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新生 | 丝雨招隐山

午后的斜风细雨,裹挟着秋的尾韵,懒散地徘徊在山亭、曲径、岸畔、亭台之间,时而,用迷蒙的眼神,深情遥视早已远去的名人背影。空谷秋潭、枝叶含碧,偶有一二声蟋蟀鸣叫,算是把古今尘世间的荣辱得失、爱恨情仇解读了!丙申八月,江南草未凋之时,当你撑伞来到镇江招隐山,第一感觉便如是。

你没有找寻到建于东晋时期的招隐寺,仅看到古寺石牌坊。一向喜爱在古迹赏读佳联的你,自然不会错过牌坊两侧的古联。一联是:“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一联是:“烟雨鹤林开画本,春咏鹂唱忆高宗。”看后,你舒展遐思的翅膀,穿越在千年风云里。

南朝·宋那位书画名家、文学家、音乐家戴颙,当下少有人识。谪仙曾言,古来圣贤皆寂寞。通常而言,奇才加嗜酒的古人,往往容易被后人记取,继而演绎诸多逸闻趣事。隐居于此的这位艺术大家,潜心研究“听鹂整弦、新声变曲”的同时,其实也爱饮酒。只是没有像李杜苏黄那样,把饮酒状态写入传世诗篇,故此,严重影响了知名度。

戴先生常常迎着春风秋雨,“携双柑斗酒外出”。你自然坚信,用满目山景及时令水果佐酒,回味一定与众不同。一如眼前这座先生隐居的听鹂山房,虽然仅有桂香苔藓、秋果雨竹,看似缺少浓郁感,但细品整体环境,便生发出许许多多的放逸情怀。

不知从哪里传来几声鸟鸣。不善辨别禽类声韵的你,宁肯相信那是黄鹂鸣叫。因为,你眼前似乎出现这样情景:阳春三月,莺飞蝶舞。戴先生刚刚完成新创的十八部曲作之后,举杯品酒、临窗远望。他在痴痴地品读着黄鹂的叫声,从起落的韵致中,体味大自然赋予的心曲。许久许久,他轻叹一声,在自己最爱的桐木琴上,精刻“鸧鶊”(黄鹂),日后,竟然把黄鹂的鸣唱融入古乐的宫、商、羽。

你想到这里,走上山的最高处,凝神远望。戴颙仅仅在尘世间走了63年。大隐远去,招隐山黄鹂的叫声愈发清亮,春秋季节的和风细雨愈发朦胧。不知是在追念故人,还是持续老人家的奇思妙想?

戴颙即便只享寿63年,也该算是长寿者。因为,大隐仙逝之后,当史潮涌入诗文繁丽的唐宋时期,文人墨客常会听到“鹂声一曲宫商羽”的余韵。即便当今,高等音乐学府的教授,依然在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古乐史上这段创举。书店里摆放的《千家诗》、《幼学注解》的页面上,还能看到“戴颙住听黄鹂声”的注解。字里行间,会看到他飘逸的身影。

当年,戴颙在山林陶醉于丝竹时,绝对没有想到,百余年后,一位陶醉在墨香字海的青年走进这处山林。与戴先生不同的是,他不在意丝竹管乐的高低错落,更没有通过鸟鸣来创新音律,而是把山泉流动的节奏、雨打枝叶的音响、山风呼啸的声浪当作天籁之声。这就是南朝·梁“不爱江山爱文章、不爱殿堂爱书房”,以低调状态,与招隐山为伴,编纂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的昭明太子萧统。

萧统的读书台在招隐山山腰,丛林掩映的书房中,隐隐飘来一缕茶香。你留意到,游人三三两两,在书房、回廊、竹径、石阶驻足凝神,大多步履轻轻,生怕惊扰昭明太子的注意力。读书台上下分两座院落,面积不大,清幽别致。此情此景,或许可以解析轻弃人间尊贵、一心捧卷的皇族太子那甘守寂寞的理由?

人生很短暂,又有谁在短暂的寒来暑往中,细细赏读精神领域的那份清丽?尘世间,嘈杂往往让人心烦气躁、意欲一躲为快。可很少有人想到,高度寂静,更能验证人的定力。萧统做到了。那天黄昏,山林静谧,只有远处似有似无的泉流声,太子翻阅书卷的细微声。近似无声世界的书院,让侍者实难忍受,他悄悄走近萧统,以关爱的名义,希望以一段丝竹演奏来打破这可怕的寂静。太子听完,眼睛依然没有离开字里行间,只是轻声说一句“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

有的人,贪恋在世过程中的享乐,而有的人,却关注百年之后的文化播扬。萧统便如是。3岁朗读《孝经》,5岁默诵并解析《论语》,14岁戴上父皇梁武帝授予的太子冕。他处理朝政时井井有条,待人接物稳妥得体,本能成为一代贤明帝王,但他总觉得,皇位虽然至贵至极,百年后便无踪无影,不若做学问、留下名句千古传扬。于是,他选择在京口(镇江)南郊的招隐寺后山,构建一座读书台和一座增华阁,把3万册藏书从健康(南京)运来,潜心读书、编纂文稿。任由缕缕墨香洋溢在他的精神世界。

他的寿命,不及戴颙的半数。31岁,本应是人生璀璨时段,他翩然远去。在执政领军、安抚天下方面,尚未有显赫建树的皇太子,却引发城内外民众沿街哭送,边境将士无不潸然。由此可见,翰墨书香、传世名作,浑如读书台茶室里的金山翠芽,虽为家常饮品,泡在杯中,清雅可人。一旦回味起来,口中便久久存留余香。

茶室,也是以“静”为明显感觉。我在品茶时,忽感到水质极佳。听闻,茶由招隐山虎跑泉之水泡成。于是,我撑伞下山,来到招隐山南。见一方名泉悄声流淌。碑记告知,东晋年间,山中猛虎为患,法安禅师进山降虎,刨出山泉。升浮的泉珠,古来静静呈现。泉边石壁的“虎跑泉”三字,为明·崇祯年间镇江知府程峋所题。我取了一点泉水品尝,一丝清凉入喉,心清气爽。

车出南山,回望读书台,我想了很多。萧统虽然远去,《昭明文选》却留下历史回响,唐代有“《文选》烂,秀才半”的民谣,宋代徐钧对昭明太子作如此赞赏:“有德无年亦可矜,腊鹅兴谤竟难明。当时虽不为天子,文选犹传万世名。”

与镇江“仅隔数重山”的南京,至今流传着“莫愁传世争颜色,怎及昭明文字香”之说。后人从来没有忘记他,在他读过书的地方纷纷建起读书台,南京的梁洲、镇江的招隐山、湖北的襄阳……他当然是高寿者。来者无不感觉到,他至今还品着虎跑泉的水、听着山林间的鸣唱,在挥笔撰文。因为他感悟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

招隐山是镇江南山的一部分。我认定,“寿比南山”的意义在这里升华。面对人间岁月荏苒,世间百般诱惑,我辈是否也该自问:“面对生命倒计时,你为后人做了些什么?”

(0)

相关推荐

  • 千家诗(一百一十七)——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辋川庄作 王  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欣赏千家诗的七言律诗部 ...

  • 20210716

    <上下五千年>231 汉文帝慰劳了一阵走了,将士们忙不迭欢送. 接着,他又来到棘门,受到的迎送仪式也是一样隆重. 最后,汉文帝来到细柳.周亚夫军营的前哨一见远远有一彪人马过来,立刻报告周亚 ...

  • 南山,镇江的城市山林(3)

    ★旅游地点:镇江南山风景区之招隐景区 招隐景区的大门是一座牌坊,坊上写着"城市山林"四个字,这是北宋四大书画家之一的米芾真迹. 他和儿子米友仁从襄阳来到镇江,被南山的山水所吸引,在 ...

  • 南山,镇江的城市山林(4)

    ★旅游地点:镇江南山风景区之招隐景区 韶华楼是萧统当年读书的地方,这是一组仿古建筑,看来原来的建筑已经毁于战火. 往前走有济祖殿,供奉济公和尚.据说他和弟子在这里居住过,后来弟子为他塑造铜像,不过原像 ...

  • 萧鹂漫庚子自选集

    庚子自选集--萧鹂漫 萧鹂漫,女,湖南湘潭人,性疏懒,读书不求甚解,写诗无非得闲. 题春风阁主四时图 饱看云山弄晓晴,桃腮柳眼各招莺. 春花许我幷肩坐,活水前头听鹿鸣. 白石参差野柳斜,靑松扶我看荷花 ...

  • 雨里隐山

    雨里云中隐山上, 翠林清静独一亭. 犹闻法藏鼓磬起, 雨奏呗经海潮听. 静慈杨柳布醍醐, 润泽千山色更青. 今日结趺云雾里, 任人疑我是何灵. -风松客辛丑三月初七桂林隐山随笔亭记

  • 冯新生 | 山迷离,号神奇

    山迷离,号神奇 江苏句容,因有茅山,便被很多人熟知.8年前,我曾入山,访仙不遇,只留下一篇抒情散记.今年中秋,新媒体的文友们热传李鸿章一幅名联,与茅山相关.上联为: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米, ...

  • 冯新生 | 常州晨雨行

    常州晨雨行 一日,在整理房间时,无意中发现母亲遗留的一把木篦.那把木梳虽不算精美,但引发我儿时.少年.青年.中年直至两鬓染霜的生活琐记.习惯睹物溯源的我,看到细齿略显残缺.色泽早已暗淡的篦子,自然想到 ...

  • 古琴曲《招隐》: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琴曲<招隐>西晋左思所作.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   他所写的<三都赋>在当时最具影响力,据记载因人们争相传写,一时洛阳为之纸贵.   <招隐>一曲,是左思见天下 ...

  • 冯新生:清明晨雨,草青青|散文

    藜藿:生命始于等待的时间(外二首)|诗歌 文/冯新生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春,从不失信.如期而至.即便与天灾人祸同步,依然以蓬勃之态,伴随温馨深入.近年,由于生态环境受损,仲春,京城难见" ...

  • 散文||龙隐山记

    龙隐山记 中华大地真是藏龙卧虎,山名"龙隐山"的山还不止一座,今天说到的龙隐山,是位于咸宁通山的龙隐山. 龙隐山面朝富水湖,背靠隐水洞. 暮春时节,走在龙隐山上,穿行在林树之间,徐 ...

  • 141期/冯新生作品《河北蜜桃》梁剑清读

    河北蜜桃 冯新生 河北省的城区村镇,古来也曾有过殿宇耸峙.朱阁毗连之辉煌.可叹的是,随着史潮涌荡,华北大地屡屡为硝烟弥漫地,以致今日冀中少见完整的文化遗迹.车行或漫游,感遇的多是灰暗色调.杂乱无章的现 ...

  • 169期/冯新生作品/《扇子啊!扇子》/梁剑清读

    文丨冯新生 入夏,闲坐书房时,我总想起扇子.尽管眼下解暑纳凉首选应该是空调. 我一向认定,集文化.历史.人物.工艺.情趣以及实用.欣赏.交流.收藏为一体的扇子,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所珍爱,这是华夏文化 ...

  • 696期A || 丝雨:舌尖上的童年/周洁诵读

    引言: 一档<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国,吸引了几代人的眼球,催落了N多人的口水.究其火爆的原因,我认为编导是以发掘传统美食为由,挑动年轻人对传统美食的好奇和对绿色环保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触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