是由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图片组合而成的。Ai可实现,论文中使用频率最高

2.5D图是2D图的升级版,图像有立体感,但又不像实物。图像本身是通过不断地图层叠加和渲染实现的,本质还是图片组合。Ai可实现,论文中使用频率较高

3D图像非常逼真,高手画出的图甚至有实物感。当然了,3D图的画法和软件与前两者完全不同,一般采用C4D或者3Dmax软件绘制。纯靠Ai渲染比较困难,论文中使用频率较低,一般出现在杂志封面、PPT或学术海报上。

前两天绘制的小老鼠就是典型的2D图像,别小看它,我是完全根据Circulation最新论文中的插图绘制的,基本上有其五分神韵了。

三者并无优劣之分,只要能通过图像来简化逻辑,帮助阅读者理解,那就是最合适的。

今天我会通过动作拆分,讨论一下如何“挤压+叠加+渲染”画出一个2.5D的高尔基体图像。(图像由个人绘制,不喜轻喷)


慢动作重播:

以那个小一点的高尔基体为例,进行图像拆解后,你会发现其实就是通过以下6种图形叠合而成的。记住这6个图像元素。
(1)图像①、②、③、④就像4个大小不一的牛舌饼一样。牛舌饼形状是通过先画出圆形,然后使用左侧的变形工具,不断挤压变形而得到的。核心包括3点:控制后3个图形为依次变小,适当形变,形成的感觉;图形1可以稍微变大,用来形成的感觉;4个图像的颜色搭配应该是表面为浅色、内部为深色。

(2)上面4个图像也就是4个图层存在排列顺序。从底部到表面顺序也是①、②、③、④(图层排列方法:左键选中图像,然后单击右键,选择排列)。

通过这种挤压后形变+图层叠加的方式后,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效果。有内味了,但是立体感不强。还差渲染。

(3)我们都知道,在现实中,水润的物体表面有光线照射的地方会反光,没有光线的地方会有暗淡和阴影

有了这个概念后,上一步中形成的图像可在3处进行渲染。渲染其实就是添加更多细节元素。

亮斑点:画出无外框的白色圆形→挤压工具将圆形挤成蚕豆形→上方菜单中选择效果→风格化→羽化(羽化半径一般控制在1-2mm即可)

暗斑点:画出无外框的暗色系(深红或红)圆形→调整透明度为40%→挤压工具将圆形挤成不规则形状→上方菜单中选择效果→风格化→羽化(羽化半径一般控制在1-2mm即可)

将亮斑点和暗斑点放在相应位置上,形成如下效果:
(4)添加高尔基体周围的小囊泡

还是画出适当大小的小圆形,填充颜色可以为深色或者与高尔基体表面颜色一致的浅色,随个人喜好。

然后左键点中小圆形,按住Alt键不松手,朝着旁边拉动,这样可以得到一个一模一样过的圆形,且圆形位置随光标移动而变化位置。

沿着高尔基体外膜,围上一圈小圆点。完成后,就可以得到了一个高尔基体了。

下方那个大一点的高尔基体画法完全相同。也是挤压+叠加+渲染”。只不是挤压时要将图形做成“工”字形。当以同样的方法画完之后,将大、小高尔基体放在一起,效果立刻就出现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