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管理红利时代的「新解药」

导语: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必须经历真真假假的“拐点”考验。只有遭遇危机,经历全面的反思与修正,这个行业才会成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欢迎拐点。

近些年来,坐上万科「头把交椅」的郁亮本就是个话题焦点,还特别擅长提炼话题概念。去年,一句“活下去”不经意间从房地产界燃遍全行业。这次“概念王”郁亮,首提管理红利,定会给房企带来一些行业启示与思考。

“三道红线”下,恒大是有一定的压力,但还不到渲染的那么严峻,不过此次事件却无意中加速了恒大新常态下的蜕变。若干年后回首看,或许这又将是恒大发展的一个“跳跃点”。

如今的房地产行业早已跨过野蛮、粗放的发展阶段,躺赢的红利时代已经结束,接下来面临着正如郁亮所说的「管理红利」时代。

管理是房地产永恒的核心话题,在增速放缓、融资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何精准利用管理、保证企业健康增长,成为每家房企必须要去面对的问题。

当前,房地产已经进入到非常紧急的时刻,一定要思考未来。

作者/ 小博君

出品/ 博志成地产观

1

16万亿的地产生意变了
行业游戏规则发生改变

我们都熟知房地产行业是属于类金融行业,其本质就是金融,要运用资本的力量去撬动更多的资源,用别人的钱来为自己赚钱。

正因如此,当“三道红线”在8月下旬不期而至后,似乎从未缺席每一个重要的场合。

9月25日下午,在万科媒体交流会上,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郁亮在回答中国证券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日前国内陆产行业“三条红线”的监管政策对行业影响深远,其影响力不亚于2002年的土地招拍挂制度。“在招拍挂制度之前,房地产处于土地红利阶段,招拍挂制度之后,房地产进入金融红利阶段。‘三条红线’开始后,行业就进入管理红利时代。”

郁亮认为,当前的经济背景下,金融资源过多被房地产占用不是好事情。在新的监管政策下,所有开发商再次站到同一起跑线,“以前所有的东西归零”。

从当前的环境可以看出,过去“高杠杆”的传统做法在今天很难继续了。面对房地产行业的拐点,要转变企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式扩张向精细化运营转变,从投资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变,更好地活下去,做大做强,并基业长青。

但在TOP15房企中,中国恒大、融创地产和绿地控股同时踩中三道红线,按照规定,未来有息负债不能再增加;中国金茂触及两条红线;保利地产、中国海外发展、龙湖地产、华润置地和金地集团三条红线均未踩中。

房企对“三道红线”的踩线情况直接影响了其有息债务扩张规模。如果三道红线全部触及,房地产企业的有息负债就不能再增加;触及两条,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触及一条,增速不得超过10%;均未触及,不得超过15%。

房地产行业一直有一个共识,楼市强者通吃,弱者离场。然而,政府加大金融监管的力度,改变了行业游戏规则,靠金融高杠杆的大型企业受影响最大,带给中小型企业反而更多的机会与生存空间。

就像郁亮在万科南方区域媒体会上说的那样,未来行业对企业管理和运营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博君认为,行业调整的端倪出现,无论是大型房企还是中小型房企,未来如何提升盈利能力将会成为企业核心命题。

2

管理的逻辑变了

聚焦当下,协同未来

过去二十年,房地产行业粗放、野蛮、快速地发展,房企们大都“鄙视”管理。可最近发现,房企们在走向另一个极端:为管理而管理。
管理逐渐脱离业务,业务逐渐脱离经营,经营逐渐脱离战略,战略逐渐失去方向,从而形成了可怕、致命的“纯管理”的路径依赖。
这两年,在行业宏观调控的灰犀牛冲击下,今年又遇上疫情的黑天鹅,房地产行业面临到20年来未有之环境考验。房地产行业进入一个寒冷的长周期已不容质疑,当前的管理的导向必须是体现战略意图、实现经营目标、平衡效率与风险、解决关键问题、 释放团队能量等。
从商业领域来说,战略是一种管理技巧,是企业活命的招数、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清晰设想;战略是判断公司内部所有事物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企业管理很重要的一个领域是对企业的战略实施加以监督、分析、控制和约束,最终促使企业顺利达成战略目标的过程管理,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战略管理”。
对于大型房企来说,其布局策略、运营体系、团队建设及资质等方面都比较稳定,并且具有一套随机应变的机制,可以实现在做好当下的同时聚焦未来。
然而在许多中小房企的经营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其管理往往脱离了战略方向,进入了管理的“死胡同”。小型房企的战略规划侧重点应为“聚焦当下和招数,兼顾未来”,中型房企的战略规划侧重点应为“平衡、协同当下与未来”。
坚守行业及经营的基本逻辑。进行企业价值再评估,建立系统的研判机制,坚守经营基本逻辑;
从“人”破局,持续发力,尤其是老板。企业越小,人的作用就越大,中小型房企的破局点在于战略,重心在于人,老板的历史经验和分析型思维会制约企业做强做大的潜力,另外缺乏战略定力、战略意识不统一,容易造成战术击穿战略;
抛弃”战略,重塑经营。抛弃”不是代表不要战略,而是战略要具有有弹性,能够在基本战略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对战略的局部或非根本性方面进行修改和校正。
聚焦深耕。对中小型房企来说,区域及城市深耕是一个基本准则,但是在疫情结束特殊的历史阶段,机会导向有可能有更好机会;
合作是必由之路。“用好乙方的资源和能力,以提升甲方的效率及经营价值”是中小房企快速发展的有效方法,良好的双方合作是房企应对行业变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反向、逆向操作,根据变化快速做出反应。二战成就了美国、非典成就了京东,疫情也可以成为某些行业、企业、模式腾飞的支点,如OTO模式、物业管理等,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亦是如此。
拨乱反正,重新认识管理。针对中小型房企,简单粗暴的管理就是有效,脱离业务的管理没价值。

3

给管理找到「新解药」
成长的五大赋能

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超极分化”时代的到来,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大鱼吃小鱼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以碧桂园、恒大为代表的龙头房企凭借着规模、品牌、资金都多方面优势不断抢占市场份额,挤压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规模房企之间的竞争也从未停歇,TOP50内的竞争已达到白热化。
地产行业躺赢的红利时代已经过去,「管理红利」现成为当前阶段唯一的关键词,本土优势品牌、运营效率、产品影响力、团队塑造及人才水平、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了标配。

1. 树立本土优势品牌,实现溢价

中小房企会寻找、发现和学习一二线城市好的项目、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自身产品影响力。同时,将优秀的产品和功能应用于三四线城市中,这就是降维打击。在这个过程中,本土房企具有天然的优势。

东投地产之所以在5年内能够快速发展,是因为避开了大开发商厮杀激烈的市场,选择利润高、货值高的县域深耕,75%的项目已经在县域,做好了长期当乡下人的准备。在细分领域具有比较优势,有利于吸引行业内的资源,增加品牌价值。构建县域市场理念优势,避开竞争热点成功突围。

捕捉本地居民需求,同时对当地市场和客户有着深刻的理解。即使本身产品力并不强大,但只要勤于学习,把优秀产品和当地需求进行结合,就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从而达到本土房企的楼盘去化速度会快于外来企业。

2. 房地产行业升级,数字化转型趋势突起

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消费者的层级、偏好、习惯等更具多样性,通过转型数字化转型,去满足用户的“个性化”消费需求,成为地产行业发展的趋势。

如今数字经济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预见的是,谁能更早完成数字化转型,谁就将率先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3. 人才!人才!人才!打造成熟的激励机制

当今地产界,除万科中海龙湖,人力资源做得最好就是模范生——旭辉。

打造成熟的激励机制,并不是生搬硬套,一定要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模式,选择不同的奖金类别和奖罚标准。

旭辉采用对人才的激励,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关注里子,就是旭辉提倡的共创、共担和共享,既要谈理想、也要谈钱,让人才能追求理想,同时还有丰厚的回报。

4. 产品线标准化、产品创新,凸显品牌效应

中小型房企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缺乏产品标准化支撑,导致产品设计周期与设计质量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整体节奏。没有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及市场环境变化,导致企业战略与产品策略不匹配。

房地产快速转型时期,品牌化是一大趋势,产品线标准化及创新成为房企的重要支撑。如金茂的“府系”“悦系”“墅系”,融创的“壹号院系”,旭辉的“铂悦系”..

5. 运营效率为王,「高周转+低成本」

房地产企业的高周转是必须的,是标配。做不了传统意义的高周转,但可以做真正意义上的高周转,使自有资金使用效率更高。比如,合作,代建,小股操盘等都能做到高周转。企业的高周转,需要投资、融资、销售的良好对接。

加快项目销售,保证现金流回笼的稳健,同时运用灵活的融资策略,不断提高资金储备和改善运用效率。

4

博观思考
未来管理红利的共生态

在调控时代与存量时代碰撞的大背景之下,地产“马太效应”愈发凸显以及新冠疫情推动房企管理升级。

所谓房地产业的管理红利包含两个层面,第一是业务管理层面,第二是公司治理及团队管理层面。就业务层面而言,管理红利绝不仅限于“运营”,提高资产周转率,而是从拿地到融资再到资产运转的一整套优化方案,更考验前后端协同。

优秀的房企,在管理的跑道上,是一辆辆的阳光快车。第一类是以万科、龙湖为代表的“战略+能力”型。他们特别重视战略,每年都要搞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等,然后建立强大的组织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第二类是以碧桂园、中梁为代表的“战略+机制”型。有一套精心设计过的、和战略完全匹配的管理逻辑。第三类是以万达、华夏幸福为代表的“战略+模式”型。

小博君认为,管理红利时代,其实就是战略与管理的共生关系。离开管理去谈战略,那只是“纸上谈兵”,梦想而已;离开战略去谈管理,将不知取舍,难于聚焦,管理不可能高效。

部分参考资料:

[1]《“概念王”郁亮:万科首提管理红利,能从董大姐学到什么?》

[2]《观点 | 张良:地产已经到了紧急时刻,要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

博志成地产观 · 精品文章合集
泛地产观察

1. 商业地产,逆袭新路径
2. 养老产业复合化,行业跨界新浪潮

3. 养老地产的天时,四阶段概览产业政策大势

4. 「养老金矿」挖掘的三大阵营

5. “包租公”神话不再!

6. 终结物业公司的“任性”

7. 康养产业终于等来了万亿蓝海

房企案例观察

1. 中梁的「阿米巴」奇迹
2. 融创你学不会
3. 新力的「新力量」
4. 碧桂园又拿了「第一」

5. 万科不需要恒大

6. 郁亮&杨国强 多元化的殊途同归

7. 不是所有的教育地产都叫「东投模式」

8. 当孙宏斌再遇王健林

9. 阿里贝壳,必有一战

地产人那些事

1. 地产HR的招聘「潜规则」

2. 地产人转行,且慢!
3. 地产人的上半年,阵痛!

4. 全国行业,地产人加班第一!

5. 地产人最全摆摊指南

6. 地产人跳槽修炼手册

战略解读

1. “三道红线”,房企的紧箍咒

2. 房企「甩卖资产包潮」汹涌

3. 分拆上市潮下,房企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4.“内循环”来了,房地产凉凉?

5. “深八条”牵动谁的心?

喜欢的小伙伴们,下方一键三连走一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