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年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存在明显错误?专家:违背了自然常理
引言:
如今,很多人在参考诗句的意境的时候,都会感到疑惑。在字和句当中,也无法参考透彻。一切就只能用诗人利用了夸张的手法等等说辞来解释诗句中不通彻的地方,这也就造成了很多人对诗句的解读过度。其实,在如今的诗歌文化中,存在很多误区。
有的是文字读音古今不同,有的则是用字不同导致很多误区。类似于这样的误区还有很多,再后来,专家们也就根据时代创作背景和字句中的意境推断出来了错误之处。其中流传至今的一句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就存在一个严重的错误。
这句诗解释出来的现象就是一种违背自然常理的现象,为什么人们在面对这样的明显的错误时还依旧选择将它流传,这其中有什么缘由呢?
一、流传千年的《枫桥夜泊》
唐朝著名诗人张继,虽然名气不比李白、李贺,但是在诗歌的创作上,也独具天赋。他写的诗文笔细腻,多写愁绪。而这首《枫桥夜泊》就是在他羁旅生活中的一次愁思的抒发。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安史之乱后,时局的动荡,让他愁思万千。在一次途经寒山寺的时候,写下这首羁旅诗。文笔细腻地写出羁旅生活中所见的情与景,进而表达诗人的愁绪。这首诗讲述的是这样的一个场景,在月亮落下的时候,乌鸦站在枝丫上啼叫,叫声凄凉。
夜晚的寒风凛冽,寒霜洒落满天。诗人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夫船上的灯火,满腔的愁绪就如同江河的水,喷涌而出,愁绪怎么也都止不住了。这时诗人想到了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那里的钟声在寒冷的夜晚,声音传到诗人所在的客船里,空洞而虚渺,阵阵钟声似乎和这愁绪一般,绵延不断。
诗人精确地用字词描绘了一幅江南深秋夜景图,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勾勒出月夜过半,乌鸦啼叫、寒霜漫天、江枫渔火、孤客泛舟的场景,诗人用细腻的文笔将这种愁思合理安排在诗句的每一个角落,似乎是通过诗句来疏解自己的愁思。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刻画,表现出了诗人羁旅途中的所看所感,字里行间中表达了对家人、故乡的思念,同时,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心里装着对家国的忧愁。诗人将身处乱世,漂泊无依的感觉写了出来,这首诗写愁的代表作之一。
二、月落乌啼霜满天的错误之处
通过诗句的描绘,不难看出诗人条理清晰,句子之间逻辑合理,内容也很通俗易懂,让读者一下就能感受到离家的愁,国乱的忧。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看了这首诗之后,他们相继指出了诗句的错误之处。就比如文豪欧阳修,他直接指出,张继在为了追求诗句的意境时,出现了病句。
如果一首诗出现了病句,那么它就算不上一首诗,只不过是一个错误的失败作品罢了。当然,有人反对,那么就一定会有人觉得张继用词很有新意。与欧阳修持有不同观点的诗人们,认为张继所描绘的场景也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超自然现象。
认为张继在写诗的时候,用词恰当,完美体现出了当时的场景。这首诗在创作时候,被很多人文人认可,和当时风头正盛的浪漫派诗作比较,别具一番风味。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体会张继在创作这首诗时候的场景,经常重返张继创作诗歌的地点,在当时也算是火了一把。
虽然很多人认可这首千古流传的经典,但是还是有人指出,这首诗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就比如这句“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在正常的解释下,似乎是用来夸张的手法,体现出夜晚的寒冷,寒霜漫天也别有一番意境。
但是仔细品味一下,就会发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在当时是不可能出现的。即便是夜晚再寒冷,这寒霜也只能挂在枯树枝丫上,漫天飞舞的只能是雪花。如是,寒霜漫天这样的现象,就是不符合自然现象的。在当时,张继的这首诗被不少诗人批判着,认为不过是追求极致的意境美罢了。
违背了本来的自然现象,如此,对于这首诗而言,这句就是一个病句。当然,在现在的书本中,这一句不过是用了夸张手法的一句诗词罢了,不但能够体现出诗歌的美妙,而且从一定层面可以看出诗人的技艺高超。因此,这一句诗歌放在现在,是一首很不错的写愁羁旅诗。
专家关于这句诗的辩论也一直在延续,这样学术界的辩论还有很多,谁也不知道到底谁对谁错,只不过是理解不同,所以见解不同罢了。虽然看着这首诗是一首写愁诗,但是仔细品鉴之后,发现诗歌创作的背后,含有一个不一样的故事,这个故事或许就是诗人最后所要表达的感悟罢了。
三、《枫桥夜泊》背后的故事
很常见的诗歌一般都是利用诗歌传达自己的感情,又或者借助眼前的事物,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等等,很少会有诗人用“鬼神”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在这很少的一部分诗人中,李贺最为著名,他善于用鬼、神明来表达自己。
张继也算其中一个,他的诗歌在创作过程中就能感受到“阴气森森”,寒冷的夜晚只有乌鸦在哀啼,半夜城中无一人,只有他一人在空荡荡的异乡漂泊。同时,诗人利用凄凉的描写手法,似乎为大家讲述了一个可怖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就是诗人自己,他用这样的故事告诉别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已经当时的感触。仔细想想,就能发现,张继在安史之乱后漂泊无依,自己孤身一人四处奔波时,所看的景象不过也是满地的烟火,四处战乱,眼里看见的是百姓因为战争留下的血泪,十分凄惨。
而诗人独自哀愁的客船,上面点上的灯火,似乎也是为了给战乱中失去生命的人一个指引,让他们可以通过渔船上的灯火找到自己的家。在这个时候,寒山寺的钟声响起,让人不免感到疑惑,这半夜三更的是何人敲响这寺庙里的钟声,为诗歌的气氛再填鬼气。
通过诗歌创作的背景,就会发现,原来是因为安史之乱的动荡,百姓很多死于战争,达官贵人们死后或许有人厚葬,请人超度,然而,贫苦的百姓却不能如此。因此,寒山寺里的和尚们,悲悯众生,为死去的人进行超度,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半夜的钟声。
其实并不是鬼魂作怪,而是寺庙为人超度。在这些背景之下,诗句背后的故事其实就是百姓的故事,也是当时社会的故事。那些说诗句不合乎常理的超自然现象也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切不过是唐王朝之忧愁,百姓之疾苦。
结语:
现如今,我们都处于安定和平时期。但是在张继的那个时代,他体会过的苦难,或许是不会被后世所感触到的。没有经历过那样的苦难,又怎么会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处境呢?又怎么会理解诗人为何会如此写诗呢?
诗歌的创作必定有它的合理之处,每一首诗都含有诗人自己的灵魂。我们没有经历过前人的苦难,所以我们也没有权利决定诗人的用词,我们不是他,所以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他。
当然,文化是有多元性的,在面对文化冲突的时候,在质疑的同时一定要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或许通过这些故事,就能够理解为何诗人如此创作,尊重是基础,改良才是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