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朦胧诗被第三代诗歌那样的“口水诗”给干消亡了

毫无疑问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开始一直到黄遵宪的“诗界革命”。中国古典诗歌止于“诗界革命”。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的“新诗”登上历史舞台,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吸收了“意象派”诗歌的风格;郭沫若吸收了美国自由主义诗歌精华;闻一多和徐志摩则吸收了浪漫派诗歌的要素进行创作;之后,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又接受了现代主义诗派的长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由此诞生与开掘。冯至、胡也频、篷子、艾青、“七月诗派”、穆旦与郑敏为领衔的“九叶诗派”继续现代主义诗歌的有效探索。建国后由于政治的影响因素,现代主义诗歌和政治又紧密开始结合,虽然达到了“干预现实”的有效作用,但是诗歌艺术的探索似乎就此停了下来。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的诞生则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以诗人寒露、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驱者为代表。

“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诗意隐约含蓄、富含寓意,主题多解多义等一些特征。”——引自百度百科

但是,我们看到朦胧诗似乎流行了不到十年,可能也只有7、8年,就被另一个诗歌流派所替代。能够干掉大名鼎鼎的朦胧诗的就是“第三代诗歌”。自第三代诗歌开始,中国当代诗坛就不再有什么大的“波澜”了。中国的诗歌似乎就开始停滞了。

第三代诗歌

很多非专业的读者可能不知道第三代诗歌是什么。笔者就简要为大家介绍一下:第三代诗歌即'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所谓'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是,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第三代诗歌被看作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

为什么朦胧诗被第三代诗歌那样的“口水诗”给干消亡了

1 朦胧诗晦涩的诗风无法普及

笔者认为,朦胧诗的发源地应该是从“白洋淀”而来的,“白洋淀”诗人中的:芒克、多多等等后来都是朦胧诗派的重要诗人。可以说朦胧诗派是因为一场政治与时代的压抑而爆发出来的。压抑已久的文学青年们将那过去的十年里的生理与心理的遭遇或者创伤都一一书写在了诗歌中。但是我们知道朦胧诗之所以叫“朦胧诗”就是因为诗歌的题旨不明确和晦涩而来的。说道晦涩难懂的诗歌,笔者读过最难受诗歌流派就是以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为代表到底“象征主义诗歌”了。这些诗歌,几乎都是意象而且语句跳

跃,动不动还有些法语词(因为李金发早年和我国著名画家林风眠一起赴法留学而在留学期间李金发开始写诗所以诗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法语词),那种难懂的程度几乎你就觉得在看天书,读完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这首诗歌到底在讲什么。朦胧诗派大概也仅仅只是比这些象征主义诗歌稍稍好一些。我们熟知的朦胧诗都是被人解读过的,所以大概大家可能觉得这些诗歌也并不是难懂的,下面我来将一首杨炼的诗歌抄录在下面:

瞬间

这一刻,世界并不存在

  你问:看那远处

  大海为什么晃动着阴影

  我无法回答你,我不知道

  那月光铺成的道路尽头

  是什么在等待我们

  那海和天空之间,星星消失的地方

连时间也没有确切的命运

这首诗大家应该不熟悉,你知道杨炼在说什么吗?其实杨炼说的就是一种感觉,要说主旨根本没有确切的主旨。我们古代诗歌总是有固定的主旨:讽谏的、哀叹民间疾苦的、爱情的、闺怨的、送别的、应酬的等等都有明确的主旨,就连“朦胧的”李商隐的诗歌也是能够归纳出来他的诗歌题旨的但是朦胧诗就不好归纳。人们对于晦涩的象征麻木了,或者说已经看惯了所以那种不需要思考的诗歌出现了:

《妻子的拖鞋》

妻子的两只拖鞋,一只落满灰尘,一直让我浮想联翩,两只拖鞋,一直在床前,一直在墙角,迈了一个一大步,一只崴了脚脖子,一只做了老鼠窝,一只张嘴骂人,一只笑声哭泣,一只拖鞋向东,一只脱鞋向西,走了两条路,两只拖鞋,一个落满灰尘,一个落满灰尘。

这是“第三代诗人”韩东的诗歌,我们看完这首诗歌估计完全不用思考,这里没有什么过于晦涩的意象,就是一双拖鞋。然后勾勒出了一个中年妇女的生活的庸常与琐碎。没有什么大的崇高的意义就是这样的“短平快”!

2 过去了事情已无法达到共情

“朦胧诗”写的大都是那些诗人在那些岁月中伤痛,所以很有时代特征与气息。对于那些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会产生那些共情的。但是,岁月确实是在流逝的,人们对于过去也在不停的去遗忘。那些经历过的人们已经不愿意去提起那些伤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体会不到那些朦胧诗歌中潜藏的深意的。达不到共鸣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这样的诗歌太难懂了。“朦胧诗”毫无疑问是属于“精英诗歌”的,没有一定的审美情趣或者欣赏水平是很难理解的:就像顾城那首《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这些诗歌是需要审美能力的与共情的。

但是,“第三代诗歌”就完全不同:

《雨夹雪》:雪珠,多么好听的名字,好听还因为落在车棚上的声音。

《弧光》:一个坐着出汗的人,同时看见,下面店铺内的弧光,他看见干活的人,每个动作都在思想面前。

这也是两首韩东的诗歌,这些诗歌就仅仅几乎是字面的意思,《雨夹雪》告诉我们“雪珠”这个名词好听,雪落在车棚上的声音也好听仅此而已,不需要你去丰富想象和深思其中背后的深意,当然背后也没有什么大的深意;《弧光》要深沉一点:讲的就是一个可能是电焊工的劳动者在重复劳动不需要过多的思考与精神疲惫。然后具体深意可有也可无,看你怎么去思考,深邃一点就是这些体力劳动的劳动无意义或者是赞美劳动的本身,或者就是没有什么意义。经济的发达导致了人么精神上的空虚,当代人经常会感到一种“无聊与空虚”,这种无聊与空虚好无意义的共情恰恰又符合“第三代诗歌”的诗歌精神,反对理想、反对崇高、反对一种“诗的高尚”,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共情。

3 俗文化、“平民文化”的兴起

俗文学与雅文学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诗经》中“风”本是“俗文学”到今天成了“雅文学”。所以一切都是从“俗”开始的。但是,“朦胧诗”从出现的开始就已经透露出了一股子“精英文学”的意味。写作的人是“精英”所以阅读的人必须要有一定层次才行。90年代以来兴起的“俗文化”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了,好比王朔的一系列“俗小说”的出现,到今天的所谓的“文学已死”的意识。所以我们都知道“雅的”、“精英的”、“高尚的”已经没有市场了。“俗气的”、“庸俗的”反而有了巨大的市场,所以现在有很多“网络文学”要比“严肃文学”赚钱,因为有着巨大的受众群体。

《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或者更多......大雁塔在想些什么,他在想,所有的好汉都在那年里死绝了,所有的好汉,杀人如麻,抱起大坛子来饮酒,一晚上能睡十个女人,最后,他们到他这里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而如今到这里来的人,他一个也不认识,他想,这些猥琐的人们,是不会懂得那种光荣的.

诗歌还可以是这么俗气的,所以我们说是生命的那么带着历史意味的“大雁塔”让他结构成如此庸常的意象。这让我想起那个短时频:西安人说烂怂大雁塔有什么好看的,但是当得知是采访的时候,他一本正经的名词解释一般的讲出了大雁塔的来历——玄奘翻译经文的地方......但是多数人都爱那句“这烂怂大雁塔有啥好看的”,不爱名词解释一般的大雁塔介绍。

(0)

相关推荐

  • 王霁良:谈谈现代诗的韵律

    2009年初写过一篇短论<对现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意犹未尽.笔者是老派,虽受第三代诗运动的影响,但还是没能扭过筋来,骨子里还是希望诗应该有韵的. 关于现代诗的韵,有点儿浅见,写在这里与大 ...

  • 现代诗歌写作要领

    文/刘银科 一.概论 现代诗歌不同于古体诗,古诗对韵律讲求很严,如最早的诗歌<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韵律很美,朗朗上口,适合吟诵歌唱.随 ...

  • 穿过生命中昏暗坑道的诗人——喻言

    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活跃的大学生诗人喻言,在沉寂多年以后,又重新开启了他的诗歌之旅,此举让熟悉他的诗友们在钦佩他冒险之勇气的同时,也暗暗为他捏了一把汗.大家知道,八十年代巴蜀诗歌的火爆曾令全国各地的诗人 ...

  • 《新世纪诗典》十周年纪念文集:沈浩波《回到语言、建立语言、超越语言》

    回到语言.建立语言.超越语言 --回答杨黎的6个问题 沈浩波 杨黎:你认为中国当代诗歌最大的成功是什么?没成功的话那最大的问题又是什么? 沈浩波:中国当代诗歌最大的成功在于:回到了语言,建立了语言,又 ...

  • 文学评论 · 20世纪八十年代诗歌主潮: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上)‖总第1070期

    20世纪八十年代诗歌主潮: 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 文/谭五昌(江西) 伴随着1978年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时代剧烈更替所 ...

  • 悼汪国真

    汪国真最红火的时候,简直可以套用"有水井处,有柳永词"的评价.抛开诗艺不谈,就公众影响力而言,他都是现代诗歌史无法绕开的现象.在他之前是顾城,以纯真的性情迷倒亿万刚刚觉醒.急着找妈 ...

  • “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于坚

    高端 纯粹 唯真 创新 [每周好诗] 于坚 西卢 黎落 邹黎明 兰叶子 <每周好诗>长期约稿,作品将固定于周三推出,欢迎精短意深力作和自带点评作品.来稿注明"每周好诗" ...

  • 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于坚小诗两首品读

    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于坚,百度百科上是这样介绍这位诗人的. 第三代诗歌是继"朦胧诗"之后兴起,至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持续十数年,有着庞大谱系的诗歌运动,它被称为中国诗歌的造 ...

  • 朦胧诗|现代诗歌史上的一次华彩绽放,至今依旧余音袅袅

    在我国现代文学版图上,朦胧诗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的出现,标志着诗歌这颗文学皇冠上明珠又一次焕发出熠熠光芒,而此前,只有白话文运动中的诗歌以拓荒者的姿态可以与之比拟. 诗歌本就是一 ...

  • 《安徽诗歌》●每日好诗2021.5.9

    麦收时节 文/陈旭 蜀葵花开的时候 麦子就熟了 父亲磨起镰刀 不住地往刀石上蘸水 此时,头顶上月牙儿一弯,星星几颗 晨曦仿佛能读懂人间的絮语 在炊烟里婉转 风摇响牛铃 以夏的姿态向田野鞠躬 布谷鸟只是 ...

  • 《安徽诗歌》●每日好诗2021.5.8

    风吹五月 文/陈怀 吹进五月的风 还没有改变沾花惹草的脾性 又开始喜新厌旧 刚刚抛弃了春天 就拥抱初夏 此时它从葳蕤的草木上 一闪而过 麦子锋芒毕露 让一阵风 掉转了方向 立夏 文/正行 与时光赛跑已 ...

  • 《安徽诗歌》●每日好诗2021.5.10

    走在麦田 文/一路芳华 五月的麦田 如同天空一样宁静.辽阔 风吹麦浪 我听见一滴滴汗水滴落的声音 一群久经生活磨练的人 他们正站在训练场 一支支箭镞 流动着雨.雪.霜的血液 瞄准着 那片丰收与希望 母 ...

  • 《安徽诗歌》●每日好诗2021.5.7

    五月,布谷在枝头唱歌 文/王恩斌 春天做熟的田畴 夏天慢慢热闹起来 一群布谷鸟在枝头唱歌 蒸笼吱吱地喘着粗气 正等着小麦含着奶酪救济 一碗新鲜的鱼 也在邀着油菜籽献出内质来 点缀.盘活 五月,青涩的果 ...

  • 908期 ||林小菲诗歌:七月如诗蔓生香/林静华朗诵

    小菲赏析: 研磨,执笔,任千年的相思,在绕指的文字间,盛放一世的缱绻.任万古的柔情,在素白的纸笺上,婉约成馨香一片.  文:林小菲 朗诵:林静华 七月,莲步生香 于清波之上 踩出诗一样的韵 舞动明月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