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如何?延续600年的三个版本“捉迷藏”

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从爷爷朱元璋手里接过皇位之后,猛的一看帝国的版图上,到处是实力强劲的叔叔辈藩王,自己这皇位坐着实在有些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很是缺少安全感。

于是没过多久,在齐泰、黄子澄等文官班子的规划下,建文帝朱允炆开始着手削弱各地藩王的实力。但却因为进度太快,引起众叔叔不满,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号,一路攻城克地打到南京城内。

在如何处置建文帝的问题上,朱棣一下子犯了难,毕竟大侄子当了好些年皇太孙,皇位是从他爷爷朱元璋手里合法继承来的。而且自己当初起兵的旗号是“清君侧”,是要帮着皇帝清除身边的奸臣,法理上不能直接拉皇帝下马自己上台干。

所以,最好的局面就是建文帝自己把自己干死。这也是朱棣攻入南京城后,不急着拿下皇宫的原因。事态也的确如朱棣的盘算,建文帝在宫中放起了大火。

可出乎朱棣预料的是,这场大火更像是建文帝搞的烟雾弹,因为从宫殿的废墟中,并没有确切地发现建文帝的遗体。一位大活人就这么凭空消失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在历史上也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朱棣坐上皇位之后,也曾多次派人去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但都没有明确的寻访记录。数百年来人们对于建文帝的下落争论不休,至今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今天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有关于建文帝下落的说法。

最常见,也是最官方的一种说法,就是“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

大体意思是南京城破后,眼见大势已去的朱允炆一把大火烧了皇宫,朱棣的手下从宫殿里拖出了几具焦尸,并且指认其中一具就是建文帝的遗体。随后,朱棣官宣建文帝葬身火海,然后合情合理地登皇帝位,开启了永乐时代。

因为是明朝官方的记载,所以朱允炆自焚身亡的说法,流传还是较为广泛的。加上后来的皇位一直在朱棣一脉传承,从整个帝国的稳定考虑,建文帝作为一个政治人物的身份,在宣传和记录上,他都是“该死”的对象。

而且建文帝“自焚”,乍一看也是合乎情理的。古今中外的亡国之君,商纣王、后晋末帝李从珂、日本战国大名织田信长,在最后时刻都选择了自焚来保住尊严。

如果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么后世也就没有必要争论建文帝的下落了。但偏偏在《明史·成祖本纪》中有一句话:“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

皇宫里起了大火,但是建文帝却不见了。朱棣赶到的时候,找到的尸体已然被烧焦,已经无法辨认容貌,又怎么能保证就是建文帝的尸体呢?

况且从朱棣登基后,多次派人寻找建文帝下落的表现来看,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相信建文帝真的已经自焚而死了。

在登基当上皇帝之后,朱棣内心非常担忧。毕竟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如果有一天有人跳出来自称建文帝,那么朱棣就变成了谋权篡位的乱臣贼子,这种局面是朱棣最不愿意看到的。

这也解释了朱棣在登基之后,虽然一方面对外宣布建文帝的尸体已经找到,并且用一场隆重的葬礼彻底终结了建文帝的时代,但另一方面却在私底下,派人暗中搜索建文帝的下落,这个人就是户部都给事中胡濙。

胡濙对外公开的任务,是去各地寻访得道高人张三丰,但实际上却是搜查建文帝下落的线索,而且这项活动一干就是整整16年!

永乐二十一年,胡濙回京复命,“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朱棣连夜召见胡濙,二人相谈至四更天,胡濙才离开,朱棣的疑虑也是在这个时候被打消的。

两个人到底谈了什么,没有外人知道,但胡濙寻访的目的是寻访建文帝,回京复命之后朱棣的疑虑被打消了,那么最可能的就是胡濙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并且已经对朱棣构不成威胁了。

在明朝程济写的《从亡随笔》中,记载了建文帝出逃之后,出家成为和尚,在民间流浪的内容。各种版本的野史逸闻,也煞有介事地说什么朱元璋老早预料到文弱的建文帝干不过老司机朱棣,所以早就安排好了退路,让孙子干回了当年自己在皇觉寺的老本行。

只不过朱棣想要安心地坐稳江山,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肉体上除掉建文帝,如果胡濙找到了他,为什么朱棣没有动手除掉他呢?即便是朱允炆当了和尚,朱棣也无法保证他不会再次重现于世威胁自己。

更何况朱棣从来都不是心慈手软之人,他的铁血手腕在靖难之役的时候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了。找到了已经当了和尚的侄子,并且任由他在民间流浪,那么朱棣又何必要大费周章地去寻找呢?

所以建文帝出家当和尚的说法,站在朱棣和胡濙的角度,他们能放下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给充满隐患的建文帝一条活路?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于是,在建文帝出家为僧的说法之外,又产生了另一种出逃海外的说法。大意是说建文帝在逃出皇宫后,为了彻底摆脱朱棣的搜捕,选择远走他乡去海外隐居。

郑和率领船队远赴海外,相关目的在《明史·郑和传》中有过交代:“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方面是为了彰显大明国威,还有一方面就是去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从朱棣派遣郑和远赴海外的时间来看,不是没有这种可能。郑和首次远赴海外是在1405年,也就是朱棣登基后的第二年。明朝在经过靖难之役后,对国力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朱棣不顾庞大的远航开支,如此着急地派郑和出海,如果仅仅是为了彰显大明的国威,似乎显得太过于牵强。

但这种说法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如果建文帝流亡海外,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来看,他也只能到周边的一些国家。郑和率领的船队,最远曾到达了非洲东岸,关于建文帝的消息却一点都没打听到,如果不是郑和的能力不够,那么就是建文帝压根儿就没有隐居到海外。

除此之外,朱棣虽然在寻找建文帝,但是大多行动都是在暗处,一是为了掩人耳目,二也是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但是郑和下西洋,哪一次不是敲锣打鼓,船队浩浩荡荡地出海?如果郑和真的是带着寻找建文帝的目的,那么这场计划从一开始就要落空了。

总的来说,有关建文帝下落的三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但是又都很难经得起仔细推敲,即便是官方的“自焚说”,最后也加了一句“帝不知所踪”,让建文帝的下落变得扑朔迷离。

只能说,作为明初的顶层政治人物,建文帝的确已经在南京皇宫的那场大火中销声匿迹。如今距离他失踪已过了六百余年,留下那么点模棱两可碎片化的线索,后世很难还原出说服力较强的真相,因而这件事也只能成为历史上的一桩悬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