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摄影是一门艺术,它并没有诀窍可言:专访IPPA获奖者熊威

2007年,当乔布斯端出初代iPhone的时候,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品牌的研发团队或许都松了一口气。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全触屏的玩意固然新颖,但一没有实体键盘、二不支持触控笔,三它的网络性能和相机配置更是距离当时市场中的旗舰产品有着一定差距,可能还会说到“根本不足为惧”。
然而就在同一时期,一位曾在Frog Design和Digitas这样的顶级设计公司有过任职经历的设计师Kenan Aktulun,却敏锐察觉到了iPhone小巧身材内所蕴含的影像可能性。就在同一年,由他倡导的首届iPhone全球摄影大赛(iPhone Photography Awards,缩写IPPA)正式举办。作为一个独立的奖项展示平台,旨在庆祝来自全球各地的iPhone摄影师的出色作品。
很显然,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手机市场如今早已是沧海桑田,而IPPA却早已成为全球公认的高难度、审美考究、具备权威影响力的iPhone摄影赛事。
近日晚间,IPPA刚刚公布了最新一届的获奖作品,其中有20位来自中国的摄影师获奖,这也成为了自2007年以来历届活动中最多的一次。而这些今年在IPPA 中获奖的作品,不出意外也再次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IPPA能够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和公信力?那些IPPA的获奖作品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密辛?怀着这些疑问,我们三易生活作为立足武汉的科技媒体,采访了2020年度IPPA树植类第二名的获奖者,坐标位于武汉的熊威先生。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熊先生摄影作品第一次得到IPPA的肯定,此前在2019年,他的作品就曾获得IPPA人物类第一名的成绩。
  • IPPA没有那么难,但也绝非简单的“好看”

能够连续两年在全球知名摄影大赛中获奖,其实在与熊先生交流前,我们三易生活对于这位“大拿”的想象,大致上是非常接近大家脑补的“艺术家”形象。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得知熊威先生其实是“一位普通的经常加班的公务员”时,原先的想象顿时感觉“崩塌”了一半。
不仅如此,在聊到参加比赛的动机时,熊先生坦言,“去年之所以参加比赛,就是因为知道IPPA是全球最大的iPhone摄影赛事,有世界各地优秀的 iPhone 手机摄影师和摄影作品,当时就想看看自己的实力。而今年再次参加,心态轻松了不少,也获得了惊喜。”
熊威先生2019年的获奖作品
一位非专业的摄影爱好者,凭借着“想试试”的心态参赛,结果第一年就拿了个分组第一,第二年继续获奖。这说明了什么?答案很简单,因为IPPA本来就是一个全面性质、鼓励所有iPhone使用者都来相互交流的沙龙式赛事。它并不像普利策奖那样限制参赛者的职业和身份,也不像一些专业的学院派摄影奖那样死抠“人文色彩”、“艺术内涵”、甚至还要求摄影作品必须附上不短的文字说明。它的限制条件,至多也就是使用iPhone拍照,以及使用iPhone上的应用进行图片后期处理而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其实可以视为是进一步降低参赛门槛,防止部分人利用电脑软件获得不公平竞争优势的规定而已。
在中国摄影家协会这样的权威部门,你都能看到对IPPA作品的鉴赏
但是参赛门槛低,并不等同于赛事的评判水准低。事实上IPPA之所以能够从2007年一直坚持到现在,并且收获全球摄影爱好者认可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评判相当之专业。以今年获奖者为例,是从全球多达20多个国家/地区的参赛者中,经过重重甄选而来,获奖作品也反映了世界各地对“美”的表达 —— 从广阔的⻛景到一棵孤树、从城市街道到偏远的荒凉、从辛勤劳作的瞬间到惬意享乐的时刻。
正因为如此,IPPA历年的获奖照片常常被许多摄影杂志及摄影学校用作优秀案例介绍。此前更有摄影圈内人士指出,IPPA的得奖作品,很多时候在专业人士的眼中都能看出某些知名摄影师或经典绘画流派的典型特征。换句话说,IPPA依然会要求参赛者具备一定难度的艺术表达能力。只不过普通用户接触专业类艺术作品相对较少,所以有时反而体会不到其中的“门道”罢了。
图片来源于熊威先生的微信公众号
就拿我们此次采访的对象熊威先生来说,虽然他仅仅只是自称“爱好是用手机摄影”,但实际上在他的个人博客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具备相当水准的日常影像记录作品。更不要说谈到本次获奖的这张照片,熊先生更是滔滔不绝,从拍摄的特殊时代背景、到被摄物在心目中的意向、再到拍摄这张照片的目的……光是听完这段话,我们就明白了熊先生的第二次获奖绝非偶然,而IPPA的评审更不是等闲之辈。
  • 它是iPhone专属的比赛,但器材并非重点

当然,IPPA是属于iPhone、属于iPhone用户的全球性摄影比赛。这可能会给人以一种错觉,即它是为了宣传iPhone摄影功能服务的。然而事实上IPPA既非由苹果举办或者评审,也并不包含有明显的“产品宣传”意图。因为只要我们稍微查询一下历届IPPA或奖作品名单就会发现,很多参赛者使用的都不见得是最新型号iPhone,甚至还有人在2019年将iPhone 6S或iPhone SE作为拍摄器材获奖的。很显然这并不符合通常情况下的商业需求,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看,也透露出一些更有趣的事实。
众所周知,对于当今的智能手机市场来说,拍照算是各大厂商都很重视的“核心卖点”。而要想让消费者能够直观感受到自家的产品“拍照强”,厂商在手机摄像头上各种堆料,用更高的像素、更大的光圈、更多倍的变焦、更强的ISP性能进行宣传,也就变成了很好理解的一种手段。
但问题就在于,更强的硬件参数一定就意味着更好的照片吗?
一方面来说,我们在和熊先生交流的过程中,他坦言自己使用的是当前最新的iPhone 11 Pro Max,也提到了这款旗舰机型在多摄的白平衡一致性、智能HDR效果,以及夜景模式等方面给自己在拍摄时所带来的便利。
但是另一方面来说,当我们询问这位从iPhone 4开始就一直使用苹果手机的老用户,最新款iPhone与此前型号相比有何感受区别时,他所给出的回答,却主要是在称赞新型号在照片编辑功能上的增强,以及原装Smart Battery Case 手机壳自带的拍照快捷键便利性。更不要说,当我们问到“对于摄影,最重要的地方是哪些”这个问题时,这位从2015年春季就开始坚持每天用手机镜头记录生活的用户,更是给出了一个绝大多数手机用户可能都想不到的答案。
他说到,“对于摄影,我认为最重要的方面按先后顺序排列的话,分别是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性和意义,第一是思想性,可能更多是个体的想法和情绪灵感,看似人皆有之,但是很容易区分高低、深远或浅显;第二是艺术性,因为摄影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应该具有基本的审美和形式感,让照片变为作品;第三是技术性,越是看到好的作品时,实际背后都是有很强的技术性在支撑的,其实也是理性的一部分,很重要。第四是意义,这个虽然可以自己赋予,或者别人(网络)赋予,但都很快餐和短暂,很多缺乏比较全面的认知,既有自我认知、世界认知,还有人性的认知。”
很显然,这不是一个单纯只看参数“器材党”所能说出的话。而它也再一次让我们认识到,好的设备固然能让拍照体验变得简单一点,但它绝不是拍出好照片的充要条件。
  • 在为创作者服务这点上,苹果没有变过

众所周知,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手机厂商开始将拍照作为产品重要卖点进行宣传,智能手机在相机配置及AI拍照功能方面的确是越来越强。也使得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仅仅只靠一部手机,拍出能在朋友圈能够收获点赞的“美图”已经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的拍照,与创作性的摄影毕竟不能混为一谈。正如我们此次采访的熊威先生所说,在他看来,iPhone+iPad Pro+Apple Watch+AirPods,才算是是一个用于手机摄影的“好组合”。
如果现在正在观看这篇文章的你,此前从未有过正儿八经的摄影经历,仅仅只是习惯于“随拍随发”式的社交性质拍照,那么对于上面的这一说法或许难有直接的体会。这是因为只有习惯于亲自把握光影变幻的创作者,才会更加不需要手机AI对色调进行胡乱“修饰”;只有对每一张作品都精心进行数码暗房操作的专业人士,才会更理解手机、平板,以及电脑之间色彩管理和色彩显示一致性的重要;也只有已然跳脱出 “随手拍”的范畴,真正将手机上摄像头视为一种相对便利创作工具的摄影爱好者与艺术家,才会对一整套完整的专业影像生态系统,有着更高的需求和更深的理解。
从这一点来看,其实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可能不少人觉得iPhone拍照“不够艳”或“不够亮”,但依然还有许多像熊先生这样的摄影达人,会多年坚持使用苹果的全套生态系统进行影像创作;我们也能够明白,为什么当前其实很多手机品牌都推出了自家的“摄影大赛”,但唯独只有iPhone全球摄影大赛(IPPA)成为了主流媒体公认、有权威艺术价值和公信力手机摄影赛事的原因。
毕竟早在多年前的Macintosh时代开始,专业而稳定的多媒体创作与高保真回放能力,就一直是苹果这一产品线最为核心的价值之一。不管是众所周知iPhone偏重还原真实的成像风格,MacBook一向优秀的显示质量、iPad在平板电脑中超群和性能和软件生态,甚至是价格不菲,但依旧被摄影爱好者熊威先生评价为“可以有”的Pro Display XDR显示器,它们的产品特质与诞生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为想要创作出优秀多作品的人服务。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iPhone 12真要用回经典设计?背后可能藏着大招

近日一则关于iPhone 12系列的传言,引发了我们的关注。

OPPO 5G CPE T1评测:一台设备搞定全屋5G

作为一款5G CPE产品,OPPO T1的表现无疑可圈可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