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浙北新市,请记住“十个”关键词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图片来自新市镇摄影协会作品)

浙北新市是一方神奇的土地,它的位势独特,历史悠久,而文化的积藏可谓是同类古镇中,更没有出其右者。如此巨大丰厚的历史文化,将让每一位试图了解它的人内心惊诧。笔者作为一名新市平民,凭着一份家乡情怀,对浙北新市灿若星空的历史文化保持仰望,有以下“十个”关键词:治水、祭祀、寺庙、宗教、码头、方志、美食、古桥、手工业、茶楼。可以获得对新市历史文化的总体了解。
1、治水


民间自发治水,浙北独此,且是新市古镇历史文化源头的创世纪活动。
新市历史的“开城史”,实际上是一部远古的治水史,这是发生在西晋时期,本地老百姓自发举行“开渠挖河”治理旱涝灾害、改变自然人居环境的动人事迹。当年有一位叫朱泗的人,公元300年前后,他凭着个人的智慧与胆魄,毅然奋起,带领新市百姓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化了十年时间,开挖自西漾至南漾的一条长约一千五百米左右的河渠。人们挥汗如雨,昼夜不舍,创造了浙北地区的治水奇迹。作为当年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民间自发治水是一项难于想象的工程,浙北之地唯有新市发生了民间治水的活动。治水后的新市,水陆环绕,舟车通利,可谓是世上桃源,人间仙境,创造了新市古镇历史文化的辉煌源头。
2、祭祀

新市祭祀文化是浙北最大,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
中国民间的历史文化,最早的很多形式表现为祭祀活动。而新市祭祀文化的深厚,会让人难于想象它的巨大、广阔与绵厚。新市由于“镇国大将军”朱泗的出现,从当年东晋朝廷所赐的庙宇(后来改名为“永灵庙”)血食乡土开始,一直延伸到现在,祭祀活动从无间断,形式与时俱进。从当年纯粹的祭拜形式,引发四邻八乡的朝集,到后来的“烧香市”形成,更是成为江南祭拜的神土,直至目前年年举行的“新市蚕花庙会”万人空巷的盛况。这一祭祀活动贯穿了一千七百年之久,百姓对天地敬畏,祈福丰年,已经成为本地淳厚民风的灵魂,也是自我教化的重要推手。一场祭祀活动,囊括了本地的所有乡俗文化,影响了整个浙北地区。
3、寺庙

新市寺庙众簇成林,浙北独此。
新市历史上的寺庙特别多,从汉晋到明清长达一千七百多年中,大大小小的庙宇多达数百座之多,这些庙宇横跨时空,在当年不到两平方公里的新市古镇上,寺庙众簇林立,星罗棋布,寺院毗连,甚至出现了“一神三庙”的现象。这一现象可谓是浙北独此,令人难于置信。寺庙多必然文化浓,它与社会民俗,名人效应贯穿一起,化出许多传说与神话,形成了新市景观别致的历史文化。
4、宗教

新市宗教文化的发达,同类村镇无以望其项背。儒、释、道、耶“四教”聚合,且道与耶教的规模,为浙北最大。
本地宗教文化的特别发达,小小的古镇深积了各类宗教文化,其成果令人眩目震耳。先是儒教的进入,东晋朝廷对“镇国大将军”的立庙祭祀,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气势,一发不可收,著名的“一神三庙”是江南的奇迹。而后有南北朝的道教进入,更多的寺观出现,目不暇接,形成举世瞩目的“仙潭”传说。再后唐宋时期的佛教,如苕水东注,呼涌而入,出现了方圆百里“高僧名寺”的江南佛地景象。至清代后期,基督教进入,基督教的教堂、学校与医院,建了许多,可谓是绘声绘色,深入民间。而从新市走出的两位中国基督教领袖级人物,更是让人耀眼灼目。
5、码头

新市是历史上浙北最大的运河水码头,是江南古运河上一颗灿灿明珠。
新市自北宋开始设镇以来,随着朝廷漕运业的发展,新市的军事战略要塞地位也与日俱升。新市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地位,物流与人流的集散,覆盖着本地将近几十公里平方的人居村落。两宋盛期的新市运河码头,可谓是“车如流水马似龙”,北宋及南宋的很多官员在新市创建别业,大官达人都纷纷在此安家居住。区位优势促进了政治与经济的集合,促进了民间文化的汇聚与发展,当年在江南流传着一句俗语:
江南两个大码头:海宁硖石旱码头,乌程新市水码头。
6、方志

新市古镇历史上乡贤自撰方志,在浙北既是最早,又是最多,独此盛繁。
新市自明朝开始有方志《仙潭志》问世,这部方志为当年全国同类村镇中之罕见,新市镇的文化影响迅速扩大。新市历史上后续还有《仙潭后志》《仙潭事迹》《仙潭志略》《仙潭志余》《仙潭文献》《新市镇续志》《新市镇再续志》等十几部志书修编。一座小镇有如此众多的方志,在国内是令人为之诧愕的地方文化现象。正因如此,《仙潭志》一直作为村镇方志体例范本,而被明朝以后地方史家方志撰稿所承袭。继《仙潭志》完稿十年之后,新市所属的湖州德清县,才有第一部《德清县志》,且由新市人陈霆完稿。那年代,江南其它乡镇无一卷方志出现。
7、美食

吃在新市,新市美食在本地方圆百里之内,名冠一方,其中“酱羊肉”与“茶糕”,最具地方文化美食特色。
人文荟萃,丰衣足食,这便是新市古镇的写照。新市美食一直保持食材的原生态,坚持传统风味独特的保证,方圆百里之内,民间盛传着“吃在新市”的说法。从南宋的羊肉引入,到明清糕团名点的兴起,而民国时期的“同福楼”、“张一品”、“胡筱春”、“陈涌兴”等均为当时红火一时著名酒楼,各店都自有拿手绝活招牌菜,以吸引食客上门。像“酱羊肉”“茶糕”等更是金牌特色,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独立独行,成为美食一绝。新市是一座享誉数百年的糕团美食城,地方米食点心特别多,特点是样式精致,玲珑小巧,入口香甜松软,色泽美观,味道清香。一走进新市,便有浓郁的粟糯及菽麦香味,而形式之美,分类之细,食欲芬芳诱人。
8、古桥

新市溪多桥多,古镇方圆两公里内,历史上有近八十座石桥,为江南村镇所罕见。
新市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水乡特征比较明显,河流穿街入市,河上众桥飞跨,新市古桥梁存数最多的是清代盛期时,多达近八十座。目前尚存古桥有十几座,保留着明清及以前的石桥原貌。这些石桥千姿百态,桥柱盈联保留完好。2018年10月,由笔者会同本地陈家昶先生发现了一座南宋古桥——新市永丰桥,这是目前新市历史上石桥存量发现的“第一桥”,填补了新市南宋时期石桥历史的空白,这也是为佐证“新市历史文化名镇”品牌,提供了一件更为有力的实物“重器”。
9、手工业

新市手工业商贸特色,自明朝开始,江南最大芯梗市场启动了明朝浙北的资本主义市场萌芽。
明末清初,新市古镇开始出现地方工业的创业萌芽,带动一大批心怀梦想的创业者,当年江南最大新市“芯梗”市场,成为浙北手工业市场的一朵奇葩,加工产业涉及千家万户。“芯梗”,又称“烛芯”,一种用于蜡烛引燃的中间芯子,用芦梗与灯心草组成。新市人生产“芯梗”自明末开始,逐步形成产业传统。由于本地产品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产量高,所以,新市“芯梗”产品在苏州蜡烛生产原料市场上成为抢手货。当年“芯梗”加工区域遍历新市北郊各村落,重点散布的村落有:句城、梅林、横墩、郭门、童家桥、六塔里、甚至士林、千金、桐乡部分自然村。此产业传统历经四百余年,薪火相传,一直沿袭到20世纪50年代,政府全面禁止烧香才停业生产。
10、茶楼

新市茶楼文化,起于南宋,至明清时为最盛,浙北之地影响极大。
新市一地,自从南宋开始设埠以来,这个码头就开始繁华起来,成为了一处物流运转中心,附近像乌镇、菱湖、双林、崇福、乾元,塘栖等村镇,都无法替代这样的交通优势。鉴于这样的位势,作为古代信息交流的平台场所——茶楼,便应运而生。南宋时期的新市,官宦达人特别多,上至宰相,下至三教九流,井邑市人遍布,人员来源复杂,更是适应茶楼的大量形成。新市茶糕这一特殊的商品,便是伴随着茶楼的出现而形成的糕点美食,茶糕在新市的明末清初已经很盛行了,由此可见茶楼行业的兴盛。到了民国时期,仅仅本地的茶馆数量就近三十家,可谓是市场信息量巨大,而最大的茶馆当数“渚香楼”,可以说,当年的茶馆是新市最大的人气场所。这近三十家的茶馆遍布在小小的新市古镇上,几乎让古镇的每条街每条巷都充满了市声喧哗,小镇每天从早上三点开始,最早的市声便是从茶馆开始的。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