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听障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听障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惠淑娅
陕西省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听障学生由于从小听力的缺失,跟他人交流和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他们与外界的交流甚少,导致听障学生生活经验缺乏,从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影响了数学课堂的学习效果。所以,作为听障数学老师,我们平时的课堂一定要把生活融入到聋校数学课堂中去,提升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使他们对数学知识达到灵活掌握。
【关键词】听障学生、数学课堂、生活化、实际应用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听障学生由于从小听力的缺失,跟他人交流和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他们与外界的交流很少,导致听障学生生活经验缺乏,从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影响了数学课堂的学习效果。另外,对于听障学生来说,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学习多么高深的知识,而是培养他们将来独立生活的能力,而孩子们将来的衣食住行等等也都和数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习数学能够让他们更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作为听障数学老师,我们平时的课堂一定要把生活融入到数学课堂中去,以生活经验促知识传授,以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提升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使他们对数学知识达到灵活掌握。
教学中,我努力使自己的数学教学与听障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借助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为数学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试着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课堂变得精彩生动。
一、创设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效率。老式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古板,老师们严肃,学生们战战兢兢,老师对学生的过多限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时也打消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思考的动力。作为听障数学老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堂生动起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那就必须建立民主、快乐的课堂氛围。
怎样才能创造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呢,首先我们就要彻底改变以前那种居高临下、过于严厉的态度,走进学生的内心,多与孩子们去谈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课堂上老师要满怀激情,真诚去面对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当孩子接受知识较慢、学习上有困难的时候,一定要耐下心来,心平气和去引导学生,切记不能急躁,不能冲孩子们发火。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愿意去上你的课,才会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想法。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整个数学教学的大前提,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最优质、最适合听障孩子们的课堂,才能是最高效的课堂。
二、借助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由于听力障碍儿童生理上的缺陷,导致他们言语、理解力等都不足,因此对于较难的数学知识,孩子们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面,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我们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听障学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孩子们一些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借助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帮助听障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我们要把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活中听障学生常见的学习内容。
比如,听障学生由于用手语表达的时候对语序要求不是很严格,像“我先去吃饭了”,他们可能表达为“我”“吃饭了”“先”,所以他们对“甲比乙多5个”和“乙比甲多5个”是分不清的,在教学加减法应用题的时候学生对“谁比谁多几个”是很难理解的。为此,课堂上我给孩子们发放数量不同的糖果,请两个同学上台分别把他们的糖果摆放好,先比一比谁的多,再找一找哪一部分是一样多的,最后数一数多出的数目,让学生们明确谁多把谁放“比”字前面说,甲多,我们就说“甲比乙多。”再比如,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中,有这样一道题:150-46-54,我把它先转化成这样的生活问题----小兰拿150元去商场买了一件46元的短袖和一条54元的裙子,小兰还剩多少钱?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答。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引导孩子们找出最简便的解法,即1 50-( 46+ 54 ),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场景,让孩子们掌握可以先算两个减数的和,再用被减数减去这个和,这样可以让连减题变得很简便。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较难的知识点容易被孩子们掌握。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当数学知识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时候,它就会变得枯燥乏味、让学习者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听障学生来说,一些抽象的概念、知识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发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积极地、主动地进入探究学习的活动中。
如本学期,我给孩子们教学《几分之一》这一课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宋佳和吝朝阳课前表现较好,书本、练习本都能提前摆放好,老师提出表扬的同时要给她们奖励饼干吃,但是今天老师只有一块饼干,该怎么分呢?“从中间平均分成两块。”孩子们整齐回答。“那她们每个人能拿到多少饼干呢?”我紧跟着问,“一人拿到一半。”反应快的孩子很快就说出了答案。“我们知道一块饼干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五块饼干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那半块饼干我们该拿哪一个数字来表示呢?”抛出问题后,我让孩子们去认真思考,紧接着,我告诉孩子们“把一块饼干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1份我们可以表示为1/2,它就是我们今天新学习的一种数----分数”。在这样有趣的情境中,孩子们都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帮老师分饼干,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气氛很活跃,孩子接受知识也容易得多。
创设生活情境,需要教师随时捕捉听障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将生活实际与所要教学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创设有趣的、孩子们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让“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四、巧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而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应用,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鼓励引导听障儿童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了他们运用新知识发散思维的空间,同时也能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价值,从而大大提升听障儿童的生活能力,为他们今后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学习了估算之后,我让学生们估算一下自己和班里同学的身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大家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大约有多少米?认识了人民币,学习了百以内加减法之后,我带孩子们来到学校的情景超市,带孩子们去实际购物,孩子们拿着钱去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并且计算自己的商品一共多少钱,付完账之后还剩余多少钱?这样学生们既对所学的元、角、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巩固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更重要的是他们生活适应能力大大提升。再如,学习了比例尺之后,要带孩子们去西安演出了,老师拿出地图,让孩子们找到比例尺并算一算渭南到西安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这些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又服务于生活。听障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听障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平时生活,从而帮他们更好地独立生活,因此听障数学课堂一定要立足于听障学生的现实生活,创早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巧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问题同时又应用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数学课堂与生活的完美统一,提升数学课堂的质量。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