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医的感触 || 作者 郑克选

我对中医的感触

作者  ‖  郑克选

作者郑克选,白银市会宁县人。农民,喜欢读书写字,有少量文章发表于期刊和网络。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推磨的母亲(外一首诗)》

中医是古代人们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通过诊疗实践,从而发展成了一套既完整又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祖国的文明起源于炎帝和黄帝时代,很早以前,人们常以“炎黄”代表中华民族的始祖。所以,我们国人的后代,称之谓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并用以表达一种团结友爱的精神力量。

据史料记载,早在4000年前,炎帝神农氏发明医药,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黄帝又称轩辕氏,传说中他教臣创造文字,医药。

鲁迅在《自题小像》里写道:“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中的轩辕便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指伟大的中华民族。“我以我血荐轩辕”其意就是,以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坚定的立场,我要用我的血来表达对中华民族的深爱和感怀。

作为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的《黄帝内经》论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症,诊断,论治等学说。以及养生学说和运气学说。中医认为,人在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相应”。

在《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一书中讲道,“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白话解释为,古时候的轩辕黄帝,在他将生以后,就很聪敏伶俐。幼年的时代,就善于辞令;少年时代,就有谦虚的作风和端正的品德;青年时代,就有忠厚的个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是在成年以后才当上皇帝的。明确的讲了轩辕黄帝在自幼就有端正的品德。民间曾经传说,轩辕黄帝幼小的时候就拣大梨子让给哥哥吃,自己吃小的。

所以,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是优秀而文明世界的。作为炎黄的每一位子孙,应感到自豪和荣幸。继承和发扬中华美德和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和义务。深入发展传统中医中药,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中医中药博大精深,不论在理论上,临床诊疗和药材分布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古人在医书上用朴素的辨证法思想,不但包括医学,尚在天文,历数和认识事物方面都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譬如:在《黄帝内经》里,将人和天地相比较,人身虽小,暗合天地。人体的变化离不开天时及地理的变化。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又曰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是相互转化和制约的。古人从理论上阐述了人体的对立统一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气候地区对疾病的影响和气候地区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等。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进行辨证施治,从而治疗疾病。在这点上是其它门类不能相比拟的。

在人的养生方面,有这样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个道,当然是医学中的养生道理了。其中指出,规范自己的饮食起居,保持言语的谨慎和适度的体力消耗,也就是不妄言,慎劳欲。这对调理心态,把握有规矩的生活方式方面至今有着参考的意义。

明朝最著名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历时30年,收录药品1892种。考证800多种医药著作,修改校订3次。于是,才有了这部伟大的药物经典。后来,《本草纲目》刊行不久,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等国。祖国的文明和传统文化经过无数人的艰苦奋斗,才有了光辉灿烂的今天。

在临床方面,明太医院编著了巜寿世保元》一书,对以后的中医治疗帮助很大,因为过去乡村医院甚少,一部分疾病主要靠民间医生诊治。

清朝乾隆七年(1742)清政府编纂了一部医学丛书《医宗金鉴》,二百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治疗疾病,并成为广大中医的必读之书。此书简明扼要,其中有些内容图文并茂,深受读者喜欢。当然,以上这些书籍只是万花丛中的一朵,尚有很多著作早已问世。

闲话医书,是想了解一下,我们的祖先,曾经付出的心血和留下的汗水。在治疗经验的积累上,每一句,每一行都来之不易。

在二O二O年,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里面,就有一篇中医认识疾病,诊断疾病的文章。题目为《扁鹊治病》是根据《韩非子·喻老》相关内容改写的,文中描写了神医扁鹊,仅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的望诊,观其蔡桓公病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病理变化。讲述了中医先治未发之病,从小病开始治疗的道理。蔡桓公不听扁鹊相劝,最后病死,悔时晚矣。这个典故告诉人们,疾病和错误应从小着手诊治和改正。一旦一步步错过,只能加重疾病和导致严重的后果。

早在六十年代,我母患有重症咽喉病,可恶的病魔将一个好人折腾地身衰体弱,几次穿衣落草,差点病故。我父多方求医治疗,但都无济于事。

后来,本村马先生(已故)见我父为我母治病心情迫切,可怜身患恶疾的母亲,见孩子们都还很小。便下定决心,不顾治疗双方存在的极大风险,倾心救治我母。

当时,我记得,一共到我家有三位村医,一位便是马先生(过去农村人常称医生为先生),其余两人一位姓张,另一位姓赵,他们两个在马先生的指导下,让我父准备了两个铁锅,然后带着药料和柴禾,找了一个偏僻宁静的地方,用火蒸法配治中药。中药烧蒸成功后,成粉状,药粉呈黑黄色亦可制作为丸,丸如人丹大小一般。然而,第一次他们失败了,马先生懊丧地领着张,赵二位村医回到我家。第二天又去那里重新开始二次配制工作。这次他们成功了。马先生拿着制好的粉沫和药丸,高兴地回到了我家。

父亲按照马先生的嘱咐,用木制细管给母亲咽喉部位吹药,并给母亲按时吃药。用药数日,母亲恶疾立减,一月后咽喉恶疾完全消退。远近亲友闻之,无不赞叹和惊异。

先生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妇科不孕不育之症,凡去拜访求治,治愈者十之七八。后来有医者惊异,问马先生何故,先生笑道,熟尔,此技无它,惟熟。克天下之难事者,无它,惟熟。正如医书上讲的,医者,书不明则理不知。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先生深领医学理论之要点,灵活运用,巧妙施治,理论结合实践,治愈了数以百计的患者。赢得了无数人的好评。救死扶伤,功德无量。

2010年前后,我在外地一个小城镇打工,期间我身上出现红色风疹块,经医院皮肤科医生检查,病名为荨麻疹。在该医院来回奔波多次,均未得到好转,加之,当时那个偏僻的小城镇医院皮肤科医生少,主治医生外出进修。我多次求治但也无法根治。后来我走进一家药店,说明了病因病情。药店老板是一位女士,听她讲其父是一位市级中医院退休老中医。她打电话询问了其父亲,便取了一盒中成药给我,说这种病中药疗效最好。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拿回家,谁知一盒药丸吃过,病情大有好转,我立即又去买了一盒,吃完后,荨麻疹全退,消失地无影无踪。

从此,我更加佩服中医,闲时便翻着看看中医书籍,作为一种爱好,了解一下其中的道理。在今年新冠病毒诊疗中,祖国的中医药又发挥了重要作用,连外国人都对我们刮目相看。

佛山市中医药防治呼吸道传染病专家组组长、佛山市中医院肺病呼吸科主任简小云介绍新冠肺炎防控知识。

我作为一个非医药人士,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身份,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触,从而抒发对中医的赞美心情,抒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也表示感谢已故马先生的恩德。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骄傲。

祖国的中医中药是一捧泥土,纯真清香。是一轮明月,高尚圣洁。更是一首美丽动人的诗歌,波澜壮阔,流传千世。

写于2020年12月初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