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纳凉@李明君‖投稿
儿时纳凉
作者:李明君
虽然还没有进入盛夏季节,但已感觉酷暑难耐。周末回乡下老家,夜晚坐在院子里喝茶,茶水进了肚里,汗却从头上、身上拼命地冒出来,简直可以说是汗流浃背了。
看着眼前熟悉的老屋,看着灯光下的花草树木,忽然就想起了儿时夏夜纳凉的事情来。
记忆中,儿时的天气更加闷热,尤其是到了夜晚,经过一天太阳照晒,如果赶上没有风,整个世界如同蒸笼一般。而那时别说空调,就连电风扇都没有,最普遍的消暑工具就是摇扇。
吃过晚饭,扶着梯子爬上屋顶,而此时晒了一天的屋顶散发着扑面的热气。将席子平铺在屋顶上,然后上面再铺上褥子,光脚踏上去,感觉软软的,热热的,十分舒服。不过,当真正躺在褥子上面的时候,身下的热气与空中的热气交织起来,丝毫没有凉爽的感觉。
屋顶纳凉是很多人家的选择,这样既可以从心理上有个安慰,又可以不让小孩到处乱跑。当夜幕降临,炊烟散尽,叮叮铛铛的刷锅刷碗的响声停止以后,屋顶上便开始变得热闹起来。这时,你可以听见人们隔着屋顶的对话,比如晚上吃什么,今天干了什么,甚至你还可以听见“张家长、李家短”的家常话,可以听见明天谁家有人过生日,谁家婚丧嫁娶的消息。当然,还可以听见大人们在喊小孩撒尿不要太靠近屋檐的叮嘱声。
屋顶上面是树冠,伸手可触。扯着嗓子叫了一天的知了这时仍不肯休息,那吱吱的叫声让闷热的空气更显得令人烦燥。或许是哪一只知了受了手电筒光柱惊吓,吱的一声怪叫从你的头顶上飞过去了。有时,那知了边飞边撒尿,那散落的尿液就滴在你的脸上,一丝温凉的感觉。
一般来说,多数是没有朗月的夜晚,整个天幕都是黑的,只有满天的繁星星不住地眨着眼睛,偶有流星划过,能把人们的思绪牵出很远很远。当然,偶尔还可以看到飞机,那轰轰的响声从天边传来,用眼盯着它,渐渐地飞过头顶,消失在遥远的天际。至于那用肉眼可以看到的卫星倒是显得安静了许多,不失为一道人造的风景。
除了屋顶纳凉,还有一个纳凉的去处,那就是生产队的场院。
那时,以生产小队为单位,都有一处很大的场院,专供打麦、收粮、存放芦苇等东西的。夏天的时候,场院的周边堆起了几堆麦秸垛,而场院中间就空了出来。每当夜晚来临,许多人便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
有个姓孟的老人,家就住在场院的北邻,据说他是从东北退休回来的,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没有妻室,一个人过日子,生活倒是极其规律的。吃过晚饭,他便早早地在场院北边上摆设茶摊,自倒自饮。他走南闯北,经过风雨,见过世面,所以知道的外面的事情多,并且他看过不少的书,能描绘出书中的故事情节。许多人围着老人坐下,都是为着听他讲书里的故事的。老人的声音颤颤巍巍,却能传出很远。
也有人是专门纳凉的,拉一个凉席铺在远离老人远一点的地方,独立地观看天上的星星,或闭目养神。也有几个人一起聊天的,天马行空,喜笑怒骂,时而高谈阔论,时而窃窃私语。
记得场院的南边是一个生产队存放氨水的石砌池子,长方形的,大约也就四五个平方那么大,是封闭型的。池的东面紧挨着一条生产路,其实这个池子的利用率并不高,大部分时间是空着的,所以氨水的味道并不浓厚,夏夜乘凉的人也有不少来到这里。
有一次,我自己拉着凉席去纳凉,听着大人们讲他们的故事,我竟然睡着了。第二天被叫醒的时候,太阳已升起来老高,劳作的人们已开始陆续下地,身上晒出了一层的汗。
现在的人们已可能不会再去外面纳凉了,因为坐在有中,开着空调,看着电视,喝着香茶,任凭外面热如蒸炉,屋里的世界依如春秋之季。但那些过去的日子,那个颤颤巍巍的声音,都定格在了我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