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泉港区:全域帮带 打造乡村振兴“导师团”

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针对一些乡村年轻干部欠缺基层工作经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群众工作经验不够丰富等问题,积极传承弘扬党的传帮带好传统好作风,深入探索推进乡村“导师帮带制”的有效载体和抓手,成立“乡村振兴导师团”,采取跨村联带、组团问诊、按需接诊、共建联动等形式,不断建强乡村振兴工作队伍,有效破解瓶颈问题,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域提升。

联村式帮带
以强带弱促转变
  凤阳村交通便利、加工业发达,古县村、坑内村相对落后,却资源丰富。“一家、一村富都不算富,联村致富路才宽。”2013年6月,泉港区发挥“名村、名书记”带动效应,试水建立凤阳联村党总支。
  “名书记”连伙法成为联村党总支书记,“名村”凤阳结对帮扶“邻居”古县村和坑内村。通过发挥联村经济发展联合社、党员冠名服务品牌等载体作用,推动村级班子变强、发展思路变清、精神面貌变好、群众收入变高、村容村貌变美,有效助推被带村整顿转化。

泉州市泉港区前黄镇凤阳联村党总支书记连伙法(右)走访农业种植项目。

  2013年以来,泉港区针对农村基层普遍存在的村级党组织书记能力不强、部分班子软弱涣散、村级资源丰富却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在全省率先推行“跨村联带”基层党建工作模式,以地域、亲缘、文化等为联结点,把先进村与周边薄弱村联带起来,采取“1+N”的方式组建12个联村党总支,让先进村的优秀带头人兼任联村党总支书记,通过以先进带后进,推动村级资源共享,实现从外力助推向内力激活转变。
  泉港区实行跨村联带作为泉州市推行乡村“导师帮带制”试点工作创新帮带机制之一,不仅是该区农村党建工作机制的探索创新,更是当前推进后进村、软弱涣散村等整顿转化的有效举措。该区重点确定了一批软弱涣散村、相对后进村和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帮带对象,查找梳理帮带对象或其所在村在组织建设、社会管理、征地拆迁、集体经济发展、服务党员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强带弱、以富带穷,通过规划联审、产业联动、民生联办、乡村联治,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组团式帮带
精准施策解难题
  上西村党总支书记张如庆挂钩帮扶峰尾镇上楼村,先后指导策划生成环境整治、道路硬化、村庄美化绿化等项目50多个,总投资近700万元,主干道拓宽、村道硬化总计4200多米,村道绿化美化2000多平方米;沙格村党支部书记王锡明挂钩涂坑村,帮助挂钩村谋划好发展思路,积极打造特色非遗文化品牌,形成“多点一线”的文化旅游线路;界山镇东张村党支部书记陈志成作为涂岭镇汶阳村的挂钩村支书导师,手把手、点对点、面对面开展指导服务,从自己最熟悉的农业现代化入手,对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引进现代设施农业……

泉州市泉港区乡村振兴导师团举办“村支书导师论坛”,邀请老支书现场为新支书答疑解惑。

  2017年,泉港区针对联村党总支书记“单兵作战”力量有限、被帮带村执行力不够强等难点,在全省率先推行“村支书导师团”帮带制,变“单兵作战”为“组团协作”,通过跨镇域实施导师结对挂钩、导师帮带项目,举办乡村导师论坛、导师在现场活动等务实管用的举措,以支书领着支书学、支书带着支书干的形式,不断扩大先进支部增量、减少后进支部存量,切实增强基层组织力。三年多来,导师共挂钩帮导23个村,其中80%的村实现了转化提升。
共建式帮带
协同治理强发展
  在位于涂岭镇寨后村的“爱莲说·清风”党建文化园里,种植着栀子花、莲花等中草药300多种,面积约13亩。这是泉港区涂岭镇与友邻乡镇仙游县园庄镇跨县域边际党建联创的产物。对村民来说,这不只是一处中草药基地,更是村集体增收的重要途径。

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仙游县园庄镇边际村党员共同开展党内组织生活。

  泉港区针对县域间边际村庄行政管理相对独立、社会治理管控难度大、资源共享不充分等问题,积极推行“跨县域边际党建”联席会议机制,通过组建一支由各地优秀乡村导师、边际党建指导员、乡村振兴联络员等组成的跨县域乡村工作队,互帮互助、共议共推,联动开展项目生成和产业对接,在经济发展、综治平安、计生服务、招工就业等方面实现协同发展。当前,此项工作已覆盖3个县(区)5个镇13个村,实施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合作项目60多个,实现医保跨市异地即时结算,打造的“涂岭·园庄跨市乡村游路线”入选“莆田市十佳乡村游线路”。
  边际资源整合带动双方融合发展是泉港因地制宜落实乡村“导师帮带制”、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区逐村深入指导制定增收方案,以抱团发展、村企联合、资源开发、资产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推行合作购买银行股权、合作入股国有企业、集体自然资源流转入股、建设农产品交易平台、合作建设标准厂房、合作购置物业商铺等多种发展模式,提高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保证村集体有固定收入,增强发展后劲。
  同时,该区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聚焦政治建设、群众工作、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民生服务等六个方面,指导边际村帮带对象找准发展路子,理清发展思路,抱团实施订单农业、乡村旅游等项目,实现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高效流转,促进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群众收入增加。泉港区结合“强基促稳”三年行动,围绕风险防范、矛盾化解、治安联防、便民服务、环境整治等,建立“互联网+网格化”社会治理新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泉港区围绕推行省、市乡村“导师帮带制”工作,该区将全面总结提升现有帮带模式,聚焦乡镇干部、村居支书、产业人才“三个关键主体”,在抓好“一对一”“一对多”传帮带工作的同时,创新提升务实管用的载体措施,着力打造“乡镇干部攻坚团、村居支书导师团、产业人才服务团”三个常态化帮带平台,构建乡镇干部老带新、村居支书强带弱、产业人才师带徒工作体系,为抢抓“十四五”发展机遇、大干五个开局之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
稿件素材由泉州市泉港区委组织部提供

■记者:郭文治 郑新钰
■编辑:马   源
(0)

相关推荐