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盘长租的女人:她如何创造爆款公寓?

专访丨旭辉领寓总裁 张爱华

统筹 / 戎青青

主笔 / 戎青青 王永鹏

11月,清冷的上海,我们在虹桥旭辉总部采访到了张爱华。

她本是国内陆产圈屈指可数打拼到“一把手”的霸气女总裁。这两年,她又多了个新抬头:旭辉领寓创始人。

领寓是借着国家政策东风起来的长租公寓项目,区别于国家队、创业队、酒店队,业内人士把它归类为“地产队”。

截止目前,这家公司已经确立了细分化的3大产品线,5万间房源(管理规模)也在全国20个城市落地生根。

曾有人预言,旭辉领寓或将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长租公寓公司。毕竟,这是最早一家明确提出来2021年IPO上市的公寓企业。

背靠千亿身价的大房企旭辉,张爱华几乎没有任何架子,她自称“还是个创业者”,也确实保持着创业的姿态。

在公司熬夜坐镇开会,频繁出席各地重要场合,随时拿起手机发送语音指导工作,早已是她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

作为女性,她时刻保持优雅妆容。作为母亲,她已两年没有去给女儿开过家长会。作为团队领导,她不得不时刻把自己的战斗力维持在最高值。

杀进长租公寓行业两年,她说自己从不后悔,却也不否认这的确是“一个精细化运作的苦活累活”。

△ 腾讯房产·南方楼事对话张爱华
 拼

第一眼见到张爱华,就直觉她是个很拼的女人。修身西服套装显着一股干练,说话直率且有温度。

忙到凌晨2点多才睡的觉,早上9点就光鲜亮丽地准时冲到了办公室,她热情周到地跟我们介绍公司发展近况。

在助理的“逼迫”下,她抽空才喝了感冒药。

“基本上创业比之前忙了近2倍,以前还有时间去训练,跑跑步。现在都没什么时间了。”

在上周某跑圈组织的马拉松活动期间,张爱华还在朋友圈转发了跑友们的推文,并遗憾表示,自己虽然报了名,却有事错过了这场最美风景里最美的马拉松。

从不爱运动,到一度把自己的身体训练达到二级运动员水准。

业内朋友都敬称她,是“一个敢跑戈壁滩的女强人”。

不过,现在处于创业阶段的她却没有业余时间了。最忙的时候,她一天的睡眠时间只有4个小时。

“比如这一次去了趟美国,除了我必须要做的事之外,刨除睡觉、吃饭的时间,我全部都在工作。”

 稳

在地产圈摸爬滚打20多年,张爱华的商业逻辑非常进取。

奋斗20年,一路爬到地产总裁位。两年前,刚开始准备转型到新行业当创业者时,张爱华笑言,除了旭辉方的人,没有人支持她。

"折腾成本太高,代价太大。你要舍弃原先所有东西,彻底改变自己。更重要的是,从地产的角度看长租公寓,看不到盈利空间,风险还特别高。”

但她还是义无反顾的一头扎进来。

“跑戈壁让我意识到,原来人的潜能是不断被激发出来的,只有更高的目标,让自己有新的尝试,不给自己太多限制,才会有新的可能性。”

财富和行业资源的丰厚积累,让张爱华在安全边际里还有底气去冒险,去重头折腾一番。

“大不了回归职业经理人我也能生活。我内心还是有一种的强烈的渴望,去成就十年后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所以我愿意拿之前的东西去换未来更大的可能性。”

张爱华口中的更大的可能性,便是领寓从最初起步阶段,就规划好的后续的未来大计:5年做20万间房源,然后IPO上市。

战略目标很明晰,就是以包租模式切入市场,建立品牌,打磨运营能力,未来向“轻”和“重”的两端去走。

目前行业普遍流行的包租模式,在旭辉看来只是品牌培育期的需要,未来还会向资产管理、委托管理方向发展。

“包租、委托管理、重资产,这三块我们希望能达到1:1:1的比例。”

她主张“有质量地发展”,严格控制拿房成本,不合规的项目碰都不碰。

“领寓有严格的拿房标准,其中最重要的2个指标:一个是IRR要达到15%以上,一个是在签约年限的一半以内要回本。一个直接影响现金流,另一个则决定你的利润空间。”

而对于那些流传在长租领域的互联网概念,她也直言不讳,虽然也希望把长租公寓当作“入口”,最好能打造一个科教、文创、办公、社交、娱乐包括社区市集都在内的生态圈。

但短期来看,算账才更重要,投入与产出要成比例。

花样可以有,但不宜过度放大,更不能本末倒置。

“最重要的是解决年轻人的居住需求。行业回归本质,就是通过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

采访当天,旭辉领寓正式发布了1.0产品。这背后,是张爱华带领的的产品团队两年时间里不断地研发和打磨。

在张爱华总的细心安排下,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产品实验室。

令人意外地是诞生仅两年的领寓,竟然已研发出博乐诗、柚米寓、菁社3大条产品线(占比为1:8:1),7大品类,包括人均5.5㎡最小创新户型在内的20多个户型产品。

从1000元的生活单元到12000元的高端居所,张爱华强调,旭辉领寓的口号是“租得起,住得好”,所以他们打造的都是不同品类里的中高端产品。

负责产品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要安顿好客户,首先要提供市场普惠的产品。他们设计每一款产品都会先“设计它的价格”。

比如,那些夺人眼球的13㎡、17㎡左右的创新小空间,带独立卫生间和简易厨房操作台的一居室,强收纳的时尚空间,全部的设计初心就是给年轻人提供一些更高品质、更高性价比的选择。

“只需要同行80%的面积,我们就能实现同样甚至更多的功能,成本也就缩减了20%。我们更愿意把这个价差做品质提升。事实上,我们的租金仅是同等面积竞品的9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目前,旭辉领寓的产品团队人员已经从最初的几个人扩张到30余人。

对于领寓这个团队,张爱华几乎不错过任何机会去强调她个人主张的“三心”价值观。

“未来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想要在长租公寓稳定发展,一定要有三心:耐心、细心和爱心。”

她认为,一个行业发展至少二十年的历程才能走成熟阶段。所以,要想在长租公寓市场立足,大家要有足够的耐心,看长远。

而精细化运营,则是这个微利行业的发展的王道,对每一个环节细致把控,练好“内功”非常重要。

要想沉下心,激励机制的设置分外重要。

目前,旭辉领寓团队已有近600名员工,以张爱华为首的创始团队,都是旭辉领寓的一级合伙人,占股比例相对较高。

在张爱华的设计里,未来领寓要做到包括门店团队在内的三级合伙机制。现阶段,门店团队只要超额完成目标就已经可参与部分分成。

高成长、大平台,这是张爱华给近600位小伙伴最有爱的许诺。

作为一个职场女性,同时,作为一位母亲,她太了解有许多人对脚下的大城市充满热爱,却又夹杂着放弃与离开的无奈理由,她希望用自己的产品给年轻人一个拥有美好租住生活的权利,把爱心与温暖传递给年轻人。

残酷竞争的商业底色,本是人人逐利前行。女性企业家虽已适应强势,但她那柔软一面,却又往往体现在细节中。

 采访实录

Q/南方楼事总编戎青青   A/旭辉领寓总裁张爱华

Q
一开始为什么会选择进入地产行业?
A

我96年进入地产行业的,地产做了二十年。几乎把这个行业的萌芽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顶峰期全经历过了。

刚入行时才毕业,当时有几个工作方向可选择:去设计院画图,去施工单位做成本结算之类的工作,还有一个机会是去地产公司。

那个时候地产开发刚起步,我最简单的想法就是,能去甲方就不要去乙方。地产属于甲方,甲方总归是在上游,其资源掌控能力、分配能力相对较强。身处上游,机会自然也就更多一些。

事实上,当一个行业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你只要去努力,只要有意识地区发展,你的机会确实比其它传统行业多一些。现在反过头看,这个思路是对的。

Q
你最早期喜欢地产这个行业吗?我觉得地产相对更重一些,男性色彩也更多一些。
A

早期其实没有太多的感觉,我属于“干一行,爱一行”,而且做事情往往越做越喜欢。工作,需要自己去调剂状态。只有比较喜欢,才会不觉得累,即使付出比别人多,你也会觉得很正常,因为你喜欢它。

地产行业流传一句玩笑话,“女人是当男人用的,绝对不会当女人用的。”尤其在初期奋斗阶段,天天都在搞“夜总会”,其实就是夜里董事开会,天天加班加点,业绩挑战非常大。

对我来说,公司和职场只有管理者和职工,不会刻意区分女性和男性。当然女性来说,特别是进入精细化运营的行业,不管是耐心还是细心,都会相对好一些。这是优势,我没有想到什么劣势。

我个人的管理风格也不讲男女,偏教练型。我会充分授权,希望下属们能够承担自己相应的职责,同时鼓励他们去做好他该做的事情。

社会其实很平等,只是传统观念影响下,一些女性不愿意过多承担更多的压力,不愿意跨到这样一个行业与男性激烈竞争。相对来说,女高管比例会少一些。但这都是大家自己的选择。

Q
前两年你转型做长租,是不是在地产行业碰到了发展的瓶颈?
A

瓶颈谈不上,其实在别人眼里,一个女性能在地产行业做到总裁,挺好的了。

我们公司当时在寻求一些转型,从地产商转型作中产阶级的生活服务商,转型中难免许多新挑战。正好这个过程中,我去参加戈壁挑战赛,会想很多自己有过的想做但没做的事情,会想到十年后的自己,如果按部就班,那生活状态会是什么样?

也许我还是一个地产公司CEO,可能也会有一点成长,但是对人的潜能挖掘就进入了缓慢阶段。对照跑戈壁这几年的经验,我明白需要有更高、更新的目标,人才会逼出自己新的潜能。

我原来是个不爱跑步的人,根本不会想到自己可以跑马拉松,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成绩可以达到二级运动员水准。后来,我竟然还可以去跑戈壁,还可以参加A队的挑战赛。这会让我感觉,不自我设太多限制时,才能看到更多可能性。

Q
长租公寓是你主动去接触的吗?有没身边人反对你转型?
A

缘分巧合,我偶然得知公司在主航道之外,也在考虑新的市场,找一个与地产有关联性的新赛道。

2015-2016年,政策已有一些暖风,当时一波创业公司也起来了。他们认为这是个好机会,未来地产销售增量市场到了顶峰时,势必会趋同发达国家,大概率会进入租售并举的阶段,会有一个新的赛道出来。

但是长租公寓行业客观来讲,特别从地产圈的角度去看,会觉得很难做,看不到怎么赚钱。

所以,身边一些理性的朋友,或者事业交集比较多的人,基本上很难听到支持的声音。他们的态度就是,“为你好,你不要折腾”。

Q
长租领域创业这两年,有没有曾经有一丝丝想过退缩的时候?
A

目前还没有。

长租公寓与地产,我现在回过头去看,完全是不同的两个行业。经营逻辑不一样,地产特别在早期,更多需要是一种资源整合能力,在把握好投资机会之后,相对大开大合地运作,对精细化的运作程度要求没那么高。当然,现在地产也正在往越来越精细化走,越来越重视产品与服务。

而长租公寓市场还不成熟,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只能靠自己去找方向。找对了就越走越好,盲目跟风,别人怎么做你也怎么做,可能就被带沟里去了。

这是个特别考验自己的过程。特别在探索哪条路才是正确的时候,会有点儿纠结或迷茫,但是不会想到退缩,也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Q
截至目前,来看领寓这两年的成绩,你满意吗?
A

满意多一些,当然也有不满意的地方。

满意的点,一是目前我的整个团队组建完成,跟行业去对标,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

二是领寓从一开始战略就比较清晰,这让我们很坚定,少走弯路。我们要成为全球化的公寓领先品牌,让年轻人的生活更美好,5年做20万间,然后IPO上市。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我们的战略定位是以包租切入市场,建品牌打磨能力,未来一定向轻和重的两端去走。

三是商业模式相对清楚。我们进来时,行业热度已经起来了,大部分是包租模式。我们针对美国、日本这些成熟市场进行研究后发现,包租模式不是说不能盈利,但是挑战大,承担的风险大。

我们希望领寓未来能向轻和重的两端去走,想借鉴美国的资产管理的模式和日本的委托管理的模式。

我们不过度注重短期包租挣多少钱,而是要树品牌,有一定规模,打磨产品和能力,往着未来要走的两个方向努力。重资产方面,我们有天然的地产基因,有资产管理优势,所以很早就发了REITs,初期就收并购了很多的资产。轻的方面,我们有意识地打造一些品牌,并开始做委托管理。

四是我们的产品研发已经迭代了好几次,速度非常快。公司的战略、商业模式最终都是需要通过产品来落地,这一块承接相对来说做得比较好。

基本上这几个维度,我们一直坚定地在自己认定的方向上去走的。

Q
如何看待近期发生行业负面事件,比如资本推高房租、甲醛问题等?
A

长租行业出现负面问题,从业者都不希望看到,但是有时候也是坏事变好事。因为行业虽然政策暖风频吹,可落地时的一些监管措施并没及时到位。这些负面会推动政府更快立法或加强监管力度,比如最近推出来联合验收,以前就没有这一项。

领寓从一开始目标就是要IPO上市的,所以对自己要求比较高。不合规的、报建风险大的坚决不碰,我们主张有质量地发展。

从初期我们就认为这是一个长线的投资,长租公寓一个精细化运营的非暴利的行业,要靠精细化运作的苦活累活,才能产生效益。一旦拥有核心竞争优势,未来的回报也是长期且稳健的。

如果刚开始就急功近利,用资本或是通过金融不断放大杠杆,然后跟行业不匹配,或是用高资金成本的扩张模式去推动规模的快速扩张,都是有问题的。

Q
当下算不算长租行业的大洗牌期?
A

现在看出现问题的公司的比例,还不足以算是行业大洗牌。我觉得只是个别现象。

现在那些爆出来,只能说自媒体太发达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全出来了,在过去可能都没几个人不知道。

好几家都是资金流出了事。因为企业的现金流是生命线,现金流比例控制很重要,一定要跟业务去匹配。

Q
开发商似乎更对集中式公寓感兴趣,但为什么没看到其它大量社会创投资本进入到这个领域?
A

开发商不缺钱啊,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

不过进入到长租行业的开发商,还确实都是大几百亿或者上千亿的大企业。像旭辉,接近2千亿规模的企业,拿1%做长租公寓,我们不会像创业公司那么着急,说一定要在A轮、B轮马上拿到多少钱。

而且,既然开发商要做这件事,与其让别人投资,不如自己投资把它做好。可能一些投资人投一两亿,却要占很大的股份比例,不划算。这个心态也是企业的实力决定的。

另外就是机制问题,大部分的企业没有外融资的条件,只能在体系内孵化。而一些企业是有独立融资的能力的。比如旭辉,我们不会初期去做,但未来我们会考虑。

Q
听说长租公寓行业有个临界值,你认为达到多少万间后才有可能在盈利、竞争壁垒方面实现安全?
A

我个人认为集中式公寓10万间是个门槛。分散式公寓会更高,因为它们租期较短,需要平台。

长租是微利行业,你的后台想要分摊,当然需要一定的规模。10万间,如果聚焦在少数的几个大城市,不太分散的话,你在每个城市都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而作为一个“中频消费”的行业,在客户心目中建立品牌形象蛮重要,慢慢又会形成良性循环,带来更低的获客成本,更好的出租率,这也是基于规模带来的更好效益的体现。

比如我们现在已经做到了上海的第一,慢慢打磨以后,在客户心目中也逐渐建立了品牌形象。

Q
领寓5年20万间的计划目前完成了多少?
A

今年是第二年,我们每年都以翻倍的速度在增长。第一年做了2万间,今年新增4万间,明年的目标是6万间左右。

Q
有没有进城中村?
A

城中村业态也有,但我们比较慎重。因为要看改造的投入、拿来的地租,以及未来的租金是否能匹配。客观来讲,城中村能满足我们要求的并不多,但是少量的也有。比如武汉、杭州,也有类似产品落地,我们不会刻意地说一定要去发展城中村。

Q
长租行业未来会像滴滴、摩拜那样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吗?有没有可能哪家公司能做到一家独大?
A

分散式可能有出现一些头部企业,运营方式不太一样。但集中式公寓类似地产行业,可能不会做到哪一家能特别独大。

你看地产原来几万家,后来缩小到几千家,现在往头部在集中。地产百强都活得挺好,头部几家很好,但是排名几十位的也各有自己的特色,而且一些区域性的地产公司也很好,有些只深耕一两个城市打磨品牌和形象,打造核心竞争力,也都活很好。长租公寓未来格局大概会像这样。

Q
领寓现在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
A

第一,我们具备地产系的几大明显优势。资金、资源和整个产品的开发能力,都是天然具备的。当然我们也不仅仅依托旭辉,比如资金端,我们要自己发REITs,形成市场化的金融运作平台。比如产品端,我们打造出自己的领寓实验室。这方面,对比地产系的其他公司,我们既集成了已有优势,又做到了更上一层楼。

第二,运营能力和机制。得益于地产基因,我们在发展中会自动规避掉一些弱项。从一开始我们就打造一些独立的创新机制,比如合伙人机制,目前已吸引到许多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加入,也弥补了之前地产行业没有的一些运营经验。

Q
长租公寓都有一些增值服务,如网购、家政等有意思的服务,领寓这方面发展的怎么样?
A

我知道您讲的哪一块,增值服务或异业合作的收益。

我个人不反对做这些事情,但我觉得不能过度放大,不能本末倒置。别忘了你主要解决年轻人的居住需求。现在的互联网产品太复杂了,他自己其实上网什么都能买到。

长租公寓的入口不错,因为客户会在线上频繁地与你发生房租、水电费之类的交易,线下的管家、店长不断提供服务后,他们也会与你建立信任关系。支付+信任,你这个平台上重复消费的概率就会大。逻辑是通的,但一个企业的初期,不能过度放大这件事情。

投入跟产出要成比例。比如我们才1万多间,你服务的客群还没有足够大到让你投入团队去做这件事情。短期来看,重点还是做好我们的空间,比如我们会把公共区域的大堂结合咖啡吧来做,方便租客阅读、休闲,我们也有无人超市、有人授课的共享健身房。

我不求多,一点点去做起来。

Q
领寓未来在轻重资产的配置上,有怎样的目标?
A

希望在5年内,现在是第2年,明年是第3年,包租比例逐步降到只有1/3。往后2年可能没有包租,但是前期积累的包租,以后周期10-15年还会存在,逐步从90%慢慢降到不做的比例可能有20%、30%在那儿。包租、委托管理、重资产,这三块我们希望能达到1:1:1的比例。

包租是赚租金差,通过建设、运营、客户管理等方式来实现当时的投资预期,这种模式要研究成本控制,虽然相对于重资产模式来说投资成本少,但投入和产出相对来说不那么匹配。

委托管理的好处在于不承担经营本身的风险,而承担品牌的责任,就像万豪、洲际这样的酒店品牌一样,给客户一种专业、放心的品牌形象,未来委托管理我们也将是靠这种品牌溢价,赚取管理费用。

重资产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己持有,第二种形式是通过持有以后运营成熟转到类REITs,或是有新的基金来接收我们做资产管理。

Q
领寓产品1.0已经发布,你觉得你的产品最想邀请谁来体验一下?上次跟世联红璞总经理甘伟聊天,他说会想请王思聪去住(笑)。
A

我会邀请大学生,让他们来看看,你毕业后愿意住这样的房子吗?我会邀请工作三五年的年轻人,因为他们也是我的准客户。其实,我自己很多员工都想被邀请体验。

我觉得,当我们一个个员工都想租的时候,这个产品就说明成功了一半,这都是典型的要住的代表人群。

Q
你有没有最崇拜的企业家?
A

有好多形象的融合在一起,但是没有特别典型的一个人。

比如华为的任正非,我觉得老一代的民族企业家特别厉害。比如,董明珠这种铁娘子的形象,虽然我自己没有那么刚硬,但是女性能够做到这样真的很不容易。

Q
你带你女儿看过领寓吗?她什么感觉?
A

看过。她说以后毕业了回国,就住我们的房子(开心地笑)。她说暑假回来想跟着我们的店长管家去店里实习,我说好。

最后拜托大家一件很重要的事↓ヾ(o・ω・)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