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的国门第一站——丹东九连城
《燕行录》,是记录明清两朝朝鲜使团中国见闻的选集。这部重要的异域文献曾多次记载朝鲜贡使进入中国的初印象,而这初印象正是来自彼时的国门第一站九连城。
从1712年朝鲜贡使金昌业《燕行日记》中九连城“风水亦有极好……”,到1780年朴挚源《热河日记》中九连城“土地肥沃,可以耕垦……”,再到1832金景善《燕辕直至》中九连城“局面平稳,往往山回水环处,林树翳然……”。
百十年间,通过朝鲜贡使的记录,不难看出九连城地区是一块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适宜耕种的膏腴之地。
朝鲜贡使记录的时代,正是辽东封禁时期,丹东地区人烟稀少,他们的所见所闻只能从自然地理出发。事实上,九连城曾是具有两千年风华的“六朝重镇”,是拥有厚重沉淀的丹东历史沃土。
九连城,位于丹东市中心东北12公里的鸭绿江畔,因该地有九座相连的古城而得名,初称九联城,后改称九连城。虽然九连城一名始于明代,但九连城地区的历史可以上溯到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
《汉书-地理志》载:“马訾水西北入盐难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其中“马訾水”即为鸭绿江,而西安平则是汉高祖在辽东所建辽东郡所辖十八县之一。
1956年,九连城镇上尖村发现古代遗存,1961年被确定为古代城址。上世纪70到80年代,在省市考古部门的努力下,先后发现从汉到明的文化土层和大量历史文物,其中就包括写有“安平”字样的瓦当,足证九连城叆河尖遗址即是汉代西安平县故址。
当然史学界仍有泊汋城说和婆速路说等多元说法,但通过大量历史遗存和史籍比对,史学界普遍认为这里就是汉代西安平县故址。
九连城地区明确有建制的历史就是从上尖村开始,但是真正让九连城名声斐然的则是镇西的九连城古城遗址。
这座古城遗址绵亘“六朝”,在波澜壮阔的古代史中拥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更历经近现代中国血与火的大时代哀歌,更丰富了丹东地区的历史积淀,增加了我们这块人文沃土的文化厚度。
来远城,九连城古城在历史中的第一次登场。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原政权逐渐失去对辽东地区的控制,高句丽人相继在鸭绿江沿岸建立城镇,吉林集安建有丸都城,临江建有神州城,我们丹东的蒲石河口建有泊汋城。
唐高宗时期灭高句丽,渤海国取而代之,其与大唐海路商贸往来频繁,从山东跨海而来商船,多从鸭绿江顺江而上,以泊汋城为中心,包括九连城地区,均是渤海国的重要商贸区域。
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攻占渤海国,以太子耶律倍为国王建立东丹国,后辽世宗耶律德光废除东丹国,在其旧地设立东京道,彼时丹东地区设有开州府,下辖开远城和来远城,开远城即今凤城,来远城就是九连城古城。
虽然史学界包括谭其骧先生在内大家有来远城位于鸭绿江上黔定岛的说法,但根据《辽史》等史籍记述,加之上世界在九连城古城附近出土的辽代“尚书印”佐证,来远城是九连城古城遗址无异。
辽代极其重视来远城,首先来远城位于贡道关键位置,具有极高的外交、贸易、军事作用,作为当时鸭绿江下游最适宜渡江的地区,位于九连城地区的来远城无疑是辽朝扼控朝鲜半岛的重要屏障。
《辽史-圣宗纪》载:“己丑,次鸭渌江。庚寅,皇后及皇弟楚国王隆迎于来远城……”,此为辽圣宗耶律隆绪东征时的记述,耶律隆绪在来远城照会北撤诸军,充分说明了来远城的地理位置非江中岛屿,而是相对较为安全的九连城古城区域,更说明当时来远城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区域作用。这是历史有载的古代皇帝两次登临丹东地区的记录,上一次则是唐太宗东征时亲临辽东。
历史像一个大戏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女真人建立金朝取代了契丹人的大辽,金人对丹东地区更为重视,以来远城为中心设立婆速路,来远城为其治所。婆速路地域广大,辖境西北起千山山脉,东抵长白山,南跨鸭绿江。
某种意义上,九连城地区就是当时辽东乃至东北的重要中心。辽朝多次发生与高丽的战争,来远城首当其冲,九连城地区更是满目疮痍,但是金朝的主要用兵方向是大宋,因而与高丽兵事不多,适宜耕种屯田的九连城地区,更是难得的迎来了休养生息的好机会。也正是因为金朝对高丽的温和态度,鸭绿江下游率先形成了今天的界河状态。
当时的九连城地区外事活动频繁,与朝鲜半岛的高丽往来不断,佐证着丹东中国国门的历史地位。蒙古崛起漠北草原后,大举征伐金朝,金朝宣抚使蒲鲜万奴在辽东等广大地区建立东夏国,投向蒙古后,蒲鲜万奴协助蒙古东征,当时驻守九连城地区的金军还曾和驻守朝鲜保州的高丽军联手抗蒙。
蒙古人问鼎后,在辽东沿袭金朝置婆娑府,随后又改为巡检司,而其治所婆娑城,也就是九连城古城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蒙元帝国统治和盘剥高丽的重要桥头堡。当时高丽每年大量的岁贡和方物均通过九连城运往大都。
《元史-本纪》:“送婆娑府屯田军移驻鸭绿江之西,以防海道……”,因为九连城地区非常适合耕种,鸭绿江泥沙冲击出的肥沃土地,让元朝积极鼓励军队在此屯田驻守,这也是丹东历史上第一次用边军在此屯垦的文字记录。
1974年,九连城附近的叆河边发现一枚刻有“万户之印”的铜印,经考证是元驻婆娑府将领执掌的官印。从元到明、清,九连城地区都是边境贸易的重要区域,马市台、中江台等重要的贸易“互市”开设在此。当时贸易是在每年春二月和秋八月十五以后,双方都到马市台进行物资交流。
明代从成化年间开始修建辽东长城,再到嘉靖年间的二次拓边,九连城地区除了外交以外,在此承担了重大的军事任务。明廷在此修筑镇江城,迁移长奠堡游击在此驻扎,镇江城更是成为了辽东长城防线中重要驿城,不但承担重要的军事任务,还要保障贡道的畅通。这里更见证了明末东江镇总兵毛文龙快速崛起的军事奇迹。
清代明而立,在辽东施行圈禁政策,辽东大地一片萧瑟,但九连城仍作为桥头堡,保留部分贡道功能,直到清末恢复“互市”贸易,才逐渐恢复生机。
清朝末年,安东设县,闯关东的人潮再次将这片沃土推高,但大时代的风雷不可避免的也锤击在这片土地之上。日俄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相继爆发,战略要冲的九连城作为陆路主战场,既被殖民者蹂躏,也见证了中国人世代相继的不屈意志。
更在安东开埠后,成为丹东地区重要的商贸城镇,是鸭绿江航运的重要中转站,也是当时安东主要的产粮区和城市供应链。
两千年风华转瞬即逝,饱受过无数风雨的九连城同样随着朝阳迎来新生。得天独厚的地理地利条件,使其拥有巨大的农业和种植优势,是丹东地区重要的蔬菜和特色浆果种植基地。
蔬菜以地理标志产品“叆河青”水果萝卜及白菜、青笋、菠菜、西红柿、西瓜等多种无公害应季果蔬种植为主,蔬菜品种有三十多个,年产量2万余吨左右,年产值近6000多万元,是丹东名副其实的“菜篮子”。
从历史名城到外交贸易桥头堡,再到今天的城市“菜篮子”,九连城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承载着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向未来交出了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