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观小”是山水画构图之核心大法,悟透此理,创作不难

导言:山水画创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难在用笔用墨,又难在构图布局。对山水画的创作有一定经验的朋友一定深有体会。许多未得用构图要领之人,虽然他们都知道一些构图法则,诸如三角形、S形、对称性等构图,他们是了解的,但就是创作出来的作品老是缺少一种整体感,总是让人觉得支离破碎,不是那么融洽。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懂“以大观小”的观照方式在构图上的作用,不懂得如何训练自己“以大观小”视觉思维。本文就此问题展开简单讨论,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多多批评指正!

关键词:山水画;用笔;以大观小;笔法;构图;

如想了解更多的书画笔墨知识和用笔技巧,点击加关注,下期更精彩!

专栏
山水画笔墨升级训练营
作者:山水弘毅xsy107
¥99
0人已购
查看

五代 董源《笼袖骄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传)

一、什么叫“以大观小”?

何为“以大观小”?

“以大观小”的说法,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摄性”的整体观照方式,其观照的终极目的是获得对宇宙万物的整全的觉知。

山水画中所谓的“以大观小”与中国文化中国的“统摄性”观照是一致的,要求画家在观物的过程中,不要把自己的视野固定死,不要以偏概全,要像大鸟一样翱翔在高空,俯瞰整个世界。以此来获得一种阔大的、深远的视野,从而达到对物象的整体性和全局性的把握。这种观看物象的方式是一种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的观照方式。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飞鸟在空中的自由自在的翱翔,它所看到的苍茫大地以及林木山川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坐过飞机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飞机在上万米的高空飞行,透过机窗所看到的地面山川,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视觉一直不停的在变换。而山水画的创作构图,就是要把个人的这种从高空往下俯瞰的生活体验间接的表现出来,在创作构图上就是一种自在的、从容的、自由的创作态度,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既可以把今天在这里看到的景象表现出来,也可以把很久以前看到的景象融合到画面,让人看了之后并不觉得唐突。

五代 董源《潇湘图》故宫博物院藏局部1

二、“以大观小”的构图方式,可以获得一种苍茫深远的无穷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这种“以大观小”整体性观物方式,超越了人类自身狭小的世俗处境所带来的那种狭隘、浅陋和自以为是。知道世界之无穷大而个体生命之如此小,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豁达与从容,提升了自身的格局和眼界,胸怀万物、收摄万有。

中国山水画的这种“以大观小”的构图方式,没有西画透视中那种视平线、视角、视距、灭点等等。画家作画时所处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在空中像飞鸟一样游观,也可以驻足在河岸沙滩,仔细观赏日出日落等等。因为山水画家从来就不是在一个固定位置上作画,山水画创作一般都是在家里完成,平时游览感悟,只是看,用心去感悟和体验,并把这种感觉默默印在内心深处,到实际创作的时候,就会凭记忆作画,画的是心中山水。

五代 董源《潇湘图》故宫博物院藏局部2

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方式,可以获得一种多维度的空间意识,不仅可以获得上下左右的常见视觉体验,还能很好的营造出远近高低的悠远意境。这种苍茫感、悠远感,与距离有关,这种距离不是仅仅是现实的空间距离,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时间距离。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这种“以大观小”的苍茫悠远意境的最好表达。

五代 董源《江隄晚景》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大千遺贈

三、结语。

总而言之,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方式,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摄性”的整体观照方式,其观照的终极目的是获得对宇宙万物的整全的觉知。可以获得一种多维度的空间意识,不仅可以获得上下左右的常见视觉体验,还能很好的营造出远近高低的悠远意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