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清朝兴亡风水大源
“
东北为清朝龙兴之地,顺治入关后,即以满洲兵组成的驻防八旗留守盛京沈阳。八旗与满洲将士休戚与共,命运相连。
——桐源居士
永陵属长白山支系的龙岗山余脉,地貌类型属于构造侵蚀的中低山区,总的地势倾斜为东高西低,由东、北、南向中间倾斜,而又向西和缓渐次降低。顺苏子河谷向西至荒地村河段处,为境内最低点,海拔仅128.3米。与钢山主峰对照,形成了东、西两地1218.7米的巨大相对高差。
新宾境内东、西两地的巨大高差,在永陵现地浑然不觉。非但如此,在陵外河岸看陵,陵地低洼堪虞;在陵内看山,则四围皆平,前砂匍匐,不觉其高。这正是风水宝地藏风聚气、尊卑井然的一大特征,永陵尤为明显。
永陵俯瞰
东西一字排开齐头并发的南下山脉,除八道沟生出的一路为左翼护砂外,共分9路。其中,真龙大脉居于左起第8路山列中。
9路南下的山脉,除龙脉所在的一路外,宛如皇上统帅的8路大军。皇帝需要帐幕、旗帜。永陵后倚的启运山,正是临水而扎、迎风飘扬的一面龙旗。在清初立国战争中,满人的八旗劲旅在黄龙旗统率下,是那样的气势如虹。
永陵卫星摄像图
龙旗、9路、八旗,现实与风水相通相合,真个是无巧不成书。风水永恒的魅力,亦在于其不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包括事前的预示和事后的警示。
1583年,努尔哈赤袭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统一了女真(满族)各部,逐步建立起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满族)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创制八旗促进了女真(满族)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使来自不同地区、力量涣散的女真(满族)部民凝聚为组织纪律性很强的社会整体,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八旗因此成为努尔哈赤成就霸业的一把利刃。
作为清代满族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初建时仅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军。
顺治七年(1650),顺治帝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由自己亲自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变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时加强上三旗的实力。
前期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二种。清朝中叶以后,又有汉族地主自募自练的团练乡勇。
后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由于八旗长期由政府供养,游手好闲,不习武事,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在镇压太平军时屡败,于是南北各地地主团练武装迅速发展,湘军、淮军、楚军等应运而生。光绪中叶后,新军成为主要的国防力量。
终清一代,“首崇满洲”(又称“满洲根本”)是清朝的既定国策,八旗是大清政权的权力基础和象征。
作为统治族群和八旗军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满洲人尤其被历代皇帝视为国家根本、朝廷柱石。满洲将士为清朝定鼎中原以及之后平三藩、灭回部等立下汗马功劳。
晚清的八旗子弟兵
对于那些率领八旗子弟建立拥戴、征战之功的王公大臣,朝廷也“回馈”给他们以特殊荣耀。发端于清初、定制于乾隆的“铁帽子王”,清朝皇帝前后一共封了12位,允许他们世袭罔替,配享太庙。
东北为清朝龙兴之地,顺治入关后,即以满洲兵组成的驻防八旗留守盛京沈阳。八旗与满洲将士休戚与共,命运相连。后来八旗腐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清朝随之衰亡。
(待续,本文选自《千年堪舆——二龙争珠》第三章“扬鞭策马”。)
作者丨桐源居士
图片丨桐源文化、网络公开来源
欢迎点赞、转载和转发,谢谢!
点击下方感受更多风水案例
桐源居士著作
你可能不懂风水,但不会拒绝风水
学习传统文化,从你我做起
版权所有,更多桐源文化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