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 | 原式太极拳

太极拳传于北宋末年张三丰。张为辽宁懿州人,后于湖北武当山修道,封洞玄真人。嗣相演授,乃分张陈李王村之五大派别。又有名劈太极者,闻其艺业,尤属精湛,然甚罕遘,但相传太极拳在唐时有许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张三丰又阐明,再至元世祖时,有西安人王宗岳得其传,著有《太极拳论》、《太极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和《总式歌》等书,温州有陈州同者从之学,故又留传温州。又百余年至明嘉靖时,则以张松溪为最著,张为浙之鄞县人,师孙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王皋、季化南、叶继美(字近泉),以近泉为独优。近泉传单思南,思南传王征南,征南为明末人,名来咸,有声于时。至清时,始传河南蒋发,蒋传怀庆府陈家沟子陈长兴,长兴传杨禄禅,禄禅传子班侯和健侯。近南北习太极拳者,多杨氏所嫡嬗,然以便于体质单弱者练习之故,于原式多所更易,于是名之为新架,而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名之为老架,又如凤毛麟角,不易见之。

该拳动作图解如下:

1.预备式

两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转,眼平视,意守丹田(图1)。

2.提手上式

由上式两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图2)。由此式起,始入谱名。

3.右向挤手

由前式横开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为阳手,覆者为阴手,故此式即右阳左阴。盖太极者,即阴阳二气孕化而成也(图3)。

4.左向挤手

由前式不动步,左向推出(此时左脚稍向前移与右脚平行线),即名为左向挤手(图4)。

5.揽雀尾

由左向挤手式,不动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转者凡三,即名揽雀尾式矣,均系阴阳手,后手指头永随前腕,同时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阳是也(图5)。

6.手挥琵琶

由前式两掌里向转出,两手成拳,缓缓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后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与左脚呈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并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视。名为提手上式(图6)。

7.搂膝拗步

由第6式变提手上式,在右掌下垂于左掌上的同时,开左步,左手拂左脚,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为搂膝拗步。再收回成揽雀尾式,左手在前,里转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脚,斜开右步;右手拂右脚,再出左手,如前法收回成揽雀尾。再右手拂右脚,斜开左步,左手拂左脚再出右手,如前法回里转向者凡二,再变下式(图7)。

8.进步搬拦锤

由前式,左掌在前,里向抓之,右掌同时撤回成拳,左脚亦同时向前进半步,而右脚则跟半步(图8)。

接前式,并步打出右拳,其名为搬拦锤,以其进步也,故名为进步搬拦锤。如其为退步(退右步),即名为退步搬拦锤(图9)。

9.如封似闭

由前式撤回步,左脚亦同时撤回半步,两拳均变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后,均成立式,左脚尖虚点,劲在后腿(图10)。

再落左脚半步,上右脚,两掌向前推出,成并步,腰直,头正,手平(图11)。

10.抱虎归山

由前式两手成拳左向提起,与左脚呈平行线开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呈提手上式,再右向开右步与左脚呈直角,右手拂右脚出左手,而两手同时里向转回如手挥琵琶式,却将右步回置左脚之前,右拳则在左肘下,右脚虚点,目前视(图12)。

11.肘底看锤

由前式退右步,两拳同时自里向外翻转,左脚虚点,右拳仍置左肘下(成一圈)(图13)。

12.倒卷肱

由前式先退左步侧出左手,手心均外向,再退右步出右手,左掌撤回置腰,如此法倒退三步,至第四步时,变下式(图14)。

13.斜飞式

由前式至第四步右腿右手在后时,以左手扶右腕向右挤出。但上步挤亦同此式,乃均在闪通臂及弯弓射虎之后,而上左步,旋转右步擦掌挤出(图15)。

14.海底针

由前式变手挥琵琶式,而退右步,与左脚呈平行线变提手上式,亦连作上下两手,此时自系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乃以右掌前插而下也(图16)。

15.撤步闪通臂

由前式开左步出左手,右掌撤回,再并右步,撤回左手,再开左步。如是者凡五步,始变下式(图17)。

由前式至第五步时乃左脚左手均在前,以左手向上抓之成拳,退右步成背掼之势伸下,共为撤步闪通臂式。但上步闪通臂亦同此式,不过至第五手时,上左步左手掼背而前耳(图18)。

16.白鹤亮翅

由前式上右步,左手持右腕挤出变为上步挤,再两掌上举向两旁分下。乃马步,两手成掌,目前视(图19)。

17.云手

由前式中停步,出右手(先右掌在外,从内上举),再收回右手置腰眼下,同时开左步出左手。如此法共行四步,始变下式(图20)。

18.高探马

由前式至第四步时,乃左手左脚在前,再左转身,右腕搭左腕上。左手里向翻之踢右腿,以右手拍右脚。但二起脚与披身踢脚亦同(图21)。

盖二起脚乃上右步拍右手,上左步拍左手。披身踢脚乃如此拍后,脚不落下,向后退落,而同时开左步,右手扶左腕挤出也。

19.转身左右分脚

由前式右步落下,成矮裆,两手成拳,右里左外,身向左转,左手里翻,先向自己右方起左脚,以左手拍脚背,落下时,即又起向自己左方踢出拍之(图22)。

20.搂臁栽锤由前式落下左步,以左手拂左脚,再上右步,变成右手拂右脚,变成搂膝拗步式者凡五手,至第五手时,则左脚左手在前,以右拳直左向手外方贯下。左拳下覆露出右肘外,眼平视,呈弓箭步法(图23)。

21.翻身撤身锤

由前式身向右转,劲坐左脚,右脚扁出,左手扶右腕,右锤翻出压下(图24)。

22.转身蹬脚

由前式上左步,右手拍右脚,退回开左步,左手挤出变披身踢脚式,再右向过左脚拍右脚,再拍左脚,变翻身二起脚式,按第20图。此时左步在前,两手成拳,右里左外抱拢,右角倾,面向右稍左,再外撇右脚,以右手背反拍之,但转脚摆臁及十字摆撇两式均同(图25)。此乃蹬出也。

23.弯弓射虎

由上式右步落下即成臁(图26)。但在前式时,方向即对右方角矣。

24.双峰贯耳由前式变上步挤(图15),再变搂膝拗步(图7),再变揽雀尾(图5),再变退步搬拦锤(图8、9)则式已正,乃退右步也。再变如封似闭(图10、11),始双手落下,向右转身,先扁开右脚,再上左步。两手自下提起成拳,从两耳下平行贯出,同时右脚稍向前移动半步(图27)。

25.野马分鬃

由上式,右脚不动,可直上左步,与右脚呈平行线,左手自右肋下分出,再上右步,右手自左肋下分出。如此凡三手,即变下式(图28)。

26.玉女穿梭

由前式自第三手时,可上右步翻左手,以右手横向推出,共凡四手。在面东习者,有南北西南各一,无东也。如易方习者,随式变动矣。至第四手时,系偷左步,右手翻,推左手,再变下式(图29)。

27.单鞭下式

由前式之第四手,左脚不动,后开右步,手自怀里向上穿出,右手在外,则向下方扫下(图30)。

28.金鸡独立

由前式两手下垂,右外左内,复上举交叉,向下分开成马裆,变白鹤亮翅式(图19),再变云手(图20)。凡四手,始变金鸡独立。乃左手左脚在前,左手自怀里一抓,右掌自下挑起,同时起右脚。左拳亦变为掌,下插裆内。再落右脚右手,起左脚左手(图31)。

29.上右步压肘

由前式而落左脚出左手变倒卷肱(图14),再变斜飞式(图15),再变手挥琵琶(图6),再变提手上式,与二图有别,可按第6图中所注者习之即是,再变海底针(图16),再变上步闪通臂(图17、18),再变上步挤(图15),再变白鹤亮翅(图19),再变云手(图20)。乃左手左脚在前,左手反抓,如抓对方左腕,然后再上右步,左手抱右腕,右肘压下,右脚虚点(图32)。

30.上左步压肘由前式右脚落下,右手反抓,如抓对方右腕,然后再上左步。右手抱左腕,左肘压下,左脚虚点(图33)。

31.腋下掌由前式开左步,左掌横出,右掌向肋下横向推出(图34)。

32.上步七星由前式两拳抱拢,右上左下,右向转身,向右方斜角方向变十字摆臁式,乃以双手叠成十字故名(图25)。此乃外撇而出者。落下右脚,即变成弯弓射虎(图26),再变上步挤(图15)。乃右手右腿在前,成手挥琵琶式,却不动左步,可左向转身,将右脚移于左脚前方,虚点于地,两拳相叠,右上左下(图35)。

33.撤步跨虎由前式落右步,横上左步左手自内一翻,呈前掌后勾式,左脚虚点(图36)。

34.合太极由前式右向转身,两拳抱起变转脚摆臁,乃脚腕一转即撇出者(图25)。此时方向在右角,落下右步即变为弯弓射虎(图26),再变上挤步(图15)。仍不动左步,只收回右步,如手挥琵琶式,乃入合太极.系上左步,左掌自右手下穿出,即变为里转揽雀尾式,再如法作下穿右手上右步外转之揽雀尾式,再上左步里转,再上右步外转,两掌下压收式(图3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