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遍地的台山瑰宝4
往 期 链 接
以上链接可点击查看
台山侨胞热心家乡建设与慈善公益事业从清代开始延续至今。其中捐资建校也从清代起就开始,到民国以后掀起热潮。
“这个时期,华侨捐资办学主要采取2个形式:一是姓氏或集体募捐筹款,将以前的村塾或祠堂改为学校或建新式学校;二是独自捐款将村塾或祠堂改为学校或建新式学校。一些学校还置有校产或基金会,作为学校发展基金。一些乡亲赠送设备支持学校办学。据1937年统计,建有中学12所,学生2398人;小学937所,学生71526人。学校数和学生数居全省各县之首,台山成为全省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县份之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斗山浮石旅美国华侨赵池玉、赵裕贵等200多人捐资,利用村中祖祠办起浮石学堂;同年,大江公益旅外乡亲捐资创办公益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端芬上泽旅美华侨伍于秩等500多名伍氏宗亲捐毫银20多万元,在成务墟置地兴建了中西合璧式的新型学校—成务学堂(见照片),开创了台山华侨捐资兴学、发展家乡教育事业的先河。它也是我国农村由华侨捐建的第一所学校。同年,端芬梅姓旅外乡亲集资支持开办蒙养小学。1907年,都斛莘村华侨李崇瑚、李期道向海外乡亲集资兴建潭洲小学。同年,谭姓派谭毓芝等赴香港发动宗亲捐款开办育英小学。1908—1910年,在华侨资助下,白沙绍宪学校、附城求是学校、三八龙冈小学也相继开办。——《广东省台山华侨志》”。
中国第一所华侨捐建乡村学校
这些各具特色的校舍,有着承载历史文化,历久常新,百年不倒,观赏性强,耐人寻味的特点。它记录着台山教育的历史进程,是当时社会重文兴教的有力体现,是台山的文化瑰宝。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