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解毒汤证病机、汤证脉症、汤证诊断要点
黄连解毒汤证
【渊源】 《肘后方》(录自《外台秘要》)。
【病机】热毒壅盛,充斥三焦。
【汤证脉症】
主症:大热烦躁,口燥咽干。
副症:吐血,衄血;发斑,下痢,黄疸;痈疽疔毒,小便黄赤。
舌脉: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汤证诊断要点】
1.具备主症。
2.主症加任何一项副症。
3.任何一项副症加典型舌脉。
【禁忌】
1.阴虚火旺者忌用。
2.非火盛者不宜用。
【汤证辨疑】
1.泻心汤证:出自《金匮要略》。本汤证与黄连解毒汤证均见吐血或衄血,舌红,脉数有力。但前者汤方系仲景为热盛吐衄专设,见症较单一;后者却因热毒壅盛,充斥三焦所致,除上述见症外,尚可见大热烦躁,错语不眠,或热盛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或外科痈疽疔毒。.
2.犀角地黄汤证:出自《备急千金要方》。本汤证与黄连解毒汤证皆有吐血、衄血及发斑之症。但前者系热入血分,伤络迫血妄行所为,有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细数之特点;后者亦系热毒迫血上行外溢引起,但其热毒不在血分,其斑色较浅,且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同时尚可见热毒充斥三焦之诸症,如大热烦躁,口燥咽干,下痢,黄疸及小便色黄等。
3.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出自《伤寒论》。本汤证与黄连解毒汤证均有身热下利,口干,舌红苔黄,脉数。但前者为表证未解,热邪入里所致,除上述见症外,尚有喘而汗出,且发热、口干程度较轻;而后者发热、口干较甚,虽无喘而汗出之表现,但热毒充斥三焦之诸症又非前者所具。
4.五味消毒饮证:出自《医宗金鉴》。本方证与黄连解毒汤证均见痈疮疖肿及疔毒,其局部皆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亦为共见之征。但前者以局部症状为主,虽可见发热恶寒,但发热较轻;后者虽不恶寒,但发热较重,且有烦躁、口燥咽干、错语失眠、小便色黄等全身证候。前者系热毒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壅滞而成;后者则为热毒充斥三焦,壅于肌肉所致。
5.仙方活命饮证:出自《校注妇人良方》。本方证与黄连解毒汤证之异同和五味消毒饮证相似,请互参,不再赘述。
【临床应用】本方原为一切邪火热毒盛于三焦而设,但临床应用时,三焦热盛证不必悉具,只要为火毒之疾均可用之。现广泛用治以下疾患:
1.急性感染性疾病
(1)小儿腺病毒肺炎,加麻黄、银花、连翘、板蓝根及石膏效佳。
(2)急性扁桃体炎,加银花、连翘。
(3)急性细菌性痢疾,以本方煎汁保留灌肠效著。(4)急性阑尾炎,以本方合用四逆散治之亦能迅速痊愈。
(5)另外,尚有报道该方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乙脑有显著疗效。
(6)因本方有一定保肝作用,临床上以本方合茵陈蒿汤治疗各型肝炎,尤其是重症肝炎,疗效满意。
2.慢性感染性炎性疾病
(1)以本方加败酱草、赤芍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有较好疗效。
(2)以本方研末局部外用于宫颈糜烂、滴虫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有较好效果。
3.皮肤化脓性感染
以本方加野菊花、蒲公英、土茯苓等治疗多发性疖肿、疔疮、脓疱疮有良好疗效。
4.出血性疾病
临床报道本方治疗血友病、过敏性紫癜有效。
【汤方组成】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枚。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