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份香港发生「600 卷厕纸抢劫案」时,还被当作笑话遭到群嘲,然而随着疫情在外围蔓延,厕纸竟然真的站上这波抢购潮的 C 位,给紧张的局势平增了一丝喜感。限购只是基本操作,澳大利亚创造力最丰富,不仅派保安巡逻,当地的报纸干脆出了八版空白页以备读者不时之需,「买房送厕纸」的营销都来了;英国则有游戏厅老板把娃娃机改成了抓厕纸机;日本给公厕的厕纸上锁……灾难来临,囤积粮食是人之常情,口罩和消毒用品供不应求也情有可原,但抢厕纸又是什么操作?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为何各国人民不约而同抢起了对病毒毫无抵抗作用的厕纸?其实抢购和囤积卫生纸并不是今年的特例,而在历史上反复上演过多次。比如,在1973年,美国股市经历了崩盘,经济陷入严重萧条。当时,原油价格飞涨了4倍,华尔街股票下跌45%,举国一片恐慌。几百万美国人涌向了商店,卫生纸售罄,这种状况持续了四个多月。当时,委内瑞拉深陷入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因为物资短缺而人心惶惶。当时委内瑞拉的民众也开始抢购卫生纸。最后,政府不得不将所有的卫生纸制造公司收归国有,以此提振民众的信心,表示有国家支持,卫生纸不会短缺。“厕纸售罄”的信号,一次次刺激着我们的杏仁核,让它一次次沉浸在几百万年来被灾难支配的恐惧之中。这真是奇怪了。为什么面对危机,囤积卫生纸会成为人们的首选呢?为什么不是囤积别的东西?伦敦大学学院消费者与行为科学专家 Dimitrios Tsivrikos 表示厕纸的保持期限比很多食物要长得多,且较大的体积让它在货架上更显眼,也让人更有安全感,所以人们在危机时刻会倾向于购买厕纸。东西越大,我们就认为他们越重要。他调侃道,“如果要设置国际性的恐慌标志,那应该是一个中间画有卫生卷纸的交通警告标志。”实际上,厕纸不是唯一被抢购一空的物品,罐头、口罩、洗手液都逃不过售罄的命运,厕纸脱销之所以引人注意,只怪它体积过于醒目有关,一旦消失带来的冲击力太大。
简单来说,疫情当前,人需要重新找到心里对生活的掌控感和秩序感,厕纸以其庞大的体积而在一众被囤物品中脱颖而出。
囤一点厕纸是最物美价廉的办法,让人们重新找到心里的秩序感。
如果说囤厕纸的行为,藏在人类的本能中,那么周围人的“囤厕纸”行为更会加剧自己的“厕纸囤积战”。法国心理学家勒庞有过一本经典著作,它的中文译名《乌合之众》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勒庞解释说,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会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但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就会表现出情绪容易激动、做决定随大流这些表现。关于这个问题有个更形象的表述,叫「羊群效应」:羊群平时乱哄哄的,但是一旦有一只羊窜了出来,一路狂奔,其他的羊都会跟着一起跑,根本不问为什么。试想一下,如果货架上少了 50 卷厕纸,这种场景被谁看见了,都忍不住冲上去一起买买买,于是我们就成了羊群里的一只羊。另外,重要的一点是,此次疫情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生在网络时代的全球性传染病。疫情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是历史上任何一次传染病都不能相提并论的。即使大家不去超市看不见空荡荡的货架,但当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囤厕纸”的话题时,估计你也忍不住要多买点厕纸回家吧。莫纳什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澳大利亚行为学院的主任 Liam Smith 教授和他的研究员 Celine Klemm 在接受《卫报》的采访时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可能使人们对即将到来的新冠肺炎感到无助。社交媒体加剧了人们的恐惧,这种恐惧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比病毒传播得快。他们表示,“”即使作为行为研究人员,我们也无法抗拒购买厕纸的冲动”。事实上,卫生纸不仅是风险小,它还具有其他物资并不具备的文明属性。现代卫生纸是美国人约瑟夫·盖迪(Joseph Gayetty)在1857年发明的,但是一直等到美国和欧洲绝大部分城市拥有公共和私家厕所后才开始广泛应用。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卫生纸一直被认为是生活中干净、舒适和文明的象征。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卫生纸其实就是正常生活的代名词,买卫生纸,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给家人提供文明、舒适的物资基础。
用句玩笑话来说,如果人类消亡于这场新冠病毒,至少还有一个干净的屁股。我们分享着同一个星球,拥有共同的进化遗产,歪果仁抢购厕纸看起来是个笑话,但却反映着全人类走过的弯路和我们共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