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言‖008. 民德如何归厚?

论语漫言‖008. 民德如何归厚?

因为年代久远,《论语》中的一句话,经常会引发很多不同的解释。

比如《学而第一》中的第九章:

论语

学而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主流的解释,慎终指丧礼,追远指祭祀。《论语》开篇即说“学”,然后马上就说“孝悌”,并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而丧礼是孝道的一部分,因为只有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所以更为重视。再往后,就是祭祀的范围了。
儒家对丧礼的重视程度,超出现代人的想象,并由此发展出繁琐的仪式,包括随后的“三年之丧”,其目的是为了使“民德归厚”,使民风变得淳朴,厚重。
但“智慧出,有大伪”,过于繁琐的规定,有时反而带来各种花样的诈伪,有借守孝来捞取名声和政治资本的,甚至一些重要的历史走向都在丧礼这个问题上被颠覆和扭转了。
历史上,最有名的受害者就是大明王朝和他的首相张居正。
按照儒家丧礼,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担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叫做“丁忧”。丁忧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夫妻要分开,吃、住、睡都在父母的坟前旁边等。除非特殊情况,朝廷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父亲去世。按规定,张居正必须“丁忧守制”回家服丧二十七个月。但此时,正值变法改革的关键时期,为此,张居正和冯保一手策划了“夺情”事件。但这一下捅了马蜂窝,很多人干别的不行,建设性的工作不会做,搞破坏的事情绝对在行。于是,一时间群情汹汹,无数官员上书谴责张首辅的不孝行为,即使被大众打屁股——“庭杖”,也在所不惜,“维护正义”。
最终,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偏爱导致了自己被传统势力孤立,同时也导致了张居正自我膨胀。而张居正突然去世后,“夺情”事件又成了清算张居正的借口。死后的张居正被抄家夺爵、子孙流放,初见成效的改革随之人亡政息,大明朝短暂的“雄起”结束了。
如此的“慎终追远”,不仅没有“民德归厚”,反而怎么看都更像一出拉低智商的闹剧。
所以,如果仅仅把“慎重追远”定义为丧礼和祭祀,未必就太狭隘了。
慎,是谨慎;终,即终结。追,为追思;远,为久远,指过去。
我们不必把它和丧礼直接扯上关系,它的含义其实更为宽泛。
从字面意思上看,慎终追远,就是要慎重对待可能发生的结果,要思虑久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考虑要长远。
这两者是有因果关系的。
我们要慎重对待可能发生的结果,就要考虑能导致这个结果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地长远地考虑周全地考虑。
也就是《道德经》中说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也就是《易·系辞上》说的:“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高亨注:“此言圣人考察万物之始,故知其所以生,究求万物之终,故知其所以死。”)
也就是《礼记·中庸》中说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也就是佛家说的:“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南怀瑾老师在《论语别裁》中这样解释:“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个远因而来。”
如果,我们能“慎重追远”,就能在做事情的开始,想到结果;看到某个结果,追想它的起因。这样,就能慎重其事。能做到这样畏惧因果,考虑长远,自然就能民德归厚。
我觉得,这才是“慎重追远”的真正含义。(公众号:潜真堂)
当然,把这句话用在丧礼上,也十分合适。这属于词汇在实际使用中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把一个抽象的含义变具体了,范围缩小了,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变化。
这种变化其实很多,有的干脆就偏离了原来的含义,比如“小儿科”变成了“小事一件”的意思;和尚、尼姑、小姐,原来是尊称,用的太多了,现在反而具有了某种贬义。
还有的甚至完全变成了与原来相反的意思,比如“七月流火”原意是天气变凉了,现在变成了“空气里都是火,好热!”“空穴来风”原意是“事出有因”,因为有空穴,所以才会招来风,现在反而变成了类似“无中生有”的意思。
语言的变化是很难纠正的,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从众”。但是,在一些关键的概念上,追索一下其真正的含义,就算不能“拨乱反正”,能够多领会一点道理,也是很有必要的。
好学,追求真理,也是“民德归厚”。

20210112

(0)

相关推荐

  •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论语·学而>: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什么是"慎终追远"呢?古今大师们又是如何注解的呢?孔安国是这样注解的: "慎终者,丧 ...

  • 慎终追远一片心——《论语》悟读【445】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论语>第十七篇第二十一章: [原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

  • 丁忧三年为什么是二十七个月

    丁忧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后世往往指用于拥有官吏身份之人. 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 ...

  • 沈懋学与张居正的师生恩怨

    沈懋学与张居正的师生恩怨 许文波 宣城,在明代万历年间,出了位状元--沈懋学,他是沈有容的亲叔叔.史书评他是"精书法,好诗文,亦善骑射".他是明万历五年(1577)大比殿试得中进士 ...

  • 【第9期】音频学《论语·学而篇第9章》孔子因何重视丧礼和祭礼?

    音频学<论语·学而篇第9章>孔子因何重视丧礼和祭礼?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指慎重."终",指父 ...

  • 我读论语之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我读论语之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解: 曾子说:"慎重父母丧事追思祖先,百姓道德归于淳厚了啊. 读: ...

  • 论语:慎终追远(1—9)

    孝是教化社会风俗最基本的手段.古时给皇帝的奏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表述,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有"慎终追远"的词语.孝道与改善民风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

  • 《论语》求真 曾子曰慎终追远

    传播理性解读,引导科学思维.我是国学新逻辑,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 ...

  • 清代官员的“丁忧”(二)

    按清制,父母.养父母.继父母等亡故均"丁忧"(又称"丁艰").丁忧本由儿子承担,如果儿子已故,则由孙子承担,儿孙皆故,则由重孙承担,这就是所谓的"承重 ...

  • 论语漫言‖01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漫言|01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很清楚,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句话的出处有三: 第一次是在< ...

  • 论语漫言‖011. 仁者,其言也訒

    论语漫言|011. 仁者,其言也訒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侧重对仁的注解,基本都是师生之间关于"仁"这个问题的讨论.其中,有一段对话很有意思: 司马牛问仁,子曰:&qu ...

  • 论语漫言‖012. 司马牛的兄弟

    论语漫言|012. 司马牛的兄弟 司马牛问仁,显然内有隐情,<论语·颜渊>接下来还是司马牛的故事.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 ...

  • 论语漫言‖013. 司马牛之忧

    论语漫言|013. 司马牛之忧 孔子与宋景公原系同宗同族,都是子姓,貌似孔子还是宋景公的叔父. 孔子看似孤身一人,其实当时已是天下闻名的圣人.孔门弟子三千,能文能武,既有颜回.子张.子夏.伯牛.仲弓这 ...

  • 论语漫言‖014.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漫言|014.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乡党篇第十>记述的是孔子的日常起居,似乎不是那么引人注意,但有两个地方例外,其中之一就关于吃饭.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 论语漫言‖015. 孔子的饮食观(上)

    论语漫言|015. 孔子的饮食观(上)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我们看看孔老夫子对待饮食的态度.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 ...

  • 论语漫言‖016. 孔子的饮食观(下)

    论语漫言|016. 孔子的饮食观(下)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食",这里念[sì],指主食. 现代人一说健康饮食,就是多吃水果蔬菜.其实这放在几十年前,还很不现实.古人讲究一定要 ...

  • 论语漫言‖009. 非其鬼而祭之

    论语漫言|009. 非其鬼而祭之 春节,是一个祭祀的高峰.关于祭祀,孔老先生说过很多,其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 在<论语·为政第二>第24章: 论语 为政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 ...

  • 论语漫言‖007. 历史与传承

    论语漫言|007. 历史与传承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时间和空间共同构成的宇宙之中,在同一时间,我们关心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人发生了什么事.同样,我们也对过去和未来充满了好奇. 畅享未来,不仅是现代人的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