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刻不容缓》刊于《荆州文学》副刊“荆楚视野”2020年创刊号卷首

陈振林文字

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刻不容缓

陈振林

前些天,湖南卫视拍摄少儿版《洪湖赤卫队》,他们将拍摄地点选在监利县。我很有些高兴。

我高兴,是因为之前是有些担心的。我担心人家会选到监利相邻的洪湖市去,因为是拍《洪湖赤卫队》嘛。这一回,人家总算没有弄错啊,人家总算知道,当年真正的革命根据地,根是在监利。

“根”在监利的历史文化遗产,可谓多矣。但是,我们监利人的发掘与保护意识,到底怎么样呢?

那一条闻名古今的华容道,先是名字让湖南华容县给“抢”了去,让人都觉得华容道当然属于华容县;然后是洪湖市一直在争抢,说华容道是他们的。其实,据有关资料显示:监利为古华容县地。宋沈括云:“华容即今之监利,非岳州之华容也,至今有章华故台在县郭中。”古华容县城在现监利县城以北约30公里的周老嘴附近。

那一幢“楚王好细腰”的章华宫,如今居然建在了潜江市。1986年,湖北潜江龙湾发掘出一地下遗址,于是潜江市请来了一些学者作考证,说这一遗址即楚章华台遗址,以致于1999年出版的《辞海》,据此把古华容县城的地理位置也定到了潜江西南。据明清《监利县志》记载,章华台在监利县西北。“章台晓霁”被列为监利“容城八景”之一。据文物部门考察,监利周老嘴镇西3里天竺村有数平方公里的古城址,散有大量秦汉以前的砖块瓦砾,其地望与古籍章华台遗址大致相符,实证则尚待发掘。

那一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伍子胥、申包胥、春申君黄歇等,仍然在外流浪。苏州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就是苏州古城之父。在苏州,城门名叫“胥门”,河流名叫“胥江”。伍子胥在江浙一带,几乎被尊成了神一样的人,却在他的故乡容不下。哭秦廷的申包胥,也许至今仍在痛哭,因为他没能回家。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我们只能在电视剧中看到,然后轻轻地说一声:他好像是监利的人啊。

前几年,襄阳和南阳展开了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也有不少地方在争抢“西门庆故里”,在申报“孙悟空故里”,很是热闹。听着是有些无聊,但转念一想,做这些事的人大概也是为了当地的名气与经济发展吧。也许,是有些积极作用的。我们监利人不做无聊的事,但和监利有历史渊源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是不能拱手与人的。我们可以请专家考证,我们可以请教授研究,尽力去发掘,尽力来保护。

好在监利县有着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他们主动地做着发掘和保护的工作。这股来自民间的力量,让人钦佩!

知名作家、已退休的监利县人大副主任张俊纶先生,几十年来潜心监利县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他探究监利的古州国历史,编写《监利方言辞典》,整理、编辑出版清朝同治皇帝之师王柏心的巨著《百柱堂全集》,个人出版《王柏心传》,可谓呕心沥血!张俊纶,让世人知晓了王柏心,让王柏心作品得以留传。此后,我们监利可以自豪地向人介绍:王柏心,湖北监利人,字子寿,号螺洲。道光进士,官刑部主事。以经世之学独步江汉间五十余年。著有《枢言》、《导江三议》、《漆室吟》、《百柱堂诗通》、《螺洲文集》等。曾入张亮基、林则徐幕,与魏源、黄晃、左宗棠同为幕中奇材,颇有政治影响。

身份只是一名乡村医生的赖晓平,却是监利县历史文化遗产抢救的有功人士。他广泛搜集整理乡间插秧号子《啰啰咚》,请人排演,终于将这一极富监利特色的曲调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大声疾呼环境保护,他家门前的古重阳木,已近千年,在他的保护下,蓊蓊郁郁,成为监利一景。他在自己家的二楼,设立全国少有的私人农家博物馆,藏品丰富。而这些丰富的藏品,都来自于平日他走村串户留意收集斥资而得。他曾向国家图书馆、湖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监利博物馆等单位,无偿捐赠了大量文物,分文未取。不知那些珍贵的文物是否真的算有了自己好的去处?

《监利人》《大荆州》的主编安频先生,和年近七旬的编辑谢金城先生,一道为着监利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奔走呼号。他们研究大汉天子陈友谅,辗转江西、湖南、湖北多地,考证陈友谅事迹,在新华网等多家著名媒体发文,向世人宣告:陈友谅是湖北监利人!近期,他们在完成巨著《陈友谅》之后,目标又转向了监利的另一重要的历史人物朱才哲。朱才哲任台湾知府多年,是台湾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好官,台湾人民曾为他建有生祠。1984年监利县文化局干部孙必铨创作的以朱材哲为题材的历史剧《海峡情》,获得湖北省戏剧节银奖。之后鲜有人来专门研究,倒是台湾学者教授研究的多。如今,在朱才哲的故里,他的墓碑多次被破坏,如今也只剩下冷冷清清的小碑孤坟。

监利县统战部干部李光荣先生,是研究伍子胥的专家,发表过多篇权威文章。曾经,苏州职业大学教授、吴文化研究所所长吴恩培,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士后伍颖,湖北荆楚伍氏宗族理事会伍峰等人组成的伍子胥故里考察组,专程赴监利进行了考察,确认我县黄歇口镇伍场村就是伍子胥故里。我们监利人,是迎接监利先人伍子胥回家的时候了。李光荣先生还研究监利的红色历史文化,重点研究毛泽东同志“我失骄杨君失柳”中的“柳”——革命烈士柳直荀,很有成就。2015年11月,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核,李光荣著述的《毛泽东早年挚友柳直荀》一书,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监利县化肥厂退休工人谢均焱,研究明朝巡抚谢琏。谢均焱曾经专程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查阅《明史》中关于谢琏的记载,同时寻访了大量关于谢琏的古迹,也有一定的成果。

还有呢?还有更多的空白!

裴纶,1417年以湖广乡试第二名中举,1421年中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入探花、琼林。自唐、宋、元、明开科取士以来,裴纶是监利县学位最高的一位学者。监利县有裴纶文化研究会,曾经专门研究明朝探花裴纶。这是一种好的做法。但是,似乎带有家族性质,不利于研究,看到的研究成果不多。

汉朝胡广,历事六帝,入编《汉书》,章奏考试全国第一,曾任司空、司徒、太尉、太傅。可是,监利县关于胡广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兴盛于明朝永乐年间的程集明清老街的保护工作,听说2016年监利县主要领导亲自参与了,希望这次是个好消息,而不是面子工程,不是临时说说。

著名的离湖和屈子祠,我们的修整工作不知道什么时候落实?那屈子祠,我去过多次,总是破破烂烂的样子,让人心酸。

古容城八景,应该得到修复和推介。章台晓霁、锦水晴岚、轩井流霞、璇台涌月、鹤泽观渔、离湖读骚、泮宫撷翠以及南廓古梅,这是让古容城亮丽的八景,也是让今监利增色的八景。

除了古容城八景,还要注意保护一些文化遗址。柳关大溪文化遗址、福田大溪文化遗址、狮子山龙山文化遗址、天竺山遗址、章伯儒台遗址、王家老墩遗址、凤凰山遗址等等。

除了华容道的保护与发掘,还要注意其它古迹的保护与发掘。比如仓库垸、子龙岗、狮子山葫芦口、庞公渡、濯缨台、报国寺、汉寿祠等等。

汉剧界“学旦必学李”的李彩云,监利新沟杨林关人。似乎没有人研究。

红色历史文化研究也应该向深处挖掘。1988年县委宣传部老部长郑远志创作的《枪声再起》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让当时的监利人赚足了面子。除了修建好周老嘴湘鄂西革命旧址群,还应该修建剅口革命纪念碑、新沟嘴大捷纪念碑、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建军旧址等。除了研究柳直荀,还可以专门研究贺龙、周逸群、邓中夏、万涛、段德昌、崔琪、谢觉哉等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监利的革命足迹。

还有,很多,很多……

或许,有人会说:这其中的一些历史上的人与物,不一定是监利的啊;有些是监利的历史人物,但大概是个有“污点”的人物啊。

其实,我们应该用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些问题。我们不做无中生有的事,不做强打恶要的事。是不是监利的人与物,我们慢慢考证;有些有“污点”的人物,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总是给人以经验,又给人以教训的。

面对监利县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我们监利人要做的事很多。

我们的“肉食者”们应该有远见。我们无意批评官员们,他们的事情确实太多了,他们得抓更重要的事。但是,你们应该明白,任何地方的发展,总是用厚重的历史在支撑着,以当地的深远的文化在引领着,促进当进经济、文化、教育等等各方面的发展。

有不少的官员,对于监利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也是做过一些工作的。但更多的时候是被动的,带着“任务”的性质。上边要弘扬红色文化,于是改建了柳直荀革命烈士陵园,全力修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为了申报全国书法之乡,于是在监利县博物馆开辟了泛鹅碑廊,推荐“三王”(书法世家王遐举、王轶猛昆仲,加上王遐举之子王庆云合称“三王”)书法。见人家在做古镇保护工作,于是才想到了程集古镇。类似这种做法,不能算是长远之策。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明确指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面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我们监利人要反思自己!

我们监利民间,有着很多的有志之士主动地做着历史文化发掘与保护工作,但他们只是散兵游俑,没有形成正规部队。我们是否可以将专业的历史文化相关工作者与这些散兵游俑结合,让官方与民间两股力量形成合力。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到专业的历史文化部门去请专家,到相关大学去请专业教授。

监利县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我们监利人总是期待着有着远见卓识的官员规划,期待着优秀的专家学者指导,期待着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

我们深深地懂得,监利的历史文化,其实就是监利的品牌。监利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镶嵌在监利这座城的城门上最闪亮的珍珠。

长按.识别.关注

    陈振林,特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广州市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以文学养教学,以教学促文学。冰心儿童图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青铜骏马文学奖、麋鹿文学奖、吴伯箫散文奖、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大奖获得者;教育部认定中小学校图书馆图书作者,校园文化研究专家,教师培训专家。全国“四方杯”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评委,“原生态”语文教学理念倡导者与践行者,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全国各地进行语文教学、文学创作、校园文化、教师成长等专题讲座(讲课)60多场次。50多篇作品入选中、高考相关试卷,400多篇(次)作品入选各种选本。在《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月刊》等报刊发表教学文章320多篇;在《人民日报》《北京文学》《小说月报》《读者》等报刊公开发表作品近300万字;出版文集《阳光爬满每一天的窗子》《父亲的爱里有片海》等25部。系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作家,上海图书一等奖获奖作家,中国好故事获奖作家,百年百部故事经典作家,《北京文学》重点推出作家。《读者》《意林》《文苑》《百花园》《教师博览》等刊签约作家。

陈振林文字工作室

陈振林文字工作室,是一个语文特级教师的自留地,一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小作坊。原创高效撰写各类文字(报告、总结、交流材料,演讲稿,小说,剧本,策划书,广告词,企事业文化整体构思)。

(0)

相关推荐

  • 离湖滴水集 ღ 怀古吟今五十韵

    怀古吟今五十韵 ---这是一个海外游子,回乡游湖,用深情的爱,歌咏着监利古老而辉煌的历史:美丽的监利洪湖:游湖中偶遇初恋情人的百感交集:已及监利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段先锦 容城云梦曾封国,漕运卤 ...

  • 湖北监利早酒文化

    监利人大都是美食家,特别讲究早餐.早餐的品种丰富,除了常规的面条包子饺子等,还备有免费的各色小碟配菜,更有荤素蒸菜.火锅等,自然,就少不了酒."早晨酒一盅,一天兴冲冲".朋友三五成 ...

  • 【布山文学奖】年度荣耀之杨旭乐

    杨旭乐简介 杨旭乐,贵港人,贵港市作家协会理事.港北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贵港市金田起义研究会会员.中共贵港历史研究智库成员.喜欢历史.地理,工作之余热衷于贵港历史研究,关注本地乡土文化遗产,侧重地方文献 ...

  • 或洪湖或华容或潜江——说说监利县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

    或洪湖或华容或潜江 --说说监利县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 陈振林 前些天,湖南卫视拍摄少儿版<洪湖赤卫队>,他们将拍摄地点选在监利县.我很有些高兴. 我高兴,是因为之前是有些担心的.我担 ...

  • 紧急呼吁 ▏历史文化是城市之魅力 保护汉口洪益巷片历史建筑刻不容缓

    2020年11月,<汉口历史风貌区实施性规划>发布,12月7日,以"打造世界级滨水城市.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示范区.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的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启 ...

  • 【会议】塔吉克斯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会议在杜尚别举行!

    2021年4月10日,(杜尚别,夏冉译)据塔吉克斯坦国家博物馆的消息称,塔吉克斯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会议于今天在塔吉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举行.此举旨在加强对该国境内的历史,文化和建筑古迹的保护. 塔吉 ...

  • 昆明拟对这7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有你去过的吗?

    昆明市五华区博物总馆近日发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调查评估情况公示>,对东风云南汽车有限公司的老厂铸工车间.工模具车间.客车生产车间.零部件车间.原云南汽车修理厂办公楼及两处防空洞等保护对 ...

  • 数字考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

    随着计算机.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三维重建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数字考古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数字考古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方法日臻成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今年上半年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人像.面具和 ...

  • 漫步增城古驿道 品读历史文化遗产

    夏街古驿道保留着数座规模较大的祠堂,以及众多风格完整的古民居. 南粤大地,古驿纵横.绿水青山,鸟语花香.漫步在增城夏街古驿道,走在800米的麻石板古道上,"笃笃"作响,抬眼看去,石 ...

  • 历史文化遗产——鸡公山旧石器遗址

    发布时间:2013-12-02来源:荆州博物馆 1.地理位置 鸡公山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郢北村二组.遗址西南距荆州城约5公里,南距汉代古郢城北垣约500米,西北距楚故都纪南城约5公里.遗址 ...

  •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北京皇家祭坛—天坛

    14.北京皇家祭坛-天坛 入选时间:1998  地址:北京东城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在世界上享有极大的声誉.天坛与故宫同时修 ...

  • 赵其昌 ‖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火炕

    无可奈何,奚人在洞沟艰难地生活了三十多年之后,又在契丹的刀剑之下回归本土,他们走了,带走了生活用具.牛羊马匹等等--应该还有汉民族的文化,而他们却留下来一份对北方人民普遍造福的遗产--火炕,多少年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