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土:思维的起点千万不能错
金岳霖先生言,“概念是思维的起点”,因为“概念是判断、推理与论证的基础”(见《形式逻辑》第二章《概念》)。人们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与论证,所以概念必须清晰、准确,而不能有丝毫的含混。假如概念出了问题,则整个后续之判断、推理与论证就都会出问题,极有可能前功尽弃。
比如在使用“套路”这一概念时,就出现了许多歧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编制成套的武术动作:少林武术套路”。一语文特级教师撰文称作文不能有套路,便是从此引申出来的意思——指学生在作文时所形成之固定路数与思维要不得。
与此同时,另外一人在微信中发文称,写文章就是要有套路。他列举了新闻写作中消息的写法,开头第一段是导语,后面才是详述,假如读者没有时间,只读第一段即可明瞭新闻事件的大概。这里的“套路”其实指的是一种新闻写作方法,而非“成套的武术动作”之引申义。俩人同样使用了“套路”这一概念,而所指实非同一个意思,这对读者来说可不是件好事。
而有些时候,因为概念出了问题,甚至可能对整部作品构成致命的威胁。
前几日于孔夫子旧书网上购得金观涛、刘青峰的《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这是他们的代表作,网上评价也甚高。然翻开书,至第二章《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第一节《“大一统”之谜》:
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和世界上其他封建国家作一个对比,首先使我们获得难忘印象的就是它的“大一统”。是的,除中国封建大国以外,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经历的封建社会都是以分 裂割 据状态存在的。
这是其观点。紧接着,作者列举了下述之历史事实以对比之——
欧洲本土在中世纪时,碎裂为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细小部分。仅在德国,就有巴伐利亚、奥地利、萨克森、符腾堡、勃兰登堡、科隆、汉堡、纽伦堡、法兰克福等二三是个公国、伯国、侯国、主教国家以及城邦……
1467年日本爆发“应仁之乱”时,以细川氏纠集24个国家为一方,山名氏纠集20个国家为另一方,展开激战。直到1582年尾张国的织田信长才统一了当时68个国家中的30个。日本列岛三十七万二千余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竟有六七十个封建小国。
公元七世纪至十二世纪之间,北印度有拿日普塔族建立的诸王国,德干及南方也是小国林立,极南太密尔地方还有达罗毗荼人的槃耶、迦勒拿、朱罗三大王国。这是一幅何等混乱的历史图画啊!
……
但是,在世界封建社会分 裂割 据的沙漠中,还有一块辽阔的绿洲,这就是中国封建大国的存在。自秦始皇履至尊而制六合,建立了大一统封建大国以后,虽然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分裂和动乱,但是,统一的中 央集 权的封建大国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形式。中国封建大国以它辽阔的版图、众多的人口、灿烂的文明存在了两千年之久!
中外历史学家,无不为中国封建社会里存在如此强大的统 一力量而感到惊愕。
粗粗看过,的确如此,然仔细一琢磨,问题便来了。这里面一个主要的概念便是“封建社会”。那么,何谓“封建”?何谓“封建社会”呢?
《新华字典》(1971年版)【封】字第二个义项:“帝 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臣属:封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依靠土地所有权和反动政权残酷剥削、统治农民的社会制度。”
请注意,“封建社会”本应是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也就是“帝 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臣属”的社会,然在此处,编写者却不知为何将“封建社会”作了如此这般的改变与定义?不知其依据为何?反正我自小到大历史教科书中的“封建社会”就是这个含义。而金观涛、刘青峰所著《兴盛与危机》一书中的“封建社会”也使用的是《新华字典》中的这个解释。
再来看《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封建】:“一种政 治制度,君主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让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建国。我国周代开始有这种制度,其后有些朝代也曾仿行。欧洲中世纪君主把土地分给亲信的人,形式跟我国古代封建相似,我们也把它叫做封建。”
【封建社会】:“一种社会形态,特征是地主占有土地,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全无土地,只能耕种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被地主剥夺。”
此解释和《新华字典》一样,只不过字数多了许多。
让我们再来看看《国语辞典》(台 湾商务印书馆19 年):【封建】:“中国古时天子以爵土与人之制度;秦并六国后废其制。西欧以中世(第四世纪起至第十五世纪)为封建时代,其时之社会称封建社会。”
对比上述三种词典的两种解释,会发现《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封建”与“封建社会”的解释完全脱节,“封建”是一回事,而“封建社会”又是另一回事,“封建社会”里实行的,却不是“封建”的以爵土予人的政 治制 度,而变成了“地主占有土地,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全无土地,只能耕种地 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被地主剥夺”。按照常理,所谓的“封建社会”,应该就是实行封建统治或封建制度的社会才对呀。
如若不是,那就不应该称作“封建社会”,而应该改为“地主社会”或其他称呼。《国语辞典》里的“封建”与“封建社会”则是统一的,所谓“封建社会”,便是实行“封建”统治的社会,实行“天子以爵土与人之制度”的社会。
如照后者之解释,则我国的封建社会至秦代就结束了,秦以下到民国建立,所存在的是实行郡县制之社会。如此以来,则《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一书之论点就不能成立,书名则应改为《兴盛与危机——论中国郡县制(或其他什么称呼)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才对。
这么以来,则作者在第二章开头将“中国封建社会”与其他封建国家如西欧、日本、印度所作的一个对比,就不能成立,因为这两者不是同一社会形态,我们自秦以下实行的是中 央集 权、君 主专 制的郡县制统 治,而中世纪的西欧、日本与印度,其社会形态,则和我们的秦以前之周代相似,是真正的封建社会!
如此以来,作者随后的阐述也就站不住脚了——
人们不能不问:同样是封建社会,有着大致相同的生产水平——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自然经济,而中国封建国家为什么具有如此不同的形态?它依靠什么样的组织力量来克服分裂割据?“大一统”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上的特色,它是中华民族古代的光荣与骄傲,但我们民族也曾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长期以来,“大一统”之谜并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在本书中,它将成为我们解剖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一个出发点。
非常遗憾,中世纪的西欧、日本与印度是地道的封建社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同我们的周代一样(周初分封诸侯);而我国自秦以下,却非封建社会,而是中 央集 权的郡县制国家,这两者并非“同样是封建社会”。而所谓的“大一统”,就是建立在这种“中 央集 权的郡县制度”之上的,而非封建制度上。
其实,关于此点,古人早已辨之甚明矣。唐代的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所撰《封建论》一文中,就阐明了中国古代实行封建制“非圣人意”“势也”,此制至周代结束而止。“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封建制度废除,郡县制度开始实行。虽汉有反复,到了三国时期,“(曹)魏之承汉也,封爵犹建;(司马氏)晋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闻延祚(帝位)”。也就是说,三国时曹丕建立的魏国(公元220~265年)曾分封国土,授予爵位,建立诸侯国。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公元265~316年),建国之初曾大封诸侯国,大小达五百多个(据牛宝彤注)。然国运都不长久,为何?因为时过境迁,封建制度已不适合当时的中国矣。
然就是这么个已经废弃的政 治制 度,却又在我们的大小词典并书籍里复活,岂非咄咄怪事乎?而不幸的是,金观涛、刘青峰就掉进了这个“概念”的陷阱了,从而影响了整部作品的可信性。
对待“概念”这个思维的起点,岂可不慎乎?
二O一九年四月廿七日上午
郁土微信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