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泰山土著登泰山
作为地道泰山人,总有朋友很好奇地问起本地人生活在泰山和对游泰山的感受。今应朋友要求整理了几篇文字,谨为个人所见所思,管中窥物,也算对朋友们有个交代。
本地人登泰山一般来说有两个目的:一是上山烧香还愿,二是随心所欲闲游。
【香客】
上山烧香是老习俗了,前些年以乡村老年人居多,近年来香客杂陈,穿金戴银的本地大小老板居多,其中也不乏时尚媛郎。祈保平安,求财盼富,人之常情,“泰安”嘛。
在山道上你偶尔会遇到乡村来的老大娘,她们会很执着地一步一步登到山顶,去朝拜心目中神圣的“泰山老奶奶”。正如李健吾先生在《雨中登泰山》中所描述:“一位老大娘,挎着香袋,尽管脚小,也稳稳当当”。此形象多年如一,看来虔诚做事也是永恒的一种状态。
如果你遇到几位头戴耳麦,衣饰前卫的年轻人,他们正在神像前跪拜,你应该会意一笑。人本向善,这就是寄托美好的一种方式。
如果你遇到一位怀抱着两三米长,钵口粗细的物件前行的游人,不要疑惑,他不是建筑工地的打工仔,他是老板,他抱着的也不是建筑材料,是“巨香”,而他此时的心态,是“巨”虔诚。
泰山人民受神灵佑护,国泰民安;泰山诸神灵享受着如此旺盛的香火,善哉,善哉。
【闲游】
居住在市区的泰城人一早一晚登山健身或随心闲游是一大乐事。融此二事合一便是到山里挑泉水。
天未亮,在朦朦晨光中,淡淡路灯下,你会看到一位从山里挑泉水归来的老人,一副小巧玲珑的扁担,两只塑料桶,老人挥动着双臂,大踏步走着,任扁担在肩头一颤一颤的,极有韵律的跟着老人脚步前行。随着老人远去的身影你开始为老人遐想。老人在家里肯定有一泥炉,一把打了梮子的紫砂茶壶。老人到家后点上泥炉,水壶里煮上刚挑来的山泉水,然后半躺在榻上,或掩目小憩,或嘻戏儿孙,何等悠哉......
在山中本地闲游者与外地游客很好分辨。背着行囊或神采奕奕上行或略有倦色的下山者自然是各地游客,而一身休闲装束漫然踱步或运动装碎步急登者便是土著人士了。在柏林从中,你会看到舞剑的老者;在柏林旁的山岩边,你会看到正在压腿的壮年人;在寒冷的冬季,你甚至会看到只着运动短裤背心的长跑者,而在另座山头的水库里,不乏真本色的冬泳者。
【个人对游泰山的体会】
游泰山最大的乐趣是拾级而上,率意而为。你可以细细把玩道旁柏树下林林总总的碑文、石刻,饶有兴趣地研摩下古朴文字与浓厚的历史典故;你可以偶而撇下盘道,一头扎进旁边的山林,说不定在哪片山坡上你会发现一株奇异的花草或一块浑然天成的泰山石;你可以跟质朴的山民讨上一杯山泉水,跟他们谈上几句,他们会很乐意告诉你关于泰山的人文轶事;你可以停足久驻某座道觀,查看已褪色的古墙的朱红,触摸已千古的苍柏的质感;你可以自己静静地躲在一个无人山坳里,在树下,在水边,体会下山的大,或体会下自己的小。“清楚地认识到我的微小,我的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汪曾祺《泰山游记》)
附:李广田先生在《山之子》中对泰山香客的相关描述
......他们三个一帮,五个一团,他们用一只大柳条篮子携着他们的盛宴:有白酒,有茶叶,有煎饼,有咸菜,有已经劈得很细的干木柴,一把红铜的烧心壶,而“快活三里”又为他们备一个“快活泉”。......等到下午两三点钟左右,是香客们下山的时候了。他们已把他们的心事告诉给神明......于是他们像修完了一桩胜业,他们的脸上带着微笑,他们的心里更非常轻松。而他们的身上也是轻松的,柳篮里空了,酒瓶里也空了,他们把应用的东西都打发在山顶上,把余下的煎饼屑,和临出发时带在身上的小洋针、棉花线、小铜元和青色的制钱,也都施舍给了残废的讨乞人。他们从山上带下平安与快乐在他们心里,他们又带来许多好看的百合花在空着的篮里,在头巾里,在用山草结成的包裹里。
(本文荣获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