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很重要但并不是全部

【问】针对开放教育市场有个问题想探讨一下:开放教育市场的后果很可能是高质量的教育花费高,花费低的教育质量差。对于穷孩子来说,是不是就无法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即使孩子很好学,因为学校教育质量差,学到的知识也无法与富家孩子比。这不会导致一个问题吗:大部分穷人永远无法通过努力变得富有。因为从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

华仔

——————————

【答】首先需要认清这样一个事实,从来不存在同一起跑线。有些人出生在富裕家庭里一辈子游手好闲也能衣食无忧,有些人也许在未成年就不得不出去打工赚钱。乍一看非常不公平,凭什么呢。这种妒忌之火时常在人群中蔓延。所谓的遗产税也会因为这样的情绪高涨而顺利出台。

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假设一开始所有人都在经济水平一般的普通家庭里出生,也就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过了几十年,时运机遇以及个人的天分和努力等等因素,这些人的贫富差距拉开了。这时的状况人们尚可接受,因为他们觉得大家起点一样,人家运气好或有本事,只好认了。那么接下来富人是否有权利随意处理自己的财产?他将之送给自己的儿子亲人或者朋友,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也就意味着有的人啥事不干就获赠了一笔财富。说来也怪,这时有些人就不高兴了,认为这不公平。当权者顺应人群中的妒忌之火,对这些财富进行适当的剥夺,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尽可能缩小初始状态的贫富差距。如果它是作为一笔遗产出现的,在有些国家遗产税非常之高,以至于有时候继承人不得不放弃。很显然,这是赤裸裸的抢劫。

想到总有人对不同的出身而耿耿于怀,动辄喊人与人的不平等,故上面有点啰嗦了。

回到正题,谈教育市场化后的穷人的教育质量问题。有钱人上贵的学校,穷人就上个很普通的。这个是教育市场化后很正常的现象,这在一切市场化领域都是普遍存在的。但这不意味着穷人就无法通过努力变得富有。这个结论简直是太看得起教育的作用。实际上不需要做太多调查,就看自己知道的,读过名校和垃圾学校的人群(很多甚至没上过大学),就财富论,多少人是穷苦出身白手起家的?数不过来。

公立高等教育是有补贴的。这实际上对那些上不起学的人更加不利。学费太贵上不起,但教育的财政拨款用的是所有人的钱。也就是说,如果市场化,穷人或许可以上一种学费极其低廉的学校(现存民办大学的资费高不只是没有补贴这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各种办学资格办学标准等限制导致。)比如类似打工子弟大学。一切都相对简陋。但至少有的学上了。市场的好处是,它能极其灵活地满足各种阶层的需求。

更开放和多样性的教育市场,对穷人才更有好处。因为一个人的学习成长并不是等同于上大学。由于大学教育太过千篇一律,不可能适合所有人,这里的不适合并不单是家庭原因造成的,个体上对现有教育的无所适从也是极其普遍的。很多众所周知的优秀人物都不是因为上不起学而退学,而是读不下去。

就教育内容而言,公立教育主导的情况,意识形态的灌输是绕不过去的。政府出钱把持教育,必须让人们意识到政府的伟岸。一切坏政策的推行也就有了被灌输出来的民意基础。这一点对统治者而言十分重要。另外,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际情况,从来没有哪个方面的优秀人物主要是学校教育出来的。各领域的优秀人物,与他们同一个学校毕业的数量庞大的校友,大多也是平庸普通。

在吃饭基本市场化的今天,除少数极度贫困地区的小孩,多数穷人家庭的孩子也未见普遍营养不良现象。食物给了你就不能给别人,而知识可以无限分享给所有人。在互联网时代更是唾手可得。担心教育市场化之后穷人无法出头,杞人忧天。

是,市场化的结果会导致学费档次有一系列的分布,也许有一年上百万的,也有一年几千块的。这里已经不是教育质量差别了。这更多的是社交需求。比如长江商学院的EMBA,学费高昂,同学不是成功人士就是富二代。这是人家愿意掏更多钱去拓展商业上可能有帮助的人脉,这就算是一种投资。同样的,有钱人的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去硬件等等各方面更优秀的学校无可厚非,但不意味着穷人的孩子失去了成长乃至成才的机会。

另外,通常人们身边的朋友多数收入水平都差不多,而且这也不是什么势利眼,这是极其自然而然的结果,人们在不同收入情况身处不同行业时对待自己的时间以及更为关心的事情是非常不一样的。结果的确是,穷人的朋友多数不富,而富人的朋友多数有钱。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意味着这种“朋友圈”的存在导致了穷人没机会变得富有?是不是也要来个政策“适当要求贫富人群手拉手”?

我认为,越自由的环境,对每个人都有好处。只要环境足够自由,贫富阶层的流动性并无固化停滞,就说明,穷人永远有机会致富,富人同样也随时可能变穷。

吴主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