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陈丽:“互联网 教育”的内涵和创新方向
导读:8月18日,2021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京召开,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教授以《“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和创新方向》为题,解读“互联网+教育”在推动智慧教育、更好更快建设未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当我们回顾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进程,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在过去的30年,技术不断带给我们惊喜,也不断带给我们挑战。人类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历史转折期,在过去的30年,科技正在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同时带来产业革命。这也是为什么从90年代开始教育信息化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国家战略,这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重要战略。
01
“互联网+教育”的定义和内涵
在感受到技术不断带给我们惊喜和破解教育问题的新手段、新机会的同时,也需特别关注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变化:信息技术从过去的增强型技术逐渐发展到了现在的颠覆型技术。
增强型技术的最大特点是,能够使人类实践的效率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颠覆型技术的特点是,在解决人类生产生活实践问题的同时,也客观上要求制定新的组织体制、体制机制,换言之,颠覆性技术在破解人类生产生活的各类问题的同时,也在挑战我们原有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这类技术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同样重要。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都是以互联网作为支撑的。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会看到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教育已经由两空间支撑变为三空间支撑:物理空间、社会关系空间和互联网空间,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在这三个空间内进行。
互联网空间有同物理空间和社会关系空间不同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决定了三空间支撑的人类所有的生产生活实践都同过去不同,不仅方式不同,供给模式、组织体系等都不同。近10年,是互联网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深刻影响的10年。事实上在过去的五六年间,我们在消费领域、生产领域都深刻地感受到了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
2015年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特别强调,“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意见》专门部署了“互联网+”的总体发展思路:第一,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第二,构筑新优势和新动能;第三,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第四着力做优存量,推动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第五,着力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业态。
同时对教育领域的“互联网+”发展做出指导,提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第一,鼓励社会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第二,鼓励学校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第三,鼓励探索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
《意见》也提到了推动“互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第一,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第二,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第三,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第四,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我们要深刻、准确的理解到,“互联网+”使教育信息化有了新的发展。
我认为,“互联网+教育”是信息技术引发教育变革的起点,之前的信息技术更多的是增强型的技术,它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通过技术共享教育资源以解决教育优质资源不足的问题。直到今天,当互联网同教育深度融合,教育由两空间支撑变成三空间支撑。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颠覆型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引发教育人才培养流程、教育组织体系、教育整体形态的变化。
因此我们说“互联网+”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我简单的把它看作是从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到技术推动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对“互联网+”的内涵要有正确的认识,用科学的方法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
“互联网+教育”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形态。我们应该从新空间、新要素、新模式、新业态、新制度、新理念这六个新方面,准确理解“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02
“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方向
创新方向一:创建教育网络空间
过去我们所在的空间是物理空间、社会关系空间,当互联网出现之后,特别是经过了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我们都深刻地感受到互联网空间也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平台。
过去互联网空间的发展是较为自由的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认真研究、统筹规划建设网络空间,因为网络空间是我们教育教学实践的重点。在网络空间,我们要建设绿色安全专网,升级已有校园网络,发展平台服务模式,发展以互联网平台为支撑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关注网络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空间。所以信息化的空间落脚点除教室学校以外,还要关注互联网的空间。
创新方向二:挖掘教育数据的价值
数据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新能源,对教育来说格外的珍贵。过去的教育更多是揭示教育规律,观察教育实践,基于经验回溯教与学的过程以观察、管理和研究教育实践。在线学习第一次把人类教与学的所有的行为都以数据的方式存储,我们第一次可以用大数据范式认识和支持教育实验,所以我们要紧紧抓住数据这一新要素,挖掘其对推动教育改革的意义和解决方案。我们要建设教育中心、推动教育数据共享、促进教育数据应用,健全数据的规范和标准。
创新方向三: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实践新模式
在教育实践中,线上线下融合会给教育带来很多新的机遇,所以我们要关注新型学校、教与学新模式、评价新模式、教研新模式、教学组织新模式、教育供给新模式、教育管理新模式、教育治理新模式。线上线下融合教育实践新模式,能在八个方面为我们探索解决教育问题,为我们探索新的模式、提供新的途径。
创新方向四:规范在线教育新业态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应用,我们产生了很多新业态,如技术服务产业、在线教育产业、平台服务产业、数据服务产业、资源服务产业等。甚至还产生了很多新的职业岗位,互联网出现之后教育教学逐渐工业化,教师的职能逐渐变为由一组人来完成,所以我们出现了教学设计师、产品设计师、资源开发者、在线学习服务师等新的岗位。教育管理部门需要研究怎么支持并规范这些新业态的发展,逐渐让新业态成为支撑未来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方向五: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当互联网空间产生之后,新模式和新要素出现,原有以学校班级教学为主要形式的管理机制不太适应新形态、新模式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加速推动教育技术变革,如果我们的教育政策创新不能够跟上,很可能以技术作为支撑的新模式只会昙花一现。
所以我们要面向教育的主要矛盾,解决原有的国民教育体系无法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质、灵活、个性化终身学习之间的矛盾。所有利于破解矛盾和利于教育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都要大胆创新。现在来看,相较于教育技术应用而言,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相对滞后。推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创新方向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第一,组织观发生变化。过去的学校和社会是两个脱节的系统,互联网出现之后,学校可以跟整个社会互联互通,教育第一次有可能利用网络作为中介,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学生的发展,所以要从原来封闭的组织观向开放共享多元共治的组织观转变。
第二,知识观发生变化,除了文字符号等老师在课堂传播的适合记载的人类智慧以外,互联网环境可以汇聚人类各种类型的全部智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运用新的知识观,怎么看待互联网环境中的新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6年发布了重要报告,特别强调重新定义知识,知识的形态在网络中是动态的,生产的同时就完成传播,发展快速的领域的知识难以变成文字教材走进学校,那么我们怎么利用互联网环境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教育的根本追求是促进人的发展,那么教育的根本价值是什么?早期的思维本体论认为主客观是对立的,教育就是帮助主观的人认识客观的世界,后来杜威提出主客观是相互作用的。在今天的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支撑空间,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样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未来成长帮助最大。通过研究,2019年我们提出,在联通中的选择、意会和创新的能力,是教育在这个时代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之处。
第三,系统观发生变化,原来无论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还是学校同各级政府的之间的关系,教育的体制是线性的。到了今天,在互联网环境中,教育各方面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一个系统科学的复杂网络关系。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揭示这样的复杂规律,同时用什么样的观念和思路来管理这样的一个系统,都是我们需要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互联网+教育”是信息技术引发教育变革的起点,这种变化对未来教育至关重要。“互联网+教育”做不好,互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无序的、不规范的、无规划的,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一些技术依赖的支撑环境也是混乱的,所以我们要推动智慧教育、更好更快的建设未来教育,必须先把“互联网+教育”做好。
最后,我想说,“互联网+教育”,是科技生产力引发教育生产关系变革的起点。我们要用这样的态度抓住“互联网+教育”的六个创新方向,要在这个着力点上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