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后人:走过都江堰
走过都江堰
江西 南丰后人
曾经读过《荀子·哀公》里的一句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思是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最近,我有幸参观了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又加深了理解。
遥想公元前多少年,位于长江上游的岷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急,滔滔不绝的洪水流到一马平川的灌县(现为都江堰市),常常冲决堤岸泛滥成灾。干旱时,庄稼歉收,人们在饥饿中挣扎;水涝时,江水肆虐,蜀州就成了一片泽国。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名篇中“人或成鱼鳖”的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公元前256年—前251年,李冰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身为一郡之首,当土地遭受洪水灾害,百姓在苦难中挣扎,他寝食不安,从高深的郡府走出来,遍访城乡先贤,考察地形水患,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测算实践,终于制定出“分水而治”方案——发动万千子民采取“分水鱼嘴、外流内灌;筑飞沙堰、防涝排沙;竹笼填石,科学高效”等办法,驯服了狂妄的洪水。
前不久,我们慕名造访都江堰。从“宝瓶口”到“飞沙堰”再到“分水鱼嘴”,在当地导游的解说下,边看边问,一步三回头。时当汛期,震耳欲聋的江水遇到坚固的鱼嘴堤,便乖乖地一分为二,然后经过宝瓶口,流向成都平原,滋润着万顷良田。我们知道,都江堰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实现了“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既使成都平原免遭洪涝灾害,又保证了农田灌溉丰收。自从有了李冰的杰作——都江堰,广阔的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直到今天,天府之国的黎民百姓仍然在享受着李冰的恩泽,据中国旅游网发布《2018年旅游景区报告》,十大热门的世界文化遗产景区,都江堰位列第一,2018年,都江堰全市旅游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4亿元。
李冰护佑一方百姓,百姓自然记得他,正像都江堰风景如画的林荫道上,浇筑的诸葛亮、丁宝桢等十二尊铜像,他们都是前赴后继的水利功臣,人们永远缅怀他们!
翻阅老家衢州的水利史,我们了解到:郦道元勘地掘井;杨炯殒命解民困;龙游建立“江南都江堰”——姜席堰;浙西常山历史上为“土多砂砾,霖则易溢,暵则易涸,势已难矣”,历朝历代的贤良忠臣都把兴修水利作为大事,史载“洪武二十七年,差官行县,遍历乡村,率民修浚”;万历七年,“知县张斯轼从民情,先后筑成(官坝)之,环抱县治,以固风气”;还有清顺治年间,常山知县项时亨同情百姓缺水之苦,尽心尽力尽责,在三合溪以西的南门溪上筑坝引水,这就是县人津津乐道的“项公坝”……
由此,我还联想到常山县城郊的傥溪桥。该桥未建之前,常山至江西婺源和安徽等地,都用渡船在此摆渡行人和物资,每到春夏雨季,江河暴涨,渡船颠簸覆没时常发生,丧命、沉物者在所难免。如此险象环生的溪滩,被一个徽州落户常山的生意人——方文彬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中,落实到行动上。
方文彬夫妇在县城开一爿豆腐店,由于经营有方,几十年下来置办田地数百亩。他耳闻目睹渡船翻沉之后,立志在傥溪建造一座大桥,于是在1903年变卖良田500多亩,用于建桥,由于工程浩大,他劳累得病,临终还招呼妻子到床前,要求他们务必把这座桥建成。方夫人默默牢记在心,顷其所有,终于在1907年将傥溪桥建造完毕。常山县衙还专门送上一块“尚义家风”的匾额,以颂其德。
据介绍,都江堰每年都要进行“岁修”,践行李冰的“深淘滩,低作堰”六字真言,以此纪念李冰。同时,在李冰父子的生日期间,百姓们扶老携幼,带着祭品,祭祀造福于他们的李冰,以表达对李冰的敬仰。
衢州是个包容的城市,历史上就建有《名宦祠》、《乡贤祠》等,将历代乡贤树碑立传。比如常山记载赵鼎、范冲、魏矼和翁蒙之“四贤”功德的《四贤祠》,历经数百年,屡毁屡建,先建在黄冈山,后建在白龙洞,再后建在石崆寺的赤雨楼下,可见县人对“乡贤”的崇敬。
时在当下,我们是否也该像都江堰那样,在慢城的大道上,或者在乡贤馆内,把乡贤请回家呢?!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南丰后人,祖籍江西南丰,后迁入浙江,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