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一首七律,开篇就气势恢宏,最后两句更显构思精妙
品诗赏词
咏物诗贵在要有寄托,咏物要不粘滞于物。所谓托物言志,因物寄兴,是自《诗》三百篇以来的诗歌传统。例如贺知章的《咏柳》,作者结合比喻和设问,刻画了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也烘托出无限的美感。
郭沫若的一些咏物诗大都是借物抒怀,寄托深远,把主体感受融汇于审美对象之中,浑然一体。下面介绍郭沫若的一首七律,开篇就气势恢宏,最后两句更显构思精妙。
奔涛
作者:郭沫若
含怒奔涛卷地来,排山撼岳走惊雷。
大鹏击海培风起,万马奔腾逐浪推。
载覆民情同此慨,兴衰国运思雄才。
为鱼在昔微神禹,既倒终当要挽回。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他在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同年他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在上海创立“创造社”,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五四”时期,他充满激情地创作,并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
潮汐是江海受日月吸引,而产生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日涨为潮、夜涨为汐,日复一日、永不停息。古代描写潮汐的古诗也很多,比较著名的有清初诗人吴伟业的《沁园春·观潮》,还有苏轼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等等。
郭沫若的这首诗妙在句句切合奔腾的波涛,而且开篇就气势恢宏,“含怒奔涛卷地来,排山撼岳走惊雷。” 作者形象地描绘了奔涛,使人们恍如目睹了卷地腾空的怒涛,并耳闻涛声的排山撼岳。
作者用“含怒、惊雷”两个词,生动地展现出潮汐的巨大力量,令人如临其境。
第三句“大鹏击海培风起”,用《庄子·道遥游》语,从侧面描写奔腾的波涛,形容大鹏凭风飞起,搏击海水。接下来“万马奔腾逐浪推”,又娴熟地运用比喻,细腻地描绘了潮汐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壮观景象。
前四句全写奔涛,用“排山撼岳”、“击海”、“腾空”,写尽了飞动的奔涛。后四句由奔涛联想到“民情”、“国运”,抒发了深沉的感慨。
颈联化用典故,“载覆民情同此慨,兴衰国运思雄才。” 这两句用《荀子王制》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作者以此比喻人民的力量,可以左右政权的存亡兴败;而任用雄才,才是国运兴衰的关键。
第七句“为鱼在昔微神禹”,化用《左传昭公元年》“美哉,禹功!微禹,吾其鱼乎!”作者说,以前若无大禹治水,世人皆成池鱼,足征雄才之可贵。末句“既倒终当要挽回”,总结全诗,坚信尊重民情,任用雄才。
纵览郭沫若的这首诗,气势恢宏,想象奇特,更化用了前辈的很多典故,彰显出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后四句虽是抒发感慨,妙在立意、遣词、用典,仍然处处围绕着鱼水狂澜。与前四句谐调一致,前后自成映照,构想之精妙,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