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宪章║“今不逮古”与质、妍书风

赵孟頫书《兰亭集序》

“今不逮古”是书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术语,影响深远。细细推敲可以发现,这一术语实乃对书艺现象的高度概括,切中肯綮;因为,崇古、临古、摹古,以“古”为圭臬、为模范、为理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书史的习性。而环顾其它艺术,例如中国绘画,似乎并无如此极端。更重要的是,中国画史之崇古、尊古,多是在“文物”的意义上,即将古画作为历史、作为过往、作为遗存、作为物证的意义上,而非创作及其技法水平方面;在创作或其技法水平方面,先唐古画往往“人大于山,水不能泛”(张彦远),至宋代才臻于完美、完善。书法则完全不同,魏晋和二王似乎是不可企及的高峰,整个书法史似乎就是晋唐的演变史。如是,“今不逮古”也就道出了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有可能是中国书学的基本概念之一,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还原和阐发。

“今不逮古”出自孙过庭的《书谱》。《书谱》开篇在历数前代书家之后,重点关注了钟繇和张芝、王羲之和王献之四人,然后以“评者”的名义概括道:“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明确提出了“今不逮古”概念及其表征——“古质而今妍”——古代质朴,今人妍美。质、质朴,是事物本来的样子,自然而然,天真无华;妍、妍美,是通过人为的技巧使事物成为应当的样子,属于理想的美。显然,在孙过庭的价值体系中,“质朴”高于“妍美”,追求妍美乃“今不逮古”之病灶。
纵观中国书艺史,书家对于妍美之风确实常有微词,例如被誉为“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頫,后人在肯定其“似接右军正脉之传”的同时,也批评其“妍媚纤柔”之书风,甚至与书家的气节联系起来(《书法雅言·心相》);还有人认为他的妍美书风缘自“熟而俗”,过分熟练导致笔墨趋俗。至清代,傅山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重要观点,影响深远;与此同时,相对“帖学”而言的“碑学”在清代大行其道,也是质朴书风的回归和对妍美之风的纠偏。
赵孟頫书《杜甫秋兴诗卷》
当然,就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而言,质朴和妍美各有存在的理由,“百花齐放才是春”;但是,就二者在中国书史和书论史上的地位而言,“质扑”之风似乎更加符合书艺的审美传统,所以可将“质”定义为中国书艺审美传统的主导倾向。这一倾向可以追溯到《老子》之“大巧若拙”,说明书家们的审美偏好并非无缘无故,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早已根深蒂固。这就涉及到书艺与道学的关系。
《庄子·秋水》云:“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将“天”(天然、自然)视为“内在”,将“人”(人为、故意使然)视为“外在”,认为前者而非后者才是“德性”之所在。所以,不能用“人”灭“天”,不能用偶然之“故”灭必然之“命”,就像不能贪“得”而牺牲名节那样。总之,在庄子看来,此乃返归事物的本真,需要“谨守勿失”。这就是道家的“天”“人”之道——顺应自然、保持原初的质朴和纯真,被上升到了道德层面。书风偏好一旦与道德理性捆绑在一起,那么,或“质”或“妍”作为风格,也就弱化了选择的自由,成为了“应该”之道德操守(实践理性)。
实际上,关于书艺的质与妍,南朝宋人虞龢的《论书表》已有表述。《论书表》开篇也是从钟、张和二王说起(后被孙过庭《书谱》抄录),然后得出”古质而今妍“的结论,止于客观分析或质或妍之书风,并以二王父子为例说明“质”“妍”只是风格相殊,很难判断优劣,两位书家“会美俱深,故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张彦远《书法要录》卷二)
如果再往前追溯,那就是孔子的“文质论”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孙过庭也引用了这些话以证质妍关系。但是,孔子的“文质论”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判断,不仅针对一般事物,更不是针对狭义的“文章”“文辞”,而是针对整个“人”,所表达的是“为人”“做人”的道理——“君子”应当有的样子。这就和虞龢、孙过庭仅仅针对书法很不相同。就虞、孙两人而言,他们的观点也不相同:虞龢主要是将“文”“质”作为不同的书艺风格,孙过庭却非常明确地推崇“质”而贬抑“妍”,并将其作为“今不逮古”的理由,“厚古薄今”倾向一目了然。当然,孙过庭崇“质”而贬“妍”并非要反其道而行之,而是主张“文质彬彬”那样的协调关系,这就与他将“古质而今妍”作为“今不逮古”的理由发生了矛盾:质和妍既然可以如“文质彬彬”那样协调、和谐,怎么可以同时作为“今不逮古”的理由呢?
纵观书史可以发见,“古质而今妍”大体符合事实:不仅符合从甲骨到金文、再到大小篆和隶变,以及草、行、楷等书体演变的历史,即便钟、张与二王比较、二王父子之间比较,也可以见出前者侧重“质”、后者侧重“妍”。虞龢《论书表》已经明确指出了这一点,认为钟和张相对二王、二王暮年相对年少、二王父子之间等,皆有古今之别,所以皆有“妍质之殊”,盖因“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
将虞、孙二人的论述综合来看,“古质而今妍”不仅是历史事实,同时也是书艺发展之必然;他们只是在承认这一事实的前提下,反对一味追求妍丽之风的偏向,并非在纯粹的风格层面厚此薄非。另一方面,由“古质而今妍”所引出的“今不逮古”论,又在理论层面切中了中国书艺史的根本,堪称中国书学颇具特色的基础性理论,有待我们进一步阐释。

· 人文学术之中外镜鉴 · 

· 文艺理论之铄古成今 · 

(0)

相关推荐

  • 赵孟頫楷书三门记 部首归纳与解析

    2021-04-16 02:14:32 来源: 东方星书法   <三门记解析归纳> 赵孟頫作为元代最为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所提倡的书法复归二王的主张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书法家及书学观念.赵孟 ...

  • 赵宝靖丨以古人为师,以质厚为本——翁方纲的生平和学问

    以古人为师,以质厚为本 --翁方纲的生平和学问 赵宝靖 赵宝靖,山东临沂人,文学博士,丽水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清代文学与文献. 一.翁方纲的生平和仕履 翁方纲,字正三,号忠叙.覃溪.彝斋,后得宋 ...

  • 赵宪章:“文学性”之中西别异

    一文中,我们曾提及中国文学的某些特点,但语焉不详.当然,这是一个很大.很宽泛的问题,几句话很难说得清.但是,这并不是我们"不去说"的理由,有效的方法就是拿捏某一特定问题:当然,这问 ...

  • 入古出新 质归天工——书法家唐新德

    艺术家唐新德 唐新德,中国长城书画院常务秘书长,大泽堂书画院理事,国典书国画院会员,中国书画联合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家协会研究员.中国部长将军书画院书画家,中华民族书画家 ...

  • 赵伟诵读:《 古 风 》 作者/薛亦农

    文香花开 感恩一路同行! [文香花开]平台是一个旨在为文学.朗诵爱好者提供展示才华的纯文学有声平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大力倡导正能量作品,文香花开,花开有声!愿你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 古 风 作者 ...

  • 赵宪章:学识偏好之中西别异

    在我国古代诗赋史上,少有作品堪比<洛神赋>对图像艺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自晋代至今连绵不断,成为绘画.书法.戏曲.歌舞.影视等多种图像艺术竞相取意的母题.我们知道,类似的爱情题材及梦 ...

  • 赵宪章:“文学成像”缘自“语中有象”

    "文学成像",即文学生成图像.成为图像,诗意图.小说插图以及现代影像的文学改编等是其最靓丽的风景,引发历代学者的持续关注和精彩点评,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但是,如果追问文学成像之可 ...

  • 赵宪章:伟哉!董大

    按:今年5月12号是董健教授两周年忌日 谨以此文寄托弟子对恩师的深切怀念     "董大"是董健老师的绰号.我不知道这绰号的本义,从未打听过它的本义,也不知道何人所名,只是从我来南 ...

  • 赵宪章:《洛神赋》的音乐结构及其语象的图像化

    在<洛神赋>语图关系研究方面,台湾陈葆真先生堪称最专业的权威学者.在他看来,曹植"<洛神赋>一文之所以特别感人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此文通篇所流露出来的音乐性.&quo ...

  • 赵宪章:文化城堡乌有乡

        怀旧.乡愁等本是文学史上普遍存在的意象,却被当下学人赋予"后现代"的意义.这不禁使我想起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件往事:那是我刚刚主持中文系工作不久,接待多伦多大学来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