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原则

 防治原則

      

預  防  

中醫學在治療上歷來防重於治。《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如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所謂"治未病",可以概括為"未病先防"與"既病防變"兩方面的內容。 

 未病先防,又稱無病防病,無病先防。是指在人體未發生疾病之前,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增強體質,頤養正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同時能動地適應客觀環境,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做好預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發生。古書《丹溪心法》曾稱,"是故已病而後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
  未病先防,是研究傳統的養生方法,如針刺、氣功、藥物法等;二是研究綜合的預防措施,如環境衛生管理、除滅疾病等;三是研究常見疾病的預防措施,如食療、敷帖、中藥等;四是運用現代科學手段整理中醫預防措施,即通過開展中醫藥臨床和實驗研究,觀察中醫藥預防措施的實際效果。 

 防病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增強正氣、調養精神、健身鍛煉、調節生活、營養調配、忌食或少食不利於治療與康復的飲食,還可以採取藥物預防的方法,並從各方面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入。 

 防病的方法  

防病具體來講,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增強正氣:講究飲食起居、鍛煉身體、避免勞逸過度,進行適當藥物預防等方面的調養。  

調養精神:中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情志活動與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密切相關,突然、強烈或反復、持續的精神刺激,可使人體氣機逆亂,氣血陰陽失調,正氣內虛而發病。經常保持心情舒暢,精神飽滿,疾病就不易發生。  

健身鍛煉:人們常說,生命在於運動,即指經常鍛煉身體,如中國傳統健身運動中,有導引、五禽戲、八段錦、 易筋經、氣功、太極拳、其他武術等。  

調節生活:應該懂得自然變化規律,適應自然、氣候與環境變化規律,對飲食、起居、勞逸、性生活等,應有適當安排和節制,不可過度操勞,更不可沉湎於吃喝玩樂之中。  

營養調配:選擇適宜飲食作為輔助治療,如在高熱時,多飲清涼飲料或吃些瓜果汁,以清熱生津;在感冒後,宜進食熱粥以助於發汗;在水腫時,宜食赤小豆等以利水消腫;在高血壓時,服食海帶以軟堅消嬰等。另外,在人體五臟虛弱時,可採用進食動物內臟以補虛之法,如心悸可食豬心;久咳配用豬肺;腎虛腰痛可食豬腰子;肝虛夜盲可吃雞肝;糖尿病選擇進食豬胰髒等。  

忌食或少食不利於治療與康復的飲食,中醫認為,食物的性味如果與治療疾病的目的相對抗,則必須禁忌服用,如在有水腫時,控制食鹽攝入;在有血證時,忌吃辛辣燥熱食品;在有濕熱黃膽、積滯、痰飲時,忌食甘肥粘膩之物;在有熱證、陰虛時,忌吃辛辣、溫補、燥熱之品;在有寒證、陽虛時,忌食苦寒、鹹寒、生冷等。在服參類補劑時,忌食寒涼蔬菜、蘿蔔;在服硃砂、鐵劑時,忌飲茶劑等。  

藥物預防:分為傳統藥物預防:如用紫金錠溶化滴鼻,以預防瘟疫;用蒼術、雄黃等煙熏室內,以消毒防病;用人痘接種法,以預防天花。近代新法預防:如用貫眾、板藍根或大青葉預防流感;用紫草根、苧麻根或胡蘿蔔等預防麻疹;用茵陳、梔子、黃皮樹葉等預防肝炎;用馬齒莧、大蒜或茶葉等預防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疾病,淋雨或受寒後喝薑湯預防感冒;用冬瓜、蓮葉等煎湯預防暑病;服紫蘇葉、甘草、生薑預防食物中毒等。中藥環境預防:用單味藥或複方藥作為熏劑或水劑滅殺害蟲等,其中單味藥有苦參、射幹、威靈仙、百部、石菖蒲、龍葵草、土荊芥、回回蒜、蓖麻葉、地陀羅、苦檀、桃葉、核桃葉、番茄葉、苦楝、蒺藜、艾蒿、白癬皮、蒼耳草、皂莢、辣椒、浮萍等。  

防止病邪:

在環境衛生方面:應防止環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清除垃圾、廢物,慎防噪音毒氣,美化環境居所;管好食堂、公共場所衛生;注意公共衛生,養成定期衛生大掃除的習慣,以及滅殺狂犬,驅除鼠、蟲、蛇害等;注意飲水和進食的衛生,適當調節飲食,不過飽過饑,勿過辛過辣,不進食過涼過燙及少吃肥甘厚味的食物。  

在生活起居方面:注意適應氣候變化,預防感冒、中暑及其他流行性疾病等,以預防及避免外邪、情志、勞逸等致病;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要留心防範外傷或蟲獸傷害,加強衛生保健及勞動防護。  

既病防變,又可以說是有病早治,防止病變。古稱"差後防複",是指疾病剛痊癒,正處於恢復期,但正氣尚未得元,因調養不當,舊病復發或滋生其他病者,事先採取的防治措施。或指疾病症狀雖已消失,因治療不徹底,病根未除,潛伏於體內,受某種因素誘發,使舊病復發所採取的防治措施。總之,是指人體在患病之後,要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截斷疾病的發展、傳變或復發,同時注意疾病痊癒後預防復發,鞏固療效。尤其是對傳染性疾病,更應防止惡性或不良性變化,以防止傳播條件的產生。 

 疾病防變在臨床上可應用於多種急、慢性病中,中醫藥防變對於咳喘、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膽石症、高血壓症、腦血管意外、癌症等,均有積極作用,可有效阻止或減緩疾病向不良方面轉化。  

防變的方法  

防變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早期診斷:在患病初期,如外感熱病的傳變,多為由表入裏,由淺入深,因此,在表證初期,就應該抓住時機,及早診斷。如少陽證,見到部分主證時,即可應用小柴胡湯和解之,以不致病情惡化。     早期治療:有些疾病在發作前,每有一些預兆出現,如能捕捉這些預兆,及早作出正確診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臨床上,常見的中風病發生之前,常有眩暈、手指麻木等症狀;如能抓住這些預兆,早期治療,可使病人減少痛苦,增加康復機會。  

控制病情:古稱"先安未受邪之地",意思是根據五行相生相剋原理,掌握疾病傳變規律,先保護人體正氣和未受病邪侵犯之處。如在治療肝病時,採用健脾和胃的方法,先充實脾胃之氣概不致因臟腑病變,遷延日久,損至腎臟等。故在治療時,應當考慮這一傳變規律,採取相應的方法,截斷這種傳變途徑。如應用針灸療法治療足陽明症,旨在使該經的氣血得以流通,而使病邪不再傳經入裏。 

 差後防複:在人患大病之後,脾胃之氣未複,正氣尚虛者,除慎防過勞以外,常以補虛調理為主。如果餘邪未盡而復發者,應以祛邪為主;或根據正氣之強弱,二者兼顧之。如在外感熱病治療愈後,因勞累過度等,易引起舊病復發,出現虛煩、發熱、嗜睡等,應當採取預防措施,清除病根,消除誘因,以防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如急性痢疾,常因治療不徹底,以致經常反復發作。臨證時,應當注意廓清餘邪,即在身熱、腹痛、裏急後重等症狀消失後,根據病情,繼續服用一個時期的清熱利濕之劑,以防復發。 

 醫護結合:人們常說,"對於疾病,三分治療七分養",中醫尤其注重護理工作,如,中醫講究引導病人的思想情緒,從精神上對病人給予安慰和鼓勵,使病人樹立康復信心;注意飲食宜忌;注意調節寒溫以適應環境等,這樣可能利於疾病的康復。  

治  則  

治則,是中醫學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指導下,對疾病的現狀進行周密分析的基礎上,確立的一套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治療原則理論,包括治病求本、扶正與祛邪、調整陰陽、調整臟腑功能、調整氣血關係和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六個方面,其中包含著許多辯證法思想,用以指導具體的立法、處方、用藥。治則是指導疾病治療的總則;治法是治則的具體化,是治療疾病的具體方法,如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溫法、清法、補法、消法等。治法中的益氣法、養血法、溫陽法、滋陰法都屬於在扶正總是下的具體治法;治法中的汗法、吐法、下法、逐水法等,都屬於祛邪總則下的具體治法。  

 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首見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治病必求於本"。告誡醫者在錯綜複雜的臨床表現中,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宜採取針對疾病根本原因確定正確的治本方法。是幾千年來中醫臨床辨證論治一直遵循著的基本準則。  治病求本的具體應用,除了必須正確辨證外,在確定治則時,必須明確"正治"與"反治"、"標本緩急"的概念。  

"正治""反治"  

正治和反治,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的"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在臨床實踐中,可以看到多數的疾病臨床表現與其本質是一致的,然而有時某些疾病的臨床表現時則與其本質不一致,出現了假像。為此,確定治療原則就不應受其假像的影響,要始終抓住對其本質的治療。 

 正治:是指疾病的臨床表現與其本質相一致情況下的治法,採用的方法和藥物與疾病的證像是相反的,又稱為"逆治"。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此皆屬正治之法。大凡病情發展較為正常病勢較輕,症狀亦較單純的,多適用於本法,如風寒外感病人,用辛溫解表法即屬正治,胃寒而痛者,用溫胃散寒法,亦是正治法。 

 反治:是指疾病的臨床表現與其本質不相一致情況下的治法,採用的方法和藥物與疾病的證像是相順從的,又稱為"從治"。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微者逆之,甚者從之"、"逆者正治,從者反治"。是指反治法一般多屬病情發展比較複雜,病勢危重,出現假像症狀了才可運用。其具體應用有: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就是以熱治熱,以寒治寒。前者用於陰寒之極反見熱象,即真寒假熱的患者;後者用於熱極反見寒象,即真熱假寒的患者。二者治療的實質仍然是以熱治寒,以寒治熱。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是指以填補扶正之法治療脹滿痞塞等病證,以通利瀉下之法治療泄利漏下等病證。前者適用於脾虛陽氣不足而不健運者,後者適用於內有積滯或瘀結而致腹瀉與漏血者。二者治療的實質亦為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此外,還有反佐法。即於溫熱方藥中加少量寒涼藥,或寒證則藥以冷服法;寒涼方藥中加少量溫熱藥,或治熱證則藥以熱服法。此雖與上述所講不同,但亦屬反治法之範疇,多用寒極、熱極之時,或有寒熱格拒現象時。正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說:"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如是,可以減輕或防止格拒反應,提高療效。 

 標本緩急  

"標"與"本",是中醫治療疾病時用以分析各種病證的矛盾,分清主次,解決主要矛盾的治療理論。"標"即現象,"本"即本質。"標"與"本"是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標"與"本"的含義是多方面的。從正邪兩方面來說,正氣為本,邪氣為標;以疾病而說,病因為本,症狀是標;從病位內外而分,內臟為本,體表為標;從發病先後來分,原發病(先病)本為,繼發病(後病)為標。總之,"本"含有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意義,"標"含有次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的意義。 

 疾病的發展變化,尤其複雜的疾病,常常是矛盾萬千。因此,在治療時就需要運用標本的理論,藉以分析其主次緩急,便於及時合理地進行治療。標本的原則一般是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和標本同治三種情況。 

 急則治其標,指標病危急,若不及時治療,會危及患者生命,或影響本病的治療。如腹脹滿、大出血、劇痛、高熱等病,皆宜先除脹、止血、止痛、退熱。正如《素問·標本病傳論》所說:"先熱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大小不利,治其標。"待病情相對穩定後,再考慮治療本病。 

 緩則治其本,指標病不甚急的情況下,採取治本的原則,即針對主要病因、病證進行治療,以解除病的根本。如陰虛發熱,只要滋陰養液治其本,發熱之標便不治自退;外感發熱,只要解表祛邪治其本,發熱之標亦不治而退。 

 標本同治,指標病本病同時俱急,在時間與條件上皆不宜單治標或單治本,只能採取同治之法。如腎不納氣之喘咳病,本為腎氣虛,標為肺失肅降,治療只宜益腎納氣,肅肺平喘,標本兼顧;又若熱極生風證,本為熱邪亢盛,標為肝風內動,治療只能清熱涼肝,熄風止痙,標本同治。 

 疾病的標本關係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因此,在臨床中要認真觀察,注意掌握標本轉化的規律,以便正確地不失時機地進行有效的治療。 

 扶正祛邪  

邪正的盛衰變化,對於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變化和轉歸,都有重要的影響。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是正氣與邪氣鬥爭的過程。正氣充沛,則人體有抗病能力,疾病就會減少或不發生;若正氣不足,疾病就會發生和發展。因此,治療的關鍵就是要改變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扶助正氣,祛除邪氣,使疾病向痊癒的方向轉化。 

 扶正:就是使用扶正的藥物或其他方法,以增加體質,提高抗病能力,以達到戰勝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適用於正氣虛為主的疾病,是《內經》"實則瀉之"的運用。臨床上根據不同的病情,有益氣、養血、滋陰、壯陽等不同的方法。 

 祛邪:就是祛除體內的邪氣,達到邪去正複的目的。適用於邪氣為主的疾病,是《內經》"實則瀉之"的運用。臨床上根據不同的病情,而有發表、攻下、清解、消導等不同方法。 

 臨床運用扶正祛邪這一原則,要認真細緻地觀察邪正消長的盛衰情況,根據正邪雙方在疾病過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分清主次、先後、靈活地運用。 

 單純扶正僅適用於正虛為主者;單純祛邪僅適用於邪盛為主者,先祛邪後扶正則適用於邪盛而正不甚虛者,先扶正後祛邪則適用於正虛而邪不甚者,扶正與祛邪並用則適用於正虛邪實者,即所謂"攻補兼施",當然亦需分清是虛多實少,還是實多虛少。若虛多則扶正為主,兼以祛邪,實多則又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總之,要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為原則。 

 調整陰陽 

 疾病的發生,從根本上來說,是機體陰陽之間失於相對的協調平衡,故有"一陰一陽謂之道,偏盛偏衰謂之疾"的說法。調整陰陽,即是根據機體陰陽失調的具體狀況,損其偏盛,補其偏衰,促使其恢復相對的協調平衡。 

 陰陽偏盛,即陰或陽的過盛有餘。《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寒盛則易損傷陽氣,陽熱盛易耗傷陰液,故在協調陰陽的偏盛時,應注意有沒有相應的陰或陽偏衰的情況。若陰或陽偏盛時而其相應的一方並沒有造成虛損,那麼,就可以採用"損其有餘"的方法,即清瀉陽熱或溫散陰寒,若其相應的一方有所損傷,則當兼顧其不足,適當配合以扶陽或益陰之法。

  陰陽偏衰,即陰或陽的虛損不足。陽虛則寒,陰虛則熱。陽不足以制陰,多為陽虛陰盛的虛寒證;陰不足以制陽,多為陰虛陽亢的虛熱證。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即在協調陰陽的偏衰時,應採用"補其不足"的方法。若陽虛而致陰寒偏盛者,宜補陽以制陰,所謂"虛火之源,以消陰翳";若陰虛致陽熱亢盛者,則當滋陰以制陽,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若出現陰陽俱虛者,則可陰陽雙補,使之達到生理上的相對平衡。由於陰陽是相互依存的,在治療陰陽偏衰病證時,還應注意"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亦即在補陰時,適當加用補陽藥,補陽時,適當配用補陰藥。 

 陰陽是辨證的總綱,疾病的各種病理變化均可以用陰陽的變化來說明,病理上的表裏出入、上下升降、寒熱進退、邪正虛實以及氣血、營衛不和等等,都屬於陰陽失調的表現。因此,從廣泛地意義來講,解表攻裏,越上引下、升清降濁、寒溫熱清、補虛瀉實和調和營衛、調理氣血等諸治法,亦皆屬協調陰陽的範疇。是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指出了調整陰陽是重要的治則之一。 

 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療疾病,必須從實際出發,即是必須從當時的季節,環境、人的體質、性別、年齡等實際情況,制定和確定適當的治療方法。 

 因時制宜,指不同季節治療用藥要有所不同。《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用溫運溫,用熱運熱,用涼運涼,用寒運寒"。即謂夏暑之季用藥應避免過用於溫熱藥,嚴寒之時用藥應避免過用寒涼藥,因酷暑炎炎,腠理開泄,用溫熱藥要防開泄太過,損傷氣津;嚴寒凜冽,腠理緻密,陽氣內藏,用寒涼藥要折傷陽氣,故皆曰"遠"之。 

 因地制宜,即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來考慮不同的治療用藥。如我國西北地高氣寒,病多寒證,寒涼劑必須慎用,而溫熱劑則為常用;東南地區天氣炎熱,雨濕綿綿,病多溫熱、濕熱,溫熱劑必須慎用,寒涼劑、化濕劑則為常用。 

 因人制宜,指治療用藥應根據病人的年齡、性別、體質、生活習慣等不同而不同。一般來說,成人藥量宜大,兒童則宜小;形體魁梧者藥量宜大,形體弱小者宜少;素體陽虛者用藥宜偏溫,陽盛者用藥宜偏涼;婦人有經、帶、胎、產之特點,用藥與男子則更有異。       以上三者是密切相關而不可分割的。它既反映了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整體關係,又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特點。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必須將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治療疾病。

您的点赞是我们进步的动力!

↘↘↘

(0)

相关推荐

  • 防治原则【中医百科】

    防治原则是预防和治疗疾病原则的总称.它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的指导下,对疾病预防和治疗所制定的基本准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未病之先,要注意养生和预防病邪侵害 ...

  • 老年病的防治原则

    四川 成都市/欧阳军 根据老年期.老年前期的病变特点,其防治应做到五常:即常合理膳食.常适量运动.常心情舒畅.常学习交流.常检查治疗,才能防患于未然. 常合理膳食 <养老奉亲书>指出:&q ...

  • 养生与防治原则

    养生与防治原则 生.长.壮.老.已是人体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健康与长寿是有 史以来人类普遍渴求的愿望.养生的目的是扶助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 力,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生,从而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防 ...

  • 亚健康自然疗法→ 上篇:亚健康诊断与防治原则

    第一章亚健康概述 第一节 亚健康--一个灰色的"次健康状态" 健康新定义 躯体健康--与现有医学概念是相同的. 心理健康--与现有医学不同的是,它所强调的是在遗传和先天条件下所决定 ...

  • 专家论坛|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防治原则

    肝硬化是引起门静脉高压症最常见的原因.临床上往往把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作为评估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变化的金标准,HVPG对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以及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发生.进展和死亡有很高的 ...

  • 动画中医:课时12-3:防治原则

    动画中医:课时12-3:防治原则

  • 第八章 防治原则

    预防 中医学在治疗上历来防重于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quo ...

  • 肿瘤防治专家郑玉玲教授:治疗肿瘤坚持4个原则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不仅会给患者造成致命威胁和身心的巨大创伤,而且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和负担.近年来,虽然在恶性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就,中.晚期恶性肿 ...

  • 刘兴会教授 | 产后出血的防治:「四早 四最」原则

    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在第六届红房子论坛暨复旦大学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