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与傅雷傅聪

家教与傅雷傅聪
傅雷不是完人,却要求傅聪做完人,《傅雷家书》不是“圣经”,却却被当做家教“圣经”。傅聪离世了,我想说说这对父子的优与欠,一个非凡的翻译家与一个蜚声国际的演奏家,我希望他们回归血肉之躯。
《傅雷家书》是傅雷借通信方式与儿子谈成才问题的一本家教专著。网络上有编纂的傅雷家教名言与海量的读后感,对中国家教思想影响巨大。
《傅雷家书》是说教,影响孩子最大的不是说教,而是身教环境,它包括父母的禀性习惯、人品举止、处事人脉、家庭氛围与社会时政。摹仿长辈,适应环境是人的动物性本能,不说不教只给予爱也是家教,并且是最重要的。当然,语言发达后说教成为主导,所有说教必须有身教环境支撑,言行不一或在环境中行不通,说教立即失效,孩子会产生深度质疑,并逆反至无法控制。
傅雷
朱梅馥
傅雷是位学贯中西的社会名人,翻译大量西欧的文学、音乐、美术名作,治学严谨,脾气暴戾。母亲朱梅馥性情贤良,知书达理,是傅雷的文秘,懂英文,会弹钢琴。这等独一无二的父母,这等浓郁的文化氛围,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实属罕见。傅聪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学习艺术、哲学和音乐,能够聆听大量的西欧古典音乐,对傅聪的耳濡目染可谓根深蒂固。
傅雷说:“先做人,再做艺术家、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句话,傅聪在晚年访谈中还常提及。可惜主持人没有追问,傅聪也没有解释。傅雷的意思是除了德行第一之外,钢琴演奏要从音乐、文化艺术的高度来解读。演奏不是炫技秀,演奏是诠释音乐,诠释人生。
傅雷
傅聪十七岁才正式练琴,没有坚实的童子功,导致演奏技巧差评不少。差评不一定客观,技巧欠佳却是事实。傅聪自己心知肚明,并不避讳,进入不惑之年,仍天天练琴长达七八个小时。他的演奏能够获得西方乐坛公认,跻身国际大赛评委之列,是个奇迹。这个奇迹的确仰仗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
傅聪
傅聪演绎肖邦作品蜚声乐坛,对莫扎特、德彪西、海顿等人的作品造诣也颇深。解析肖邦作品的前后差异,傅聪说:像是中国文坛“从李后主到李商隐”的风格演化。早期肖邦是浪漫中藏着离愁别恨,晚期则有“泪眼看花”的无奈与悲凉;他认为德彪西的音乐跟中国画一样,画家画的是梅,但传达的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傅聪认为,海顿拥有很高的智慧和境界,没有人比他更懂幽默。莫扎特的幽默是笑中含泪的,而海顿是真幽默,是个童心未泯的老顽童。这些感悟非常独到,对乐迷而言如美酒沁心。学养在他心中“发酵”了,已经不是“藏书馆”,各种知识在大脑中相互连接,比较、结网,融会贯通,可以滋养任何专业了。
傅聪说:每个作曲家都有独特个性,演奏家是二次创作,弹奏要用自己的灵魂再现作曲家家的灵魂。灵魂在音乐中如何显现与演化呢?傅聪说是“音乐比例的感觉”。
我的解读即:每个音、每个节拍、每个段落之间有音长和音量的速率比,维系原作基本的速率比即忠实原作,用自己的学养调整原作的速率比,就可以表达演奏家的个性。傅聪用自己的词汇“音乐比例”诠释了节律美学,造就了自己风格。他的演奏节律有特色,曲中速度变化很大,有时间歇略长,听众会产生期待感;有时节奏跳跃急促,像山泉叮咚,乐曲在快慢、轻重中展示出清冷、深沉、哀怨的情感,有种说不出的静寂与空灵。
肖邦
肖邦音乐语境美,隐含着孤寂与忧伤,与其经历有关。傅聪与肖邦经历相似,都避难侨居他乡。经历相似容易相通,是演奏家成功的秘钥。艺术家的学养很重要,但学养永远不能替代亲身经历。一个人遭遇过孤苦、离愁、劳累、昏厥、饥饿、屈辱;目击过地上碾碎的脂肪球,嗅到过弥漫的血腥气,……种种不堪,经历过,与没有经历过,人对世界,对人性的认识绝然不同。经历中含有不可替代的感觉与感受,它们解读学养也绝然不同。经历与学养交融后的感觉与感受,艺术家可以直接转换为艺术表达。这才是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的真谛所在。
我四十多岁时才知《傅雷家书》,专门去书店购买,几次阅读都半途而废,实在读不下去。傅雷的控制欲太强,干涉孩子的细节太多。孩子的衣服款式,上门做客,只脱帽子不脱围巾之类的细节,都要叨叨。他婆婆妈妈,事无巨细,有意塑造完人。傅聪却守护着“个性”不变。恰恰是暴戾与温柔都极端“示爱”,造就了傅聪。
个性是什么?个性既是特长,也是缺点;天才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因势利导顺遂而出的,天才最大的特点是质疑与反叛,反叛是人类天性,扼杀反叛即扼杀天赋,也扼杀了创造。
傅雷家教最大的失误是家中有钢琴,儿子17岁才正式学琴,丧失了童子功。童子功对于钢琴家有多重要,傅雷不是不知道,而是无能为力。天赋高的孩子大多数顽皮不听话,傅雷的禀性对此无法应对,只能用暴力“镇压”:捆绑罚站、按头撞墙、器皿砸鼻,以至傅聪有力反抗时都未全部停止。这些家书中没有,“圣经”不真实!出版的《傅雷家书》中没有傅聪的回信,傅聪不愿意,对此他的种种托词能信吗?
傅聪
最好的家教是身教,父母的禀性却改不了,既便父母是演员,可以扮演教课书式的角色,能够一时出演,不能时时演出。幼儿教育、儿童心理学,各种著作一大堆,育儿成功者有几人。
育子成人,可以达到,育子成天才,就不是一箱情愿的事。天才的诞生是偶得,其成长过程中有一系列意外与巧合,不是人为可控的。
《傅雷家书》是一家之说,教子没有万全之方。因材施教,顺其自然。子女会有像父母之处,又永远有不像之处,它是物种繁衍自身的规律,无人可以左右。人人都望子成龙,疯狂挤上独木桥,争个你死我活,这不是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社会和谐有序,良善成风,容易生存,家教会容易得多。
聂昌硕2021年1月14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