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夸的背后,是精神所系的孤独感‖文/子衡

浮夸的背后,是精神所系的孤独感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杀马特我爱你》,我是抱着怎样一种心态去看的,答案在文后……最早接触到“杀马特”这个字眼是在2008年以前,当我第一次从空间里面看到这一群“造型奇异”的他们时,我们感到些许不适,这种对于个性文化的被取代感逐渐演变为对这一群体的仇视,其实,在当时以叛逆和寡言为标签的80后们,在看到这一群体的时候,很自然的就对这种突起的现象产生了共情,只是自私的我们因为自己所做不到的事情而选择了厌恶。
从本质上来说,存在即有理,以80后自身所面对的评价来看,在被指责的当时,我们毫无疑问是一群类似于“杀马特”的“浮夸”群体,只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更新,新一代成长起来的他们,也在找寻另外一种区别于以往时代的人的个性标签,“杀马特”仅仅是这一群异军中的佼佼者,客观来讲,一种现象,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应该得到理应的承认,在人们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今天,我们才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一些所谓的“浮夸”背后的问题。
为了不造成针对性的偏差,我将年代不同的群体所遭受的上一代人所指向的不理解的行为统一叙述为所谓的“浮夸”,在这“浮夸”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个性的不认同感,因为身处环境的不一致,每个年代的人都饱受过这样的负面指责,上一代的人以自身代际为评价标准去审视下一代(其实也不过是相差10年而已),不管对上还是对下,其实都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缺失,一种扎心的孤独,以“杀马特”为例,他们生活和居住的环境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的发型和装扮以及口中的家族,因为除此之外他们很难有参与这场所谓公平“盛会”的礼服,我们由此得以了解这一群体,这正是他们的心之所向,尽管最初多是恶语相加,但仅有的朴素的纾解方式,他们也只好选择了我行我素,这几年他们逐渐被遗忘,除了年纪增长之外,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是一个根本原因,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与乡村振兴的发起,这类现象将会越来越少,但更高层次的“浮夸”依然不会断层……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深刻阐述了“不爱也不恨”这个人生大智慧问题,这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个人如此,社会也应当如此,多一些包容之感,承认其存在的必要和合理性,当我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优越的时候,随着我们的核心价值理念进一步趋向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时候,这一类的“浮夸”将得到进化,进化为我们创新奋斗
的不竭动力,当此之时,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们犯下的评价偏差,也许会得到释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