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人忆 | 与书结缘度春秋(上)



作者简介:老农民(网名),五台豆村大石岭村 人。受过苦,教过书,做过饭,修过路,架过桥,背过窑,经历颇丰,终无所成。七六年入雁北师专,八零年分配于忻州师院。现已退休。

与书结缘度春秋(上)

——老年纪事之十一

写在前面:这篇文章前后已写了好长时间,写写,放放,再写,再放,但最终还没能完成。原因是写着写着,往往就写成经院讲义,"高头大章",自己看着都感到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完全缺乏那种轻松活泼,诙谐有趣的样子。沒法子只好停顿,再作调整。故先将勉力凑成的一半奉献诸位,请耐心等待下文。实在对不起了。

因是现时概括,所以算作老年记事。

究竟是什么时候与书结缘,实在记不起来,但对小时候看过的一本书却印象深刻。书名叫什么,也已不记的。只记得那是一本深红色封面的书,大32K,竖排。它的扉页上的画一下子激起了我的兴趣,只见一只轩昂的大公鸡,如同驾辕的马一样拉着一辆两轮小车,车上坐着一只漂亮的母鸡,正扬鞭赶车,母鸡的后面,是几只探头探脑、满脸萌状的鸡崽。书中的内容已记不完全,无非是华盛顿、托尔斯泰、爱迪生、达尔文、瓦特等世界名人,这在以后的频繁接触中,反而忘记了书中有没有他们,反需大大打个问号。可有两位始终盘踞脑际,不肯离去,那就是圣雄甘地和"土耳其之父"凯末尔,至今忘记不得。

这本书大概是父亲在太原省委党校学习时,买给我看的。它也确实勾出了读书的馋虫,从此有了想读书的意愿,可以算是与书结缘的开始。

因为识字的增多,经济的允许,逐渐爱上了小人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小说内容,大部分都是从这些小人书中获得的。说来可笑,将近一百本小人书,也曾救过我的急。在大石、东会上完小时,用它们换了跑校生的窝窝,统统填到饥饿的肚子里,精神食粮转化为物质必需。

     上中学时,读书的劲头越大。那时相信挑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用毛泽东主席的话讲:就好比稚牛进了青菜园,嚼到嘴里的都是菜。古今中外,通俗高雅,甚至《万法归宗》、《玉匣记》、《一掌经》等也要搜寻来看看。赶上文革,延迟了两年毕业,由于与安老师(司务长兼图书管理员)的个人关系,可结结实实读了不少书。

真是实践出真知,在读书的过程中随着数量的增加,经验的积累,內容的深化,境界的提高,使自已逐渐明白了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什么书值得一读,什么书纯粹浪费时间,基本具有了一定的辨别、鉴定能力。比如说,认识了高尔基,我就追着尽量多的读他的作品,才知道尽管《母亲》是他的代表作,但真正富有文学色彩的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特别是《童年》,那诗意、那温情、那故事、那人物,真叫人爱不释手。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知道了鲁迅,迷上了鲁迅。我把《鲁迅全集》十卷本,从头到尾,认认真真一字一句读了一遍,有些甚至读了无数遍,尽管有些懂了;有些似懂非懂;有些干脆不懂,但仍然迷得昏天黑地;迷得废寝忘食;迷得顶礼膜拜;迷得五体投地。我不知从山阴道上走出的这个身高仅有一米五多点,而且貌不惊人,甚至有点猥琐的男人,浑身怎么能够迸发出如此惊天动地的《呐喊》,他用《南腔北调》的蓝青官话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溃败,开创、巩固了文学的新天地,树起了新文学大旗,保证了新文学的胜利前行。特别是他后期的杂文,鞭辟入理,深骨浃髄,痛击妖风怪气,铲除封建残余,立定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的铮峥铁骨,成为我心目中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头等英雄,一个头等圣人。

大学上的是中文系,那时已是″而立″之年,可读起书来,艰难困苦,一切皆忘,全身心投入其中,按照老师的安排、指导,系统地读了不少名篇名著。这时的读书,已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东扯西扯,毫无头绪,已经明白了: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也注重了记笔记,作综合,用分析。也曾把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的是常用字,摘抄成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也曾一昼夜之间细读了老舍的《骆驼祥子》。《诗经》、《楚辞》、汉乐府,三曹七子南北朝,李杜诗歌韩子文,欧苏黄辛继陆游,宋词元曲又南戏,明清小说《红》最好。对于外国文学,在阅读作品、评论、文学史的基础上,基本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根据自已的体会,我把欧洲文学(不包括东方文学)简单排个序:当然俄国文学是世界文学之最,体量大,貭量高;次之当然是法国文学,众体渊起,花样百出;接下来该是英国文学,艺术精粹,影响深远;德国文学紧随其后,后来居上,哲理超常;还有美国、西班牙也排名前列,成就很大。当然更不能忘记的还有希腊、罗马,特别是希腊的神话、史诗、悲剧一样世界文学的珍宝。

真是应了培根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本来说好了是″社来社去",可有时"计划赶不上变化",却分配到一所高校,一学期写作课刚刚代罢,便又去了陕西师大外国文学助教班进修。都说欣赏诗歌,看看小说,读读戏剧是神仙过得日子,孰不知真正实行起来,当作一种职业来做,那可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先是眼睛受不了,酸痛肿胀;接着手腕受不了,麻木困乏;最后是屁股受不了,前挪后动。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在别人看来,整日里"看闲书",却原来这般熬人费神,真是想不到。

这一年可真是天天世界级太餐,收获颇大。希腊神话美妙迷人,史诗悲剧雄壮伟峩,伊索寓言文短理深。维吉尔悲壮雄阔,《变形记》追根溯源。文艺复兴波宽浪阔,人文荟萃。意太利得风气之先,但丁《神曲》开疆拓土,神秘高深。英国文学有了″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才在世界文学站稳脚跟,四大悲剧深入人心。拉伯雷崛起法国文坛,高康大神奇变幻、荒诞夸张。西班牙出现塞万提斯,《唐.吉诃德》挑战风车,他一起步,世界破涕为笑,在世界文学中也很有名。十七世纪古典主义出现,"三一律"要求严正,莫里哀《伪君子》,答丢夫世上有名。启蒙运动应运而生,英国开始萌芽;法国发扬光大;德国最终成功。

文/老农民 原创

编辑/五台人(sxwutairen)

原创投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小编语:在这里发稿并不是一件难事、真正难得用心的五台人用自己的手中的笔或者手机拍下的图视频等,投稿给我们五台人,让我们五台人记录下五台发生的相关点点滴滴,做这些小编认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互联网时代,也是分享的时代。非常感谢你们的分享。同时也希望更多人给我们投稿、一起做这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感谢!投稿可后台回复8加小编微信,也可投稿到347945165@qq.com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内容

(0)

相关推荐

  • 你爱看的书,我给你留着

    女友失恋后,一直恨恨,每每气愤数落前男友滔天罪恶,我却默然,甚或弱弱为她那前男友说几句好话--只为她谈恋爱时,我有机会在她那前男友书架上看过<查拉斯特拉如是说>,女友不爱尼采,也很少去那书 ...

  • 闲谈文人的名气

    文人的名气来自于什么?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一定是以作品作为自己说话的资本. 当年从日本仙台医专毕业的鲁迅先生,假如他不是写出了让文坛高看一眼的文学作品,他估计就灰溜溜地去鲁镇当一个医生了,他哪还能在北 ...

  • 投稿@符雨林‖无用的文学

    无用的文学 作者:符雨林 物欲横流的时代,追名逐利的心加快了许多人的步伐.是否"有用",是决定他们是否该做一件事的标准.于是,金融.财经类的书成了畅销书,而书架上的文学书籍被蒙上了 ...

  • 五台人忆 | 爸爸的故事

    作者简介:刘华,五台县人,现居太原,国企小职工一枚. 在我记忆以来,父亲的工作不是高官,不是商人,就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说这话之前我没有想博得任何人的同情,因为我知道,这个社会跟我一样状况的还有很多 ...

  • 五台人忆 | 父亲

    作者简介:山水间(网名),五台人,小名 虎虎,忻州工作. 父亲 收回最后一瞥目光,我默默地注视着墓匠师傅将父亲墓前的石板扣上,就在我转身即将离去的瞬间,千种惆怅,万般痛楚突然涌上我的心头.父亲啊,我们 ...

  • 五台人忆 | 1968年5月的某一天

    作者简介:陈大宁  :五台人.下过乡,放过牧,上过大学,教过书.现已退休. 那年草青青 1968年5月的某一天,呼市各中学老三届(包括初高中)百十多名同学在一片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的欢送人潮中登上开往草 ...

  • 五台人忆 | 温柔的力量

    作者:周龙翔,56岁.山西五台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现在广州工作. 温柔的力量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十九日,母亲入土为安,回到了家乡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的半山仙境. 母亲于一九三一年农历十一月初二出生于五台 ...

  • 五台人忆 | 杨树叶勾起的回忆

    作者简介:卫卫,老家五台,曾从事财务工作.现居住忻州 巧儿得知我和梅子回到了五台,特意到村里砍回不少的杨树枝,约好让我俩去她家摘杨树叶子. 好多年都没有吃过杨树叶了,我们兴奋不已.小时候,春天常吃嫩杨 ...

  • 五台人忆 | 看电影

    作者简介:闲云野鹤,五台人. 小时候,在老家乡下最盼望的是看电影. 电影在一个乡的十几个村里轮流放着.到了临近村子的时候,便有些迫不急待了.那时,课后作业也不多,便相跟上哥哥以及其他伙伴们去看.大黑天 ...

  • 五台人忆 | 坐飞机

    作者简介:滤岸松(网名),五台人. 坐飞机 1994年,我们要去贵阳开会,行程是,先从太原坐飞机到北京,再从北京转机飞贵阳.那时的坐飞机,可不是想坐就能坐的,还得经过领导批准呢.说到要坐飞机,我很兴奋 ...

  • 五台人忆 | 读东野圭吾《秘密》感受

    作者简介:老农民(网名),五台豆村大石岭村 人.受过苦,教过书,做过饭,修过路,架过桥,背过窑,经历颇丰,终无所成.曾任职于忻州师院,现已退休. 读东野圭吾<秘密>感受 --老年纪事之二十 ...

  • 五台人忆 | 一向年光有限身

    作者简介:老农民(网名),五台豆村大石岭村 人.受过苦,教过书,做过饭,修过路,架过桥,背过窑,经历颇丰,终无所成.曾任职于忻州师院,现已退休. 一向年光有限身 --老年纪事之二十三 听说老家要唱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