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避免焦虑的四个锦囊
现如今,“焦虑”已然成为妨碍现代人心理健康的一大隐患,它像毒蚁一般反复啃噬着现代人的身心。
不少人因为各种各样的焦虑失去自我、甚至威胁到生命。
前段时间,#网红小冉抽脂感染去世#的新闻登上热搜,引起外界哗然。
追根究底,这是一场身材焦虑导致的悲剧。同时也给众人狠狠地敲了一个警钟:过度焦虑,真的会拖垮我们的人生。
可见,缓解焦虑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那身处焦虑囹圄的人,如何才能不受焦虑的摆布呢?
柯瑞妮·斯威特的这本《焦虑日志》,将会帮助你更好地应对焦虑、重拾平和的内心。
作者柯瑞妮·斯威特是英国知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她将自己多年对焦虑症的研究成果和艺术插画相结合,从哲学、文学、心理学等多个维度帮助读者掌握克服焦虑的办法。
《卫报》曾称赞此书说:“这不是市场上司空见惯的那种自助书,它带有独特的感染力,会帮助你更好地实现你的期待。”
接下来,兹心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本书,了解焦虑、克服焦虑,活出不焦虑的人生。
1
改变思维方式,直面焦虑
在英国的谚语中,有一个有意思的词,叫“房间中的大象”。
意思是说,大象明明触目惊心地在房间里,众人却故意选择忽略,导致大象一直在房间内行动。
同样的,我们之所以一直被焦虑所困扰,正是因为我们面对焦虑时,一直采取忽视逃避的消极应对办法。
这样不仅无法消除焦虑,反而会让焦虑肆意蔓延、将一切弄得更糟。
焦虑并不可怕,你的放纵才可怕。
在作者看来,唯有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学会直面焦虑,才能彻底战胜焦虑、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人生。
的确如此,当我们开始正视焦虑、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时,最初的焦虑自然不复存在了。
一代名臣曾国潘,就是凭借这种方式,成功地将焦虑转化成了人生的机遇。
曾国潘到翰林院任职后,见到了很多气质风度和他以前在湖南结识的完全不一样的读书人。
他们的言谈举止处处体现出大儒本色,反观自己学识寡陋、举止鄙俗,这让一直只读应试教材的曾国潘陷入从未有过的自卑和焦虑。
看到自己与同僚有差距的曾国潘,并未抛之脑后,而是下定决心要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
他以圣人为榜样,重读书而轻玩乐。不仅如此,他还每天写日记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并及时改正。
正是因此,让他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不但仕途通达,多次升迁;而且在修身立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仅变得越来越自信,最初的焦虑也一扫而空。
心理学上有一个叫费斯汀格法则是这样说的:10%的生活,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取决于你做出的反应。
兹心也如此认为,很多时候,加重我们焦虑的,并非是焦虑本身,而是我们面对焦虑时的态度。
你若是一直忽视自己的焦虑,它只会有增无减,日日困扰着你;反之,你若学会直面它,及时、有效地加以处理,便能将其转化成对当下或日常活动有用的力量。
英国知名作家阿兰·德波顿曾说过: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
所以,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无视它,逃避它,甚至听命于它。
我们最该做的,是正视它的存在,弄清背后的原因,然后消灭它。
2
不要急于过“标配”的人生
作者柯瑞妮在书中提到,超过55%的人在上网时看别人的照片会产生负面效应,因为这些照片引起了他们嫉妒、羡慕、自卑和竞争的心理。
同时,也在无形地加重了人们的焦虑。
让许多人觉得如果自己没有天天狂欢,或是没有完美的身材、美好的爱情和一份高大上的职业等等,他们就错过了全世界。
这种现状是由什么造成的呢?
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给出了绝佳的答案:“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往往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诚然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常常被焦虑所扰,并非是别人的生活过于光鲜,而是因为我们过于执着标配的人生,总是将别人的人生作为参照物来不断地否定自己。
越将别人当成“标准件”,越觉得自己是个“残次品”,整个人就越焦虑。
自媒体人@吃饱了睡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26岁的女读者,每每看见同学和同事结婚秀娃,她就十分焦虑,甚至彻夜难眠。
因为她妈妈从小在她耳边教导,作为一个女人,只有在24岁之前把自己嫁出去, 28岁之前生完二胎,然后相夫教子,才是人生赢家。
因此,尽管她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还是觉得自己无比失败。
兹心以为,“结婚生子”并不是人生的标准答案,“有车有房”也未必就是人生赢家。
人生有快慢,生活无好坏。
不必打破自己的人生节奏,而去追赶别人的步伐。
当我们不再急于过“标配”的人生,不再仰望别人的生活,也就不会被焦虑困扰。
最后,兹心将很喜欢的一句话送给大家:“30岁没结婚,但过得快乐也是一种成功;35岁之后成家也完全可以,40岁买房也没什么丢脸的。”
愿你能不疾不徐、守好自己的节奏,活出绝版的自己!
3
活在当下,
才是人生最好的前行方式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焦虑者的3种典型心态。
第一种心态是通常纠结于“如果……会怎样?”
第二种常见的纠结是“要是……就好了。”
第三种焦虑表现为纠结“本该,本来可以,早该。”
作者柯瑞妮认为,这类焦虑者通常执着于琢磨思考未来,不断地忧虑分析,对已经发生或还未发生的事情达到了耿耿于怀、吹毛求疵的地步,常常将自身搞得精疲力尽却毫无结果。
他们不断地尝试改变过去和未来,却忽视了当下。最终,他们非但不能改变任何事情,反而无法活好当下、加重了焦虑。
作者认为,克服焦虑的方法,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因此作者建议采取“正念疗法”。旨在让大家采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学会专注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纠结于过去未完成的事,或者为后续要做的事情未雨绸缪。
这让兹心想起了马祖禅师的修行之道:
曾有慕名者向马祖禅师请教修行之道。
马祖禅师答曰:饥来吃饭,困来眠。
这人很疑惑,又问,大家不都是这样吗,为什么只有禅师修行日深呢?
禅师回答:不是的,他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因此有不同。
意思是说,专注于此时此刻,活在当下,就是最好的修行。
是啊,大多数人之所以常常焦虑而不快乐,恰恰是因为没有活在当下的智慧。
哈佛心理实验室对人的焦虑进行研究后发现:专注于此刻,能够减少96%的焦虑。
可见,活在当下,才是人生最好的前行方式。
余生,不妨睡觉时好好睡觉、吃饭时好好吃饭,毕竟,世间最珍贵的,并非是“已失去”和“未得到”,而是进行时。
唯有不迎未来,不恋过往,专注当下,才能减少悔恨和遗憾、缓解焦虑与不安,收获内心的从容自如。
4
凡事立刻执行,
能避免人生80%的焦虑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呢?
作家卢思浩说:“我们会觉得焦虑,无非是因为现在的我们,跟想象中的自己,很有距离。”
这与本书作者的想法不谋而合,简单来说,焦虑就是因为我们渴望变好、想要改变现状却又无所适从而引起的一种情绪。
通常情况下,导致这种焦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我们的拖延。
拖延看似是件无关痛痒的小事,但事实上,它不仅会引发恶劣的外在后果,而且会产生内在痛苦。
当我们没有及时处理好那些我们能力之内的事情时,同样也承受了许多内在情绪的折磨——后悔以及强烈的自我谴责。
因为我们的拖延,常常让我们追悔莫及,现状长时间没有改变已经内心迫切想要改变之间的矛盾,使我们的幸福感降低,进而进入焦虑的怪圈。
这让兹心想起在一期TED演讲中,演讲者Tim Urban谈到自己写毕业论文的经历:
最开始,Tim Urban将论文写作整体阶梯状安排:在开头轻松一点,中期任务逐渐增加,到最后再全力冲刺一下。
一步一步上台阶有什么难的呢?这让他坚信如期交稿轻而易举。
然而,现实的他却惨遭打脸。
头几个月很快过去了,他还没开始下笔,这使他不得不将初期的计划累积到后面的时间里。
然后,中间的几个月也过去了,他还是一个字也没有动。
他一拖再拖,眼见距离交稿截止只剩3天,论文还是空白。
繁重的任务一下子挤在狭小的时间里,他焦躁却无计可施,悔恨的情绪在心头交织。
最后,直到他被迫熬上两个通宵将论文完成,内心的焦虑才有所缓解。
有人说,拖延是从一片雪花到雪崩的积累,焦虑亦是如此。
凡事立刻执行,将拖延扼杀在摇篮里,能解决人生绝大多数的焦虑。
就如卢思浩所说:
书堆很多了不知道看哪本,那就从手头的开始看起;
单词总是背不完,那就不要去寻求捷径,从第一个开始背;
旅行下不了决心,那就放弃攻略从订机票开始。
总之,当内心想要改变的时候,就立刻去做,不需要太多的内心建设。
听过一句话:“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是啊,唯有前行,可破焦虑。
行动是让我们靠近自己理想状态的唯一捷径,当我们慢慢变好,内心的焦虑自然无处遁形。
5
乔·卡巴金曾说:“人无法阻止潮起潮落,却可以学会乘风破浪。”
人生如此,情绪亦然。
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阻止焦虑的产生,但是我们却可以人为地改变,帮助自己走出焦虑的沼泽。
最后,兹心想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必受焦虑的摆布。学会直面焦虑、专注于当下,采取积极的方式,将焦虑踩在脚下。
我相信,不被焦虑打垮的我们,终会变得更强大!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