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六篇 辽国的捺钵制
X
图1 辽代射骑图。
图2 辽代加彩灰陶罗汉卧像。
图3 辽代黄釉碗。
辽政权在荒漠的草原上筑起都城、市镇,但皇族仍保持四季渔猎的骑射传统。游牧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其行在称为捺钵。捺钵(契丹语音译,行宫、行营、行帐、营盘之意,亦写作纳拨、纳跋、纳宝、剌钵),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史载的四时捺钵地,圣宗朝已成定制,在此以前的太祖至景宗五朝,每朝都不尽相同。
受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四时各有捺钵之地。同一季节的捺钵地点也不固定。按常规,正月上旬,契丹君主的“牙帐”从冬捺钵营地启行,到达春捺钵地约住60日。四月中旬“春尽”,牙帐再向夏捺钵地转移,在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到达目的地后,居50天,约在七月上旬或中旬,又转向秋捺钵地。当天气转寒时,则转徙到气温较暖的冬捺钵地“坐冬”。春捺钵多在长春州(今吉林扶余他虎城)的鱼儿泺(今洮儿河下游吉林省大安县之月亮泡)捕天鹅,在混同江(今松花江鸭子河一段)钩鱼,有时在鸳鸯泺(今内蒙古集宁市察右前旗的黄旗海,)捕雁,及接受生女真“千里之内”诸酋长等的朝贺。初到时由于季节过冷,天鹅还没有来到,就先在冰上搭帐篷,凿冰取鱼,钩到第一条鱼时,要举行头鱼宴,以示庆贺。冰雪消融之后,天鹅大雁飞来,于是在沙地上放海东青捕捉鹅、雁等。捕到第一只天鹅之后,皇帝以鹅荐庙,并举行极为隆重的头鹅宴,君臣皆插鹅毛于头上以为乐。戈猎网钩,春尽乃还。夏捺钵是为了避暑纳凉,无常所,届时卜吉地而往,多在吐儿山(今大兴安岭南端)、永安山(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东境)或炭山(今河北省沽源县黑龙山之支脉西端)放鹰,主要任务是与南、北大臣商议国事,空暇时则游猎。秋捺钵在伏虎林(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北察哈木伦河源白塔子西北),主要活动是射虎鹿。冬季时间较长,需要避寒,捺钵地点多在永州城东的广平淀(亦称柳林淀、白马淀,今翁牛特旗大兴乡境内)。永州是辽代早期的重要州城,辽太祖于此置南楼,冬月牙帐多驻于此,后承天皇太后建城。永州城址位于东经120°23′、北纬43°25′,位于今翁牛特旗新苏木草原站东南七公里处,北距西拉沐沦河十五公里,南距老哈河二十公里,西有木叶山,东北距二水汇流处二十五公里,二水汇合永流不息,故号永州。广平淀地处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是西辽河冲积平原地区,这里地势坦夷,多榆柳,饶沙地,冬月稍暖,辽代皇帝多在这里“坐冬”,除在此与北、南面臣僚议论国事、接受北宋及诸属国的“礼贡”外,还要“时出校猎讲武”,操练军队。在闲暇时间里还要狩猎捕鱼,也进行马球比赛等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