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实心 明实理 行实事—李光地的治学之道
李光地(1642—1718年),清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勤于治学,学问渊博,除儒家经传以外,诸子百家都旁涉会通,得其要领。他倡导实学,并身体力行,曾声称:“吾学大纲有三:一曰存实心,二曰明实理,三曰行实事。”李光地在读书治学方面的独到见解,大都收录在《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中,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正心诚意,心无旁骛
李光地主张读书治学要存实心,即端正心意,保持诚实的内心,心无旁骛,不为物欲所蔽。他指出,读书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读圣贤之书的根本目的在于修养性情、完善人格,进而行道利世。
李光地强调:“读书以心为本,心不在,虽勤无益。”“佛家所谓‘如磨面驴,身虽行道,心道不行’是也。”“心为诸事之根”,只有心里通透一点,便为功甚大。李光地曾说:“只想弄钱,使身家宽饶,以图受用,将读书作第二义,便终身不得力。屺瞻(即何焯,字屺瞻,江苏长洲人,曾拜李光地为师)便不如此,他就是学几个字,看一首诗,也认真不苟且,要在这里安身立命,开花结子,便随便学问都有益。若是视此可有可无,以为消遣之具,终必无成。即早年有些才华,也终归于尽。”读书若为了“只是中举人、进士,如何荣耀,如何做官,如何归里,如何享受”,口虽在读书,而心未在,即便孜孜穷年,终将无益。读书治学不能作为满足口腹之欲的工具,也不能成为谋取功名利禄之工具。要做到修身利世,需心地纯正,保持心灵的宁静,超脱于物外,不为物所役。
笃志不废,至诚不息
李光地主张为学必先立志,且要坚守志向,矢志不渝,不能半途放弃。要做到至诚不息,勤奋不怠,持之以恒。
古代学者大都主张为学须志向坚定。李光地强调笃志的重要性,“志立则神日生,要在提撕之力。”“非有一段毅然专致之诚,安能有得?”“国手于棋,亦终身之事。他刻刻不能离棋,可见一艺成名,也要至诚无息。”做学问亦如此。他认为:“资性有钝敏,不可强也。虽然,亦视其志之分数何如耳。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不息。”古人有大成就者,往往是“惟有精进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期”。人有资性不同,天资颖慧之人,也要有坚韧不拔之志,孜孜以求,积极有为,才能无微不入,无坚不破。拥有努力进取的毅力,没有退缩懊悔的心思;有远大的志向,永远不停滞不前,那么即便是愚笨鲁钝之人,也不足为忧,终将会有所成就。否则,若没有坚韧之志,即使天资颖悟,一样难成大器。据李光地自述,他本人天资极钝,并非神童,然而能成理学大儒,就在于其志笃不废,孜孜不倦,一以贯之。
熟读精思,明其实理
李光地倡导读书治学要熟读精思,采其精英,应明白书中真实的道理,反对贪多不化。他在诗作《读书有感》中云:“泛滥同飘风,精熟乃根底。”读书不熟,终不得力;读书不透,多亦无益。他提出“精熟一部书之法”。
“精熟一部书之法”,精熟一部经典,以此为根本,就可以触类旁通悟透他书,先精熟再务博。李光地认为“学问须是熟”,信奉“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之法。他曾说:“某初读《参同契》,了无入处,用此法试之,熟后遂见得其中自有条理。初读《大司乐》亦然。用此法,又有入处,乃知此言果丹诀也。”魏伯阳所谓“千周万遍”也。将一部经,一面细读,一面深思,用功到千遍,自然会心灵自悟,妙理自明,探其端倪,得其门户。
李光地主张读书治学“必以义理为先,开卷便求全体大用所在,至于义理融透浃洽,自然能记,即偶然忘记亦无害”。他称赞诸葛亮、杜甫、杨雄等读书能够抓住要领和根本,得其要义。“孔明当日独观大意,今人解作草略,便不是。大意者,即精英、根源也。杜工部读书难字过,便不屑记难字。如杨子云,乃是要采其精英。”李光地主张读书要学会分类编纂,撰写札记。他说:“将那一部书分类纂过,又随章札记,复全部串解,得其主意,便记得。某向看三角法,过而辄忘,后得其一线穿下之根,便再不忘。”他还强调:“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抄撮一次之功多也。”劝告后人在读书治学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阅览和诵读上,要多动手抄写,同时要注重总结要领,研究书本的核心要义,这样才能得其要旨。
涵养学问,宽以居之
李光地主张学问关键在涵养,记诵、思索、体认皆是为了涵养。认为“凡学问工夫,火候未到时,勉强为之,终是欠缺”。读书做学问需要立足根本,然后兼收并蓄,“宽以居之”,才能成饱学之士。
李光地指出:“记诵所以为思索,思索所以为体认,体认所以为涵养也。若以思索、体认、涵养为记诵带出来的工夫,而以记诵为第一义,便大差。”意为记诵是为了思考时能够搜索到记忆材料,而思索记忆材料又是为了体会认识,而体会认识为了积蓄涵养。如若反之,将记诵作为第一要义,则是大错特错。“记问之学,不能心得,都不济事。”读书要心里明白,便是“源头活水”。“源泉一勺耳,及其渐远渐大,便成江河。”“有源头的物事,他物入其中,皆成自己的物事。”读书治学需要慢慢积蓄,循序渐进,一以贯之。结合“精熟一部书之法”,先立了根本,其他知识再进入头脑,就都能在这个“源”的基础上融合成自己的东西。涵养学问还需要学会“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李光地称赞“宽以居之”此句“大妙”。做学问需多闻多见,亲师取友,从容不迫,将所聚所辨之理皆汇聚于我,融会贯通,切勿强探力索,急于求成。如用武火将物煮熟,却要用文火煨,滋味才入。
务实笃行,经世致用
李光地主张读书治学要务实力行,要有治国安邦的真本领,要干实事,将所学化为技能,进而付诸实践,反对空谈心性。
李光地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主张,强调要将书中的真谛与道理转化为做人做事的方式,知行合一,笃学力行。他指出“知”与“行”如同眼睛与脚的关系,缺一不可,“如目与足然,于今行路,眼看着路,脚才好走,一边看,一边走,两相须,两不相妨。岂有先看几日路,不干脚事;到走路,又不干眼事之理?”读书治学除了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存实心、明实理外,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实事”上。他重视笃实的学风,主张要多干实事,反对空谈心性、不重实践的空疏学风,对于诸子百家,以及历数、兵法、水利等实用之学,莫不用心研究,深得要领,并用之以指导实践,干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