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展览山水画”为何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已偏离正轨?
导言:近些年来,当代的一些大型美术展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体大唬人、空疏无物、没看头、没味道、没内涵、越看越俗。民众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一浪高过一浪。不知道大家是否深入思考过,导致这些“展览山水画”产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本文对此问题作一简单探讨,欢迎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关键词:山水画;展览山水画;笔墨;批评之声;
当代美术作品展
一、什么叫“展览山水画”?
所谓的“展览山水画”,是相对于当代山水画而言的,古人没有“展览山水画”这一说法。主要是指为了参加展览而创作的山水画,其要求一般是根据展览的需要而特意准备的作品。为了展厅的视觉效果,一般在尺幅上有严格的要求,大部分的大型国展一般都要求不低于6尺整张,即180X97CM。
对于这样的大尺幅山水画,不但考验创作体力,还考验制作能力。为了达到能入展的目的,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制作。例如,有的人不惜利用当代的投影设备,照着一些有名的风景摄影作品,投射到宣纸上,定好山脉河流的位置,然后涂描填色,一幅精工细作的“展览山水画”,就这样制作出来了。
当代冰雪山水画展
这种利用当代科技手段,制作出来的作品,真可谓省事省力省时,根本不需要如古人那样“惨淡经营”,不需要长时间的进行笔墨修炼,并且试错成本极低,画一幅成功一幅。
特点:画幅足够大,功利性太强,过于讨巧,制作痕迹太明显,看不到笔墨精神。
二、当代“展览山水画”到底值不值得提倡,有没有偏离山水画的发展正轨,非常值得大家反思。
大家都知道中国山水画自魏晋滥觞,一直走的是“写心、畅神”的路子,主张借助笔墨来挥写心中块垒,达到畅神的目的。
历代山水大家,他们画山水画,主要是如司马迁所说的“就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们“志道据德,依仁游艺”。他们以山水画来悟道、体道,最终是要达到“人书俱老”与道合一的境界。
因此,他们平时的山水画练习,书法练习,都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如洗脸刷牙一样,没有丝毫勉强和刻意。他们乐在过程中,对结果并不是特别看重,他们享受着笔锋在宣纸上的腾挪闪变带给他们内心的极大满足,从而体悟到“道不远人”的当下体验。
随着时间的流逝,手上笔墨工夫日益深厚,内心的绘画理念愈加明晰。自然而然的达到了“心不厌精,手不忘熟”的“达其情性,行其哀乐”的极高境界。
以上就是历代山水大家的心路历程,他们流传给后世的山水画精品,其实也就是他们平时的练习结果,并没有刻意的为了“创作而创作”。
范宽《溪山行旅图》
反观当代的“展览山水画”,到底有没有偏离山水画发展的正轨,到底该不该提倡?大家其实心里非常清楚,很多人只是不说而已。面对这样的情形,急需一些真正的有识之士站出来,进行正本清源,把脱离轨道的火车重新拉回来。
山水画发展到咱们这一代,到底该如何继承和传承下去呢?千万不要为了所谓的功利,让上千年的山水文脉就此中断。如果真是那样,当代的所谓山水画大家不就成为了所谓的千古罪人了吗?
咱们到底为了中国山水画的文脉做了哪些工作?对于山水画坛上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和影响,作为一位有良知和骨气的文人,是否有勇气站出来进行批评和指正?今后山水画到底该哪个方向走?以官方的舆论导向走呢?还是静下心来深入古人内心世界,看看当时古人是如何求新求变的?千万不要把大家带到沟里去了。
石涛山水册页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代的“展览山水画”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说明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了。再不采取一定措施,中国的山水画,真有可能会被带到沟里去的。但不管怎样,出现这样的情形,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最关键的原因还是画家急功近利,过于讨巧导致的。如果他们能真正静下心来,好好的品读古人的画论画史,多看看古人的山水画原迹,或许就会对此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不至于导致这样的情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