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汪洋中的一条船
原创|汪洋中的一条船
文/欢爸
时间/2020-07-15 01:18
【引言】几千年的农耕民族,既多灾多难,又见多识广,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就是因为有了汪洋中的这一条船。~
【正文】原创|汪洋中的一条船
上个世界七十年代有部很感人的台湾影片《汪洋中的一条船》,影片改编自台湾省云林县郑丰喜自传,1978年出品,同年,斩获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最佳摄影等多项大奖,1979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演技最突出女主角奖、悲剧中最感人男星奖等,导演:李行(Lee Hsing) ,主演:秦汉、林凤娇。
“双秦双林”,曾经台湾电影最美好的时代,过去太久了,不仔细去想的话,都有些想不起来了。
那时的港台影视,好文艺,不像现在闹哄哄的,哪儿还有多少文艺范儿。
忽然想起《汪洋中的一条船》,是因为最近长江流域的洪水,上至重庆的綦江,下到江西的鄱阳湖,还有新安江61年来首次开启九孔泄洪闸,歙县的百年古桥被冲毁。
洪水肆虐算是天灾,中国自古就有大禹治水的传说,中国人与洪水斗法,斗了几千年,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随便哪个黄口小儿也能说上几条来。
可以说,人类的历史也是和洪水斗法的历史,面对天灾,无非两条:
第一,求生、保命;
第二,减少损失。
这是人类与灾难抗争的基本逻辑,哪怕到了今天,我们面对新冠也是一样的逻辑和道理。
天灾是自然灾害的俗称,旱、涝、虫、火、瘟疫、地震等等,虽然哪吒那句名言“我命由我不由天”很励志,却无法让天下苍生续命。
面对突然降临的天灾,正常人类的第一反应就是躲避、观察,等到搞清楚情况(包括天灾的种类、强度、区域等),再做下一步的打算,常用的方式叫因势利导。
与天灾硬扛是毫无意义的,再大的损失,都不要觉得心疼。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强国》里有道选择题,问火灾发生时的错误选项,答案是带上贵重物品。
面对天灾,中国人喜欢讲的那两句俗话,也是大实话,
一句是,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另一句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新中国成立之后,水利部一直是相对独立的部门,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为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改善人居环境,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尽管如此,大小灾害,依旧频发,自然规律如此,也不需要大惊小怪的,就如生老病死一样的正常。
人定胜天只是在人类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层面上讲,不能客观上就觉得就真的能胜天了,我们可以改造自然,却也要顺从自然,不能逆天而行,否则就变成了自取其辱、自取灭亡了。
就如文首提到的片名,在汪洋中给自己留一条船,那条船就叫诺亚方舟。
有了这条船,人类就能躲避灾难、保存生命,待天灾之后,继续繁衍生息。
相对于天灾,人类是弱小的、无力的,所以历代的先贤哲人都提倡要敬畏自然、爱惜生命,要保护环境,而不是破坏环境。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大意是,是人类需要自然界,而不是自然界需要人类。
相较于自然,人类真的好渺小,甚至可有可无。
记得在淮南的那十几年,经历过几次大的洪水,家住的大院,几乎每年雨季都会被淹几次,再高的雨靴也是应付不了那种场面的,拖鞋反而更能发挥作用,大人也常常教小孩子各种躲避暴雨的应对办法。
古人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这句话在我们那里特别有现实意义,就有几次小孩子在墙根下躲雨,被倒塌的围墙砸倒在洪水里而失去生命的。
面对洪水,汪洋中的一条船,既是解决眼前困境的现实办法,也是寄予希望的精神支柱。
面对天灾,抱怨是无济于事的,积极自救、扶老携幼、互相帮助、从容面对,灾难总是暂时的,风雨之后,生活很快就会恢复。
几千年的农耕民族,既多灾多难,又见多识广,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就是因为有了汪洋中的这一条船。
【荐读(独立思考,再做判断)】
《美国再对南海搞局!然而,美国还不知道已经被引进残局······》
我是欢爸,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