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那一轮故乡的明月
不知从何时起,我对明月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看着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有种莫名的亲切。幼年懵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月下乘凉时大人们说月亮上有人,我便也信,说有个纺棉花的老奶奶,我便睁大了眼睛去瞅,看不清就问。奶奶笑着,指着月亮道:“你看,就是那个黑影,那个大点的是树,树下面的就是老奶奶纺棉花……”老奶奶纺棉花的故事属于我们齐鲁当地的小众传说,大众传说是嫦娥、吴刚、玉兔的故事。童年伴随着这样的故事,伴随月缺月圆,经历春夏秋冬。
我曾经梦醒午夜,走在西小老家的天井看明月当空照,感受“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我曾经在中秋之夜不能和家人团聚,在博兴县城里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圆月思念一周多未见的亲人。我曾经真正一次离开家乡,远赴黑水白山,在开学的时刻,在滔滔流去的松花江边和那些还陌生的同学一起望月,一起怀念心中的牵挂,那是“千里两地山万重,异身他乡人不同”的一种孤寂;我清晰记得,关外的月亮格外大,横照在宽阔的江面上,眼里看的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但是心里想的却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伴随着我的成长,形影难离,带有梦的样子,虚无的影子,是喜还是悲,是恨还是怨,总是亦真亦假。我在大一的时候,还不能视频聊天,面对思念的同学,写下了:“明月明,明月好。人望明月无愿老,他乡异地独望月,无限孤单自来找。你在他乡也望月?四路眼光月上交”的同学情谊。在大二时候,在一个极其平凡的三月里,在阴云之下,写下了“十五不见月轮高,有风无雨声如涛。遥想月宫嫦娥冷,谁可万里送香醪”的无聊闲愁。在大三时候的中秋之夜,和高中同学畅聊之后,写下了“中秋天青月轮高,众友目光月上交。身虽万里照月镜,共映笑意挂桂梢”的自由恬淡。在刚来岱海的第一年,南方正秋,这里已经寒风肆虐,那一夜真的是雁阵惊寒,明月尚在云海之间,白雪已然飘落我怀,情不自禁写下了岱海初韵:“不思不想任己行,弃身风沙数寒星。长大方知为人苦,夜半雪路闻雁声。”
在以后的日子里,因为总有故乡的明月召唤,因为思念,总是想着回家,换车丰镇,心情复杂,“来去天地广,南北似彷徨。滴雨又飘雪,丰镇到电厂。”不论是“杨花落尽又一年,万里思乡月复圆。两地落花不同处,相同之处落心田”,还是“对君思念从未休,思如长江滚滚流”总是因为明月,总是被故乡明月强大的引力所屈服。无怪乎,晏殊总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心灵若是游离,思念变成永恒,奈何已经远去,明月只在心里:“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其实明月不过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其实月中根本没有人,其实月圆月缺是一种天文现象,但是我们就是喜欢嫦娥奔月的故事,就是喜欢问明月几时有?喜欢把酒问青天,就是喜欢酒后的李白傻傻地玩“对影成三人”,就是喜欢每年中秋“举杯邀明月”……
明月驻进我心里那一刻,我可能已经成了游子。“报是家乡亲,月是故乡明”。对故乡的不舍不知从何开始,离愁别绪不知因何而生,薄弱的心理防线一旦开启,如水的月光便永远地注了进来。“清风明月何时有?浪荡江湖尝尽愁。万里同观千古月,如烟往事笼中秋”好像成了一种主调。海阔天空的岱海如诗如画,高原的洁净更显出明月的皎洁:“朗朗明月破天出,月光如水洒岱湖。溅起银辉多无数,天水一色人间无。”
白驹过隙,春花秋月,昨日成古,青丝暮雪。奶奶在我上班后的第三年便离开了,奶奶讲的很多关于月亮的故事虽然遥远的如同月亮和我们的距离,但是其清晰程度却也和夜晚看到的明月一样。永远忘不了故乡的明月啊,明月永远带有思念的忧愁哦:
作者:王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